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樁造訪堆填區的秘密。
那個堆填區位處港深邊陲,叫打鼓嶺堆填區,是香港三個堆填區中最高的,面積比三個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但隱身幽谷高處,所以看過的人不多,到過者就很少。環保官員曾說,這裏的垃圾層層疊疊,未來最高可堆出八十層樓。若非位處深山,肯定會成為顯眼的地標建築;可垃圾多其實並不馨香,自此之後,再聽不到官員把垃圾山的高掛在嘴邊。
十多年前,我以環團身份應邀參訪,因着對垃圾的「僻好」,對到訪機會自是珍而重之。今時今日的參訪,已不容許下車近觀運作,只能隔着車窗,既聞不到垃圾香,也聽不到推土機翻動垃圾的轟隆隆,更無法目睹一車車垃圾傾卸的壯觀景像,總的就像看公仔箱般,少了3D震撼。所幸那時候還准下車拍攝,我站在垃圾堆出的高崗,想找據點拍下全景,於是脫隊尋覓高位。從一高位跳往下坡處時,沒想到遇着泥沼,鞋子先陷進去,然後是小腿,除了喊句「瀨嘢」,更擔心繼續深陷其中,倘變成翌日突發新聞的主角便夠糗了,於是奮力扯着一旁的樹根草叢逃脫,狼狽非常。
「兩腳都係」臭濘的瘀事,當然不想同行者知道,連忙找來樹葉擦抹髒物,但又怎擦得一乾二淨。我「扮無嘢」上車,至於如何含糊其辭蒙混過去,該是潛意識壓抑,竟忘了。
最近移居台灣,行前仍記掛未能從高位按下快門的遺憾,想方設法要再去一次。只是再進去時,如入大觀園。
車子打從「過磅」的堆填區閘口算起,便不住往山上爬,經過不同標示:「各項工程石頭料」、「碳粉」、「動物廢料」、「石屎渣」、「街泥」,轉個彎又見剛卸下的一地輪胎,如是者花約二十分鐘才到達卸垃圾區。你可能無法想像,這二十分鐘車程經過的路段,下方其實由千家萬戶產生的垃圾築成,把我們的視點抬得更高。細看我拍的配圖,遠處的高樓大廈在堆填區前,根本小巫見大巫。那時我其實尚未登頂,後方還高着呢。
別以為每日把廢物扔進垃圾桶,就算善盡了公民責任。說實在,這些廢物只不過是從家居垃圾桶,被扔到堆填區這個更大的垃圾桶去。奈何世人與堆填區相隔太遠,待堆填區上長出綠草、披上綠林,就誤以為一切「回歸自然」。卻其實,在缺氧等環境中,泥土之下數十層樓深的垃圾,絕大部分都會長存,只是不為你我所見。
香港人都應該到堆填區參觀,而且要近觀運作,聞聞這股臭味,才可能知悉在減廢路上,我們根本不及格。這,才是我想告訴大家的秘密。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