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方可「自」療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運動方可「自」療

家住唐樓的劉劍雄指中風後練習上下樓梯最為困難,如此反反覆覆地練習了好幾個月再能自己下樓梯。

根據世衛數字顯示,每年有四千一百萬人因為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佔全球總死亡71%。當中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率最高,其次為癌症。非傳染性疾病的成因,很多時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香港都市人生活節奏緊張、飲食不良,慢性病愈趨普遍及年輕化。要預防患上慢性疾病或從慢性病中康復,運動及物理治療訓練是很重要的一環。

今年香港物理治療學會,以「全城運動.物理『自』療」為主題,希望市民建立運動習慣,對慢性病防範於未然。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教授說:「以前我們常說物理治療在醫院才會看見,現在不是了。如今的新方向是把物理治療帶進社區。」在醫院的資源有限下,把物理治療帶到社區,能進一步促進病人康復。

家住唐樓的劉劍雄指中風後練習上下樓梯最為困難,如此反反覆覆地練習了好幾個月再能自己下樓梯。
家住唐樓的劉劍雄指中風後練習上下樓梯最為困難,如此反反覆覆地練習了好幾個月再能自己下樓梯。

那天, 我動彈不了

「醫生說藥物只能幫助病情在生理上穩定下來,如果不靠努力做物理治療,我想我不能夠再站立起來及走路。」六十二歲的劉劍雄,憶述十四年前一個星期天早上,他甫起牀便發現右邊身體突然麻痺,站不起來,緊急送院。檢查後,醫生說他中風屬於嚴重,評定他當時的活動能力為零,並驗出他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他當時在牀上動彈不得,最初的物理治療是替他紮着腰封。三星期後,他才能重新坐起來,利用支架協助站立及讓他推着輔助車架學習走路。因為醫院輪候人數眾多,他住了約兩個月便要出院,但當時還未能走路,要坐輪椅出入。最叫他困惱是家住唐樓四樓,坐輪椅的他根本無法回家,唯有暫住在
親戚家中。

雖然當時前路茫茫,卻沒有打倒他的信心。透過個人堅持,持續在社區接受了十多年物理治療訓練,預防再病發,如今在社區行動自如,把人生改寫。他說出院後的日子,被轉介到日間醫院接受物理治療,每星期去兩天學習走路與平衡。回到親戚家,他依然努力練習物理治療動作。一個多月後,太太在旁攙扶下,走幾步休息幾步地上樓梯,終於能真正回家。往後的日子,持續反覆練習每個走路的動作。他笑言,練習下樓梯就最花心神,因為中風患者的壞腳在懸空時容易「反腳」,要用意志力慢慢把腳放好,走一步停一步。「我每一天也跟自己說,要自己下樓買一份報紙。」憑藉一顆堅毅的心及努力不懈的練習,由當初坐輪椅,到用兩年多四腳拐杖,再改用了三年單枝的拐杖,到現在外出連拐杖也不需要用。他更加入了中風患者互助組織新健社成為主席,以過來人身份回饋社區。

由中風後臥病在牀不能坐起,劉劍雄不懈地經歷了大約六年的練習,終於能放下拐杖如昔日般在社區活動自如。
由中風後臥病在牀不能坐起,劉劍雄不懈地經歷了大約六年的練習,終於能放下拐杖如昔日般在社區活動自如。

意志與毅力助踏人生征途

他在離開日間醫院後的十幾年,在朋友轉介下,持續參與由理工大學舉辦的物理治療訓練班。負責統籌訓練班的彭耀宗指:「如果中風患者出院後不持續做運動,步行功能便會衰退,而中風病人的心肺功能較差,持續不動令心肺功能得不到改善,就會增加第二次中風及心臟病機會。」他表示很欣賞劉劍雄,因中風病人一般黃金治療期是最初半年,但他出院後,靠着持續的物理治療練習,身體情況不斷進步。他說現在的訓練在協助患者重投社區有更大角色,因在社區走路不只是走路這般簡單,還有很多人撞過來及有其他事情發生。中風患者康復後的走路功能,只能專心走路,難以同時兼顧其他工作,如一邊說話或打電話。新的訓練班在步行練習外,會加上認知功能練習,讓患者能進一步重投社區生活。

彭耀宗指, 雖然吃藥可以控制血壓、糖尿病等病徵, 身體功能恢復始終需要依靠物理治療及相關運動去配合, 才能令身體功能復元。
彭耀宗指, 雖然吃藥可以控制血壓、糖尿病等病徵, 身體功能恢復始終需要依靠物理治療及相關運動去配合, 才能令身體功能復元。

