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扎記】雙「輸」的等待 患病甚艱難(六之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診療扎記】雙「輸」的等待 患病甚艱難(六之二)

19.09.2019
汪划
2653-health-opening

銀髮的他,頭搖呀搖,雙眼緊合,大呼呼的睡着了;手抖抖、腰彎彎的她,目光飄蕩,心神散渙,漫無目的昂頭四圍張望;又有一個中年壯漢,坐在輪椅上,低着頭專注地把玩發着閃光的手機……擠在泛黃狹小的候診室內,牆上的鐘指着10:45分了,空氣中又再傳來這一個呼籲:「因今天內科輪候人數眾多,現應診時段為9:30,請羣眾耐心等待!」

人們輕輕抬頭一下,聽着,又再乖乖地動也不動,不敢越雷池半步,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等叫名」!怕錯過了,不知又要再「苦等」多久。

2653-health-opening

「有」等於無的改善措施

相信有到過公立醫院求診的患者都知為求見醫生一面,必先經過「等了又等」漫長的廝磨,輕則一兩小時已是等閒,甚至可算輕鬆,重則像我朋友E小姐就試過到腫瘤專科覆診,因當天輪候人數眾多,原本預約上午10時,要順延到下午3時才能看到醫生。苦等,儼如是要跟享受低廉的公共醫療服務畫上等號(當然看私家醫生也要等)。每次覆診而置身其中,嘗試抽離地靜觀而看,醫護閃身急步的進進出出,過百病人徘徊不斷,加上不停有人「叫咪」,真的熱鬧如街市。偶然遇上「躁底」病人因輪候太久,產生怨氣,按捺不住,大呼小叫,口出惡言「問候家人」繼而跟醫護發生衝突,你一言、我一語,更成了另類戰場。

雖然現時部分公立醫院門診已推出相應改善服務,像最近陪媽媽到專科覆診時,發現從前由醫生負責「叫名」的把戲,改由電子語音系統叫號,那斷斷續續的電子女聲,或許能省回醫生幾十秒就診時間吧!但對病患而言,卻了無意義,而看到部分專科門診內,也開始設置電視屏幕,原是顯示候診時段,卻不顯示那時段就診號碼。要知道每一個時段如10:30,可能已有數十人在輪候,故此設施對於病人在輪候時,沒有實質明顯幫助,病人仍是要留在候診間,等到天荒地又老。

面對「等待」 港、台卻大不同

而當結束了漫長無了期苦待到秒速完成門診覆診,預約下次覆診期及抽血期,再到藥房輪候領藥,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排長龍。我就試過取藥處人數眾多,等候需時,經常要先交藥單,拿了號碼牌後先行離開,或要明天或七天之內,才能取回藥物來服用。這樣便要經過多番折騰,才叫完成整個的覆診程序。對於年輕力壯輩,游走在醫院診所、藥房、下次覆診排期、抽血室等猶如萬般輪迴般往來,還可應付,但如果對於百病纏身、不良於行的人或長者們,不停重複以上的步驟,確實叫人累透。

到底香港人「苦等」到何時了呢?

自上次跟台灣朋友到當地長庚醫院陪診,才見識到當地醫療具人性化的服務態度,故欲了解更多。同樣是擠滿求診人羣,場面一樣如墟市,但由於當地大部分醫院已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或是網頁,技術成熟及普及使用。病患不但可以透過手機進行掛號,而最最最重要是民眾可以透過網頁或手機app,便能實時知道醫生看診進度,這樣無論是病人或家屬便不用呆坐當場,我又見識過有部分醫院的餐廳內,設置電視屏幕,顯示各專科叫號情況,讓病患得到最新消息。此外,他們專科門診每天還預留少量即日配額,以便病人臨時因病情急轉,而仍可提早覆診。

不用乾等而浪費時間,病人可按號碼輕鬆地回到候診室,進行量血壓、秤體重的基本檢查。如果居住在醫院附近的病患,更可遲些才出門,先去吃個早餐,或在附近曬個太陽走走,做點自己喜歡的事,相信也有助紓緩患病時所帶來的壓力。

對於醫生護士們,明白每日要面對過百的羣眾,既要處理繁重的工作量,還要應付因性急或等候過久而暴躁的病患所發生的衝突,面對的巨大工作壓力,這是可以理解的,有時再有使命感的人,也被日月所磨蹭,情緒多少也受到影響,容易造成醫患關係也變得緊張。

先進醫療技術 服務心態落後

香港雖常自詡國際都會,資訊科技發達,醫管局高層天價的薪酬,醫療的人才及技術更是世界級水準,但在基層醫療服務質素上,卻猶如第三世界般,落後於人,皆因公營醫療機構行政僵化及繁複,整體所謂提供的服務,就是把「病症」治療或處理好,病人患病過程的感受與實質需要,受到關注的卻很少,這皆因針對的從不是由「人」而生。

利用手機app應用在生活上,已是現代生活必需品。但可惜,根據現時醫管局推出十四個手機app中,實用價值低,能受惠羣眾少,可有可無,對於普羅大眾也宣傳不足。就曾查閱及下載過這些程式,當中只有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的app,才有類似顯示候診進度,而就算7月醫管局場所推出的”HA go”手機app,把現在的app重新整合及加入其他新服務,但現時只限七間重點醫院試行,只屬起步階段,其餘服務最快也要年底才開通,不過仍未見有門診叫號通知服務,確實有極大的改善空間。如當局能在分流肯多花心思,設計服務時更user friendly一點,相信病患也更寬心。

當然台灣醫院的手機app,又豈止限於分流上具便民之效。由於當地多年前已實行全民健保制度,由政府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簡稱健保)承保,並且是終身制的,故民眾每月按收入而供款,當生病時,大眾看醫生,大部分醫藥費用會由政府支付,市民只需負擔部分費用,惠及中西醫及牙科皆可。

由於健保的戶口是跟人走,故市民可透過網絡或手機app自行選擇醫生來預約門診,還能適時提醒自己及幫忙通知親友,這樣病患便不會錯過覆診日期。雖然台灣一眾醫院仍未做到聯網,但程式還記錄同一間醫院內,何時到過哪些專科看診及曾接受那些治療,曾簽發的藥物名稱等,而如要預約身體掃描檢查、病症指引、住院服務、用手機付費等等也可透過app進行或協助,甚至因醫院範圍太大,市民不懂往哪裏走,更會有室內導航,令每個求診或陪診者,只要一個app在手,便能一目了然,盡量令看病不再是一件累贅煩人之事,叫人病也病得寬心。這就如《聖經》所說:「喜樂的心能治好疾病;憂傷的靈使骨頭枯乾。」當然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便是最好的福氣。(六之二)

health-small-2

作者簡介

汪划,平凡港巷蟻民,日做夜做,與家有兩老孖寶,一屋同簷均是長期「三高」病患,經年醫院診所來回跑,又出國尋醫及陪診,才切膚體會香港基層患病甚艱難。

汪划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