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桌上,十四歲女兒問:「媽媽,沙嗲是醬還是指那肉串?」我答:「兩個意思都可以,視乎你在說什麼?」她續說:「原來這樣,我還以為同學吃沙嗲是指沙嗲醬那麼奇怪,好彩問你,否則『社死』。」
「社死?」我問女兒。「什麼意思?」
「社死」, 即「社會性死亡」(Social Death),又叫「社死現場」是網絡潮語,只是我不知道,指的是在公眾面前丟臉、出醜或「老尷」,丟臉到了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沒顏面在社會上混了,只想原地去世,或因醜事而遭社會排擠、遺棄等同於死亡的境地。
我追問女兒:「那倘若你遭遇『社死』,如何化解?」
豈料女兒用另一句網絡上非常流行的說話,吟詩作對式、搖着頭秒回:「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簡單來說,即夠面皮厚,自我感覺良好,那不好意思的那個人一定就不會是你。
我馬上驚嘆互聯網的金句,應該比家長或老師的教導更令年青一代入腦。
女兒口中的「社死」,多數指如果個個同學也知道而只有她不知道,又或者是問了愚蠢問題而被取笑。例如大家都在討論某一位YouTuber、某一齣電影,或答錯老師問題、說了冒犯包括種族歧視或性傾向歧視等說話。
好像她的同學們,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最留意的是「Tik Tok的Shifting Realities」、「我部分同學在討論Shifting Realities會否被認為是Astral Projection」。「??? Shifting Realities ? 什麼『唇』?」我當然完全不曉得女兒在說什麼。
看來「社死」的是我這個港媽。我的腦袋只是突然閃過周星弛的「阿諾舒華辛力啤?」及「醉拳甘迺迪」……她繼續……
「Astral Projection」即我們常說的靈魂出竅、靈魂出體等。「Tik Tok的Shifting Realities」 則是過去大約一年多,在年青用家非常流行的潛意識穿越:你原本的身體會留在目前 (Current Reality),然後通過冥想、潛意識穿越及似發更真實的白日夢等結合一起,飛越到另一個「現實」,甚至穿入「Harry Potter」、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場境中等等; 參與者或可進入自己設計的「Desired Reality」 當中。
我愈聽愈汗顏,覺得女兒像在說外星話似的。內心明白,如果丈夫和我不再學習定期看「IG」、「Twitter」、「Tik Tok」等,再過一年半載,應該與小公主完全溝通不上。哪裏找來那麼多時間呢?又要跟子女的潮流跟得有多貼才對?我不禁想起「呀媽我好亂」這一句。
這時,十歲的孖仔插嘴說:「媽媽,今日某某在課室被罰,好好笑的。」然後難兄難弟相互交換了個鬼馬的眼神,決定由大孖轉告詳情。
「話說,某某是一個男同學,跟隔籬的同學說,他要到加拿大的『Pen Island』,然後幾個男生也大笑,就這樣……被老師罰了。」
我中學才聽過這針對男性身體部位的「笑話」,豈料孖仔才小五,已經懂笑。看來,我除了要擔心女兒在社交媒體學得太快之外,亦要明白這一代因為太容易吸收資訊而在社交、性教育等議題上的早熟。
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