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怪誕舞蹈背後 探問公義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二高怪誕舞蹈背後 探問公義

12.03.2025
weak chickens
二高(何其沃)與視障羣體進行長達一年互動及故事收集,創作出
《躲貓貓》舞蹈表演,將在大館展開一場「捉迷藏」童年遊戲,透視內地視障社羣就業狀態。

看舞者二高(何其沃)的作品,總在笑着笑着中便哭了。早幾年的《恭喜發財》講述鄉愁、家庭和社會環境變遷,他從個人出發,拼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記憶。當中他一個人邊說故事邊跳舞,幽默啜核,尤其當熱切地舞着張惠妹的《姊妹》,讓人情不自禁邊笑邊因感慨而落淚。另一齣《蝴蝶島》是離與散的故事,遷徙者、異鄉客,相遇、分離,從歌謠到《美少女戰士》主題曲,到《新鴛鴦蝴蝶夢》,舞出一個漂浮與不知未來的心境。二高就是擅長在不經不覺間勾起觀眾的身體記憶,和情感記憶。

這次,他為香港藝術節「無限亮」帶來表演《躲貓貓》(廣東話「捉衣因」)—「你睇我唔到」,「你睇我唔到」。與曾為按摩師的視障人士王澤宇演繹一場「捉迷藏」舞蹈遊戲, 尋, 躲, 覓, 藏, 尋, 藏, 覓,躲。兩人從按摩和觸摸身體開始,將身體張力化成舞蹈。二高強調,演出雖以澤宇追夢成舞者的歷程為發展,卻不以舞蹈為終⋯⋯創作過程比一切重要,尤其他近年專注於公共和社區共創。

二高(何其沃)與視障羣體進行長達一年互動及故事收集,創作出 《躲貓貓》舞蹈表演,將在大館展開一場「捉迷藏」童年遊戲,透視內地視障社羣就業狀態。
二高(何其沃)與視障羣體進行長達一年互動及故事收集,創作出《躲貓貓》舞蹈表演,將在大館展開一場「捉迷藏」童年遊戲,透視內地視障社羣就業狀態。

PROFILE

二高(何其沃),廣東陽江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二○○七年創立二高表演,以多元創作方式闡釋內地社會和文化中身份與性別等諸多現象,近期作品關注新城市移民及舞蹈的公共性議題,提出以「合成現場」探索觀演關係。代表作有《恭喜發財》系列、《來來舞廳》及《蝴蝶島》等,最新創作《躲貓貓》將於三月十四至十六日在大館進行。

港產片薰陶 獨有廣東式美感

二高生於廣東陽江,貌似劉德華(笑。他曾在利是封上以自己的頭像貼在劉德華身上,「我恭喜你發財」,開一個玩笑)。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是編舞家、舞者和導演,作品常探討性別身份、文化記憶等議題。他說自己從小到大讀不到書,也不喜歡二手資料,所以愛取材真實,從社區人羣中蒐集故事,再結合多元形式創作,劇場、音樂、錄像等,風格時而怪誕時而嚴肅,被稱為「怪雞」舞者。最特別的還有他的廣東式美感,空間、顏色、造型,種種就是那麼熟悉,明明看似老土,但經他編導下又變得那麼怪異的時尚。

畢業後,二高回到廣州,但當時在國內當舞者生存不易。「差點兒要去做健身教練,但我就是連資格都沒有。」二高笑說。二○○八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的藝術界吸引了國際關注。他乘上了這趟順風車,去到北京草場地(藝術空間)參加國際交流項目,認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編舞家,因而萌生做獨立舞者的念頭。

交流之中,給他更大的衝擊是每每被問及社會議題,「外國藝術家常問『你知不知道六四』、『你知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我是有點知識,但都是片面或『二手』資料,事實上我又真的沒有經歷過,家人也不會跟我說太多。」加上語言隔閡,他感覺有口難言。「問到我每次都很想哭,像一個孩子被大人不斷追問。我便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應該怎樣講清楚別人問我的問題?我甚