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垃圾桶出了健康問題,但大家應該沒察覺它厚厚的病歷。即使它能張嘴,嘴巴卻只能吞納塞進去的垃圾,有關病情則有口難言。
或許在城市生活久了,垃圾桶習染了城市病,例如BMI(體重指標)愈見不正常。政府沒定期為垃圾桶驗身,未必留意到桶子的臭皮囊愈來愈重。過去常見的垃圾桶,外殼重14.1至14.7磅,去年轉用「細口仔」後,嘴巴是縮小了,可是整體卻增了磅,外殼重達16.7磅。
但細口仔原來不算最重,它有另一個同樣嘴巴細細的重量級兄弟,外殼達17.8至18.8磅,較傳統垃圾桶身重至少四分之一。
除體重問題外,垃圾桶沒好好注意保健,特別容易早衰,更沒有福份享有一百二十歲命。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的數據顯示,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及回收箱,有13%以上使用壽命不到一年。至於由食環署管轄的市區垃圾桶,使用率高,一般只捱到一至兩年,相當短命。夭壽原因,主要是玻璃纖維外殼崩裂。
請教過設計學院老師,知道垃圾桶等公共設施往往逃不過宿命,就是用家──清潔工和公眾─不會「就住用」。對清潔工而言,桶身又重又無把手,清倒垃圾或煙灰缸時,一般會抬高整個外殼往下倒「樁」,借力清空垃圾。然而,垃圾桶不是鐵打,久而久之,崩裂損耗可期。
為延緩桶身損耗,食環署以更堅實、卻更重的物料,也就是細口仔增磅的原因之一。不過,桶子愈沉,清潔工清理時便更費勁,愈加借力「樁」,在重力加速度的定律下,桶子便愈遭殃,最後落得傷痕纍纍,更快「死亡」。
不太有趣的是,政府部門看待垃圾桶有點像黃綠醫生看症,眼裏只有病徵,見你咳便發咳藥水,見招拆招,從不探索病源。
舉個例子,不少垃圾桶都把煙灰隔設在頂上,無法獨立抽出,清潔工每次都只能大費周章地,把整個垃圾桶外殼抬起來清理。試想想,那煙灰隔還不到1磅重,相較桶身動輒17、18磅,何不設計能獨立抽取的煙灰隔,以減少桶身受到衝擊的機會,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
這該是用常理就能理解的道理,奇怪政府部門好像看不通。如果那是因為垃圾桶不會為自己說話,不如聽聽最常被忽略垃圾桶用家─清潔工─的低微聲音。
政府聲稱玻璃纖維「美觀、耐用、輕身」,但在煙灰隔設計上可曾顧及清潔工的職安健?細口仔或可防止市民塞進大袋廢物,卻愈來愈重身,可曾想過清潔工每日要健身般「抬舉」多少回垃圾桶?可別忘了,香港的清潔工多是上了年紀的長者,中間還隔着一個扭曲人性的外判制度,他們未必敢/懂得發聲,即使有話要說,也聲若蚊蠅,大家都聽不到,又或者根本不想聽到。說穿了,跟不會說話的垃圾桶沒差多少。
感謝藝術家程展緯,過去幾年以人文關懷的角度,持續關注垃圾桶的「生老病死」,整理出一堆奇難雜症──切入點是桶子,但心裏記掛着的都是弱勢社羣。希望坐在辦公室寫訂單的公務員朋友,也能把桶子背後的人掛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