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生活】微觀盆景 感悟生死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審美生活】微觀盆景 感悟生死

y210706sim-a0013-1

常說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渺小,然而自古以來,人類便以不同方式把屬於「外面的」自然,帶進生活之中。盆景(Bonsai)在芸芸種植行為當中,或許是把自然「收納」得最為徹底,也最美的一種。

在不同形態的植木缽之中,巨樹縮小成比人更細的微型樹,體態雖小卻有老樹的蒼勁氣魄。樹如人,生命每刻都在變化,生根、落葉、開花、枯萎、重生,自然界的生死明減、四時變化,都濃縮在盆景之中。日本盆景大師小林國雄曾說:「在日本欣賞盆景的方法就是珍惜流逝的時光。」

盆景之美,在於經歷生命的流動。

JE和Yann會嘗試以盆景方式種植非傳統的植物,如圖中的乳香木。
JE和Yann會嘗試以盆景方式種植非傳統的植物,如圖中的乳香木。
在森林和圓嘢主理人JE和Yann
在森林和圓嘢主理人JE和Yann

在植物面前 學會謙卑

盆景起源於中國,於日本平安時代流傳到日本,日本人稱之為「盆栽」,引伸出英文Bonsai一字。有別於普通的盆栽,傳統盆景有着嚴謹的準則,對於樹種、樹的造型、修剪技術、植木缽的形狀等等,都有一定要求,常選枝頭濃密、小株就成樹形、耐壓、橫向生長的植物,松柏、杉樹、楓樹、紫壇木等都是常見的盆景樹品種。修剪時,盡量剪掉靠近泥土的葉子,亦會移除大葉,久而久之令到新長出的葉子偏細小,必要時會以鋁或銅絲盤扎令樹形向橫生長,以及達到創作者理想的樹形。

盆景樹的體積雖小,有的甚至只有手掌般大小,卻有着成熟老樹的形態。盆景創作者也會配合石頭、流水、屋子模型等擺設,創造一個場景,引領觀者進入微型自然世界。植物店「在森林和圓嘢」(下稱森林)的主理人JE和Yann指:「人為植物賦予人類的審美標準,譬如一般觀葉植物,人們追求綠和茂盛,盆景則是追求達到人們心中的形態。」

「森林」內的盆景,都栽種在由不同陶瓷藝術家創作的「植木缽」(うえきばち,日文花盆的漢字名稱)內,二人喜歡這名稱,因他們相信種植和花盆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而缽一字有儀式、對自然謙卑的意味,「當我們用雙手捧起植木缽,觀察和欣賞盆景的動作,是在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尊敬。」把植物帶離大自然,栽種在合適的盆器之中,代表住把一個生命交到人類之手,人須要盡一己之責去照顧植物,當作對自然的回饋。

他們總花很長時間凝視植物,從下而上,由植木缽,到泥土,到樹幹和枝葉,邊細察樹的生命,邊想像在樹間和泥土上游走,「盆景雖然微小,但當中的世界卻無限大。」

對節白蠟的植木缽是本地陶瓷創作人Ivan的作品,上面的金線把焦點引導到植物身上。
對節白蠟的植木缽是本地陶瓷創作人Ivan的作品,上面的金線把焦點引導到植物身上。
不少人會在盆景中加入小飾物,令人更容易進入盆景的微型世界。圖為杜松。
不少人會在盆景中加入小飾物,令人更容易進入盆景的微型世界。圖為杜松。

人與自然的角力

日本盆景大師小林國雄指說:「即使樹的一部分枯萎變白,它也會在微有活力的部分吸收水分,從中萌出的花蕾是茂盛的。死的部分和活的部分一起生活。我覺得這太神奇了。這樣,在日本欣賞盆景的方法就是珍惜流逝的時光。」

盆景之美,正正在於每時每刻的微妙變化,從中感悟世事萬物之變幻無常。JE輕聲道:「盆景的生長時間很長,變化深遠,它們未必會開花結果,但假如觀察它的枝條,只需半年便長得非常不一樣,我們隔個星期便會去探望它們。」他形容照顧盆景,如像跳雙人舞,人與植物,時而靠近,彼此互動,時而分開獨舞,讓各自經歷不同的遭遇,然後再次會合共舞。

然而這支人與自然的雙人舞,無時不刻存在角力。有些盆景,遠看形態很美,但靠近看,纏滿鋁或銅絲,樹木在掙扎中生長。Yann坦言:「人和自然在永無止境地在拉鋸。」JE堅持,首先要尊重樹木本身的形態,適時修剪,盤扎則是非不得已才採取的非常手段,用意也是保護和支撐樹木。「修剪就似是剪頭髮或剪指甲,修剪完會復原,在原位或其他位置長回,而非剪去其生命。」他也從不會長期扎住樹木,影響樹身,寧願慢慢來,面對生命,「無嘢需要心急。」

修剪植物的工具
修剪植物的工具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