物理治療應用多樣化

彭耀宗又指物理治療能應用在多個方面,如脊椎勞損及痛症、腦神經系統疾病、運動創傷治療、心肺系統復康及婦產科物理治療等。治療方法也多樣,可用冷療、熱療、電療、脊椎牽引與運動治療等治療方法。

現時,本港的物理治療儀器主要分兩類,機械儀器及虛擬實境(VR)儀器,近五年開始在各間醫院普及。彭耀宗說:「機械儀器大大減輕物理治療師的工作。以往要幫病人走路,我們的負擔會很重,對於病人的安全也不太理想。 因為病人的平衡力不好,我扶他,我也會跌。如果像劉生這麼嚴重的個案,起碼要二人幫助,在人手上也會構成壓力。如果有儀器幫助,能減輕人手及我們的體力。再者,機械儀器支撐了病人,他就可專心走路,可以走十五至三十分鐘,增加運動量。」

可穿戴式外骨骼機械人裝置是近年最新引入香港的物理治療儀器,運用外在骨骼支撐行動不便者身體,幫助他們學習走路。
可穿戴式外骨骼機械人裝置是近年最新引入香港的物理治療儀器,運用外在骨骼支撐行動不便者身體,幫助他們學習走路。

至於虛擬實境(VR)儀器,則針對在步行及平衡訓練上,並加上模擬社區實景。彭教授解釋:「剛才說要重投社區,在社區走跟在步行機走路很不同,要轉移到社區,讓病人重新適應社區的生活,就要配合VR。」

先天疾病靠運動改寫

除了中風需要物理治療,還有患上先天性普瑞德威利症候羣(Prader-Willi syndrome,俗稱小胖威利症),現年十六歲的李永光,因着物理治療改寫下半生。患上小胖威利症的患者,自小會出現肌肉無力及進食不良的症狀,會不斷感到飢餓,常因過度進食而導致肥胖。永光七歲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27,屬於過重。

李永光小時因為遺傳病影響下,不能控制食慾導致過重,如果沒有接受物理治療的運動訓練有機會演變成癡肥。
李永光小時因為遺傳病影響下,不能控制食慾導致過重,如果沒有接受物理治療的運動訓練有機會演變成癡肥。
李永光接受訓練後愛上運動,自2014年開始參加不同的馬拉松賽事,現在目標是一小時跑完10公里賽事。
李永光接受訓練後愛上運動,自2014年開始參加不同的馬拉松賽事,現在目標是一小時跑完10公里賽事。

他小一開始入讀香港耀能協會羅怡基紀念學校,接受物理治療師度身訂造的運動計劃,每天會練習跑步及乒乓球,加上每天早午利用跑步機來跑步,在治療課會用健身球輔助做仰臥起坐及拱橋,還會爬架、拉筋及跳繩,課堂間亦做伸展運動。現時BMI已回復正常水平。香港耀能協會高級物理治療師簡建顥指,永光接受運動訓練後自我控制能力也改善了,大大減少因為情緒出現的行為問題。在訓練過程中,他還愛上運動,今年還參加渣打馬拉松創下一小時零二分的個人最佳成績,還揚言希望代表香港參加乒乓球比賽。

永光說:「現在有一天不做運動我也習慣不了。」由有機會變成癡肥少年,因為把物理治療的運動帶進生活中,改寫了他的人生。

簡建顥表示運動訓練鍛鍊了永光的毅力,及提升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些還能夠應用在他的學業及日常生活當中。
簡建顥表示運動訓練鍛鍊了永光的毅力,及提升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這些還能夠應用在他的學業及日常生活當中。

預防醫學是治病之本

現時物理治療不只在醫院裏見得到,還會有社區物理治療服務,甚至出現上門的治療服務,別以為物理治療只是患病才需要,現在更有新方向,便是預防醫學。從前主流是待身體有毛病才做物理治療,但因近年人口老化,在政府支持下,物理治療在預防患病的層面開始發展。彭教授說:「預防的層面分為三個階級,第一級是無病無痛,第二級為有病無痛,第三級則是有病有痛。」

第一級無病無痛,是在身體仍未發現任何狀況時,做身體功能的檢查,看能否把病人預先找出來。同時,多做病人教育,教導市民做預防性運動,例如如何做預防運動創傷及防跌倒運動。第二級有病無痛,即是說身體已經響起輕微警號。身體裏有些徵狀,但未影響日常生活,如高膽固醇或肌力較差。要在未影響身體功能前,去做一些工夫預防,避免情況變得更差。

像劉劍雄個案則屬第三級,雖這類病人在醫院及日間中心有接受過物理治療,情況也穩定下來,但不代表往後不會復發。因中風患者會較大機會有骨折及跌倒風險。現時會以社區的資源達至醫社合作,希望繼續以物理治療幫助他們,預防二次中風。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