專欄 Serrini
熱門文章
Serrini
莎妮妮
ADVERTISEMENT

Serrini專欄:坦率之美

07.02.2018

承接上回文章主題,這星期的專欄會繼續看看港大香港研究課程「香港粵語流行歌詞概論」一課的內容。這星期教授和學生們詳談70、80年代活躍的「詞聖」盧國沾先生(讀物詳參黃志華:《香港詞人詞話》。香港:三聯,2003)。這位在媒體報導中填詞快則20分鐘、慢則兩天的詞人如何俘虜九十後尾班車的大學生?有說盧老師的詞處處顯露個人特色,「填詞明星」味濃就不僅作為「歌星」的「代言」;盧老師能一人承包整張大碟歌詞,概念大碟也能一人寫成,這種「大氣」很難不讓人敬佩。

讀物中提到盧老師的專欄,他提到某大學的專題報導問他歌詞對社會的影響。盧爽直地回答「沒有影響」,因他相信寫歌詞為忠於自己,不忠於社會。這種「個人」的想法其實毫不「自私」,歌詞倘若處處為了一個空想的「社會」來寫,美從何來?忠於己心即能以小見大,誠懇面對個人情感即能寫出感染力作品,再擴展至小社區只能是後話。以「建設社會」為目標的歌,大概也不是大家放到心裏自發享受的歌吧?記得早前看了一個短片,某詩歌協會會長嚴詞點名責備新生代詩人毫無家國情懷和建設社會的感悟,民謠界大哥周雲蓬轉發時輕輕附上一句:「當我老了,智慧不在的時候,我一定要少說話,盡量沉默。」不是說有「大理想」的作品就是不好,可是大概我理想裏的作品會像在暗黑之處搔癢人性的一根羽毛。盧大沒有「老海鮮」的紙造威嚴,其爽快直白性格遊走字裏行間,無論在《每當變幻時》或《明日話今天》,寫詞角度廣泛和不確定,聽着就讓人感覺生活上難得的「自由」,又何來不loop。

盧之魅力來自其坦率,他說人生漫長,價值觀、人生觀這回事總要改個百回千遍;他說情歌創作靠八字真言:「常常見面,心靈溝通」;他說粵語流行曲是歌謠不是詩,毋須以詩的準則逼詞人就範──一切一切都看出其求新求變的「青春」特質。在情歌氾濫年代,盧國沾在1983年發起了「非情歌運動」,逆流而上推動自己相信的事情,豪情依舊、人性依然,活動雖然沒有改變情歌主導的樂壇,但盧老師的坦率會繼續感染後世。

(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