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家董永康(Tung Wing Hong)以其融合影像與動態裝置的創作聞名。他的作品不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一場關於空間、情感與真誠的探索。他形容自己的創作特色為:「會動」,認為動態本身蘊含無限可能性,並能觸發難以言喻的情感共鳴。他說:「我覺得動態本身會觸發日常生活中很多我們認知的不同動作,它們可以令人觸發一些情感或感受,而有些時候那件事是難以言喻的。」這種對動態的執著與思考,成為他藝術語言的核心。
⚡ 文章目錄
從 MFA 到動態藝術的起源
董永康的創作旅程始於他攻讀藝術碩士(MFA)期間。當時,他不滿足於傳統影像或繪畫的靜態呈現,渴望創作出超越單純觀看的藝術形式。他開始實驗影像與動態裝置的結合,為觀眾提供另一個世界去窺見作品。他解釋道:「我會把影片看作一個延伸了的空間,為這件作品開了一道門,去另一個地方,讓你看到一件事的發生。」這種對空間的延伸與動態的探索,奠定了他日後作品的基礎。雖然他並未創立傳統意義上的「品牌」,但這一階段的實驗卻成為他藝術身份的起點。

背後的信念
他的作品常涉及實體材料的運用,如金屬板材、機械零件,甚至日常物件如行李箱與桌子。他提到,作品的形態會因應藝術信念而呈現,而非刻意追求某種風格。他說:「作品能說多少就說多少,不會刻意去裝扮某種樣式。」這種信念驅使他避免造作,追求真實。例如,他從家中掉落的混凝土得到啟發並製作《Rehab》——一張會步行的桌子,桌面承載著真實家裡掉落的石屎,隱喻家庭與社會的潛藏創傷。視覺效果或許並非他作品的主要焦點,但當他使用各種素材時,總是希望它們能恰如其分反映作品的意念,而非僅為炫耀特效。

枱腳,天花混凝土,天花飾板,燈泡,動態裝置
藝術與設計的思辨
對董永康而言,藝術與設計並非對立的二元,而是相互支援的關係。他認為技術能擴闊藝術性 的界限。他表示當藝術理念與技術可行性衝突時,他不會輕易妥協,而是尋找新的解決方案,以維持作品的理念。例如,他的大型動態裝置必須兼顧功能與美學,既要確保機械運作順暢,又要保留情感表達的深度。他強調,真正的風格並非刻意追求,而是從美學信念中自然流露。

觀眾:被動參與的共創者
董永康的作品特別注重觀眾的體驗。他設計大型裝置時,總會考慮觀眾的視角與互動方式,更傾向於「被動參與」的形式。他說:「我會想一些被動的方向,例如空間設計,作品的高度,視覺水平差異等,去達致一個比較間接的參與,為觀眾帶來體感。」例如,他在 MFA 期間創作過窄走廊與旋轉電視的裝置,觀眾穿越時自然與作品產生對話;另一件高懸的動態雕塑則引導觀眾仰望並移動,體驗不穩定的身體感知。這種設計不僅是空間的安排,更是對人與藝術關係的深刻思考。
香港的影響:離開與留下的掙扎
作為香港本土藝術家,董永康的作品深深受到這座城市的社會變遷所影響。過去多年的興衰與人事流動,成為他創作的靈感來源。他提到,近年許多人離開香港,這現象觸發了他反思自身處境。他在 2023 年創作的《A Way (Away)》是一件會自行移動的行李箱,象徵離開的意念與個人掙扎。他說:「那麼多人都離開香港,我會不會有這個念頭,但我同時亦都很想留在香港,好像有點迷茫。」作品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映照了香港當下的集體記憶。

行李箱,動態裝置
創作於香港
在香港從事藝術創作,董永康坦言有很多挑戰。首先是空間的限制,他說:「空間上的挑戰是必然的,令我在創作時首要考慮怎樣拆卸。」作品必須設計成可拆卸的形式,以適應狹小的存放空間。此外,高昂的租金迫使他兼顧一份全職工作,分薄了創作時間與體力。運輸也是一大挑戰,這些現實問題每天都考驗著他的毅力與創意。
給新世代的寄語
對於年輕藝術家,董永康建議他們專注於建立信念,而非追逐風格。他說:「風格不用找,你需要找你的信念。」他強調真誠的重要性,認為只有真誠忠於自己的創作,才能觸動他人。他欣賞那些真誠投入並踏實的人,即使觀點不同,也能感受到其作品的力量。
董永康的藝術不僅是對動態與空間的探索,更是對真誠與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的特色,毅力與希望。正如他所言:「你必須有那種真誠,別人才會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