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無先兆 最怕是隨時引致中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心房顫動無先兆 最怕是隨時引致中風

14.05.2021
heart-attack-heart-disease-concept-with-health-care-medicine
heart-attack-heart-disease-concept-with-health-care-medicine

心房顫動(下稱「房顫」)是臨床醫學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正,但很多人都不察覺到自己有房顫,只因此病可以是毫無先兆!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劉柱柏指,「十個病人中有九個都不自知有症狀,只有在出現中風、心臟衰弱時才發現患有房顫。」正因很多人對此病認知不足,不知身患隱疾而延誤求診,往往埋下了中風的危機。

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劉柱柏
心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名譽臨床教授劉柱柏

心房是血液循環系統的重要部分,當有異常的電流訊號在心房內快速亂竄,就會導致心臟出現過快及無規律的「亂跳」。正常人一般心跳頻率為每分鐘60至100次,房顫患者的心房跳動速率可高達每分鐘350次或以上,而脈搏就變得快而亂,當心房顫動時,會導致心房血流未能正常的流動,從而形成血塊,一旦血塊流至腦部造成栓塞,便會引致中風,這是房顫最可怕之處。

年紀大是房顫主要高危因素

想預防房顫,先要看清房顫的高危因素。心瓣膜疾病、冠心病、心血管疾病、血壓高、糖尿病、甲狀腺機能異常等患者,年紀大、肥胖、嗜酒人士均屬房顫高危一族。困擾不少都市人的睡眠窒息症,也與房顫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劉柱柏醫生解釋:「睡眠窒息症會令患者長期氧氣不夠,影響血壓,而且在睡眠時缺氧,會令肺動脈壓力升高,引起心房擴大,從而引起房顫。」

劉醫生補充說,年紀大是房顫的主要高危因素,六十歲或以上人士患房顫的風險相對較高。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近年房顫有年輕化趨勢,如果二十歲已患有心瓣膜疾病的人,患房顫的風險便會增加。

房顫會遺傳嗎?劉醫生說遺傳性房顫只是極少數,「其實房顫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在歐美國家,八十歲人士組別中有近一成多人都患有房顫。也有個別例子,如年輕患者,由於家族有心肌病史,所以有遺傳性房顫。但遺傳性房顫患者是極少數,一千個病人都未必有一至兩個!」

劉柱柏教授指,只要控制好房顫的高危因素,可減低中風風險,另有研究數據指出,完成射頻手術的房顫患者,復發率會低很多。
劉柱柏教授指,只要控制好房顫的高危因素,可減低中風風險,另有研究數據指出,完成射頻手術的房顫患者,復發率會低很多。

自我觀察心跳   及早發現隱患

莫名的心跳過速過慢、紊亂,感覺呼吸不順、暈眩,都是房顫的症狀。可是部分患者是毫無先兆,以致未能及早察覺病情,甚至在中風、心臟衰弱等併發症出現時才知道患上房顫。劉醫生指,沒有任何症狀的房顫高風險人士,除了例行身體檢查,也可日常透過把脈、測量心率的手機軟件或智能手錶,自我觀察和量度心跳規律情況,有助提高警覺和及早治療。

table

新一代抗凝血藥   較華法林減少兩成中風風險

目前,房顫在藥物治療上有三大方向:(一)維持正常心跳,(二)防止房顫發生時心跳過快,及(三)防止中風。就預防中風而言,劉醫生認為處方抗凝血藥是可靠的治療方法。對非心瓣膜疾病(如血壓高、糖尿病、甲狀腺機能異常、肥胖等)的房顫患者來說,新一代的抗凝血藥NOAC(又稱非維他命K抗凝血藥)會是第一線用藥。「相對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服用NOAC可減低中風發生率19%、腦出血風險51%,死亡率減少10%。有研究報告指,服用華法林的華人患者的腦出血併發症風險較高,所以華人更適用NOAC。」嚴重腎病、更換了人工金屬心瓣和中度至嚴重二尖膜狹窄等患者,則不適用NOAC。

劉醫生提醒房顫高危患者切勿胡亂停藥,因中風的風險會高很多。「用藥期間,如果有流鼻血、小便出血、腸出血等情況,先要找到出血的原因,可能是血壓高、 肝臟或腎臟功能衰弱等。有出血情況,並不代表不可服用抗凝血藥,最重要是找到出血原因,對症治療。」

減少抗凝血藥劑量可減低出血風險?劉醫生說不建議這種做法,「有研究指出,不適當的減藥,可增加中風發生率,出血率卻沒有減少,所以建議按藥物標籤的指定劑量長期服用。有需要時,醫生會視乎病人的年紀、體重、腎功能等,才適當地調節劑量,不會為了病人的心理因素而減低劑量。」

劉醫生亦指,九成導致中風的血塊凝結在心耳,故會建議非瓣膜性房顫或無法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進行心耳封堵微創手術,以減低中風風險。

(資料由客戶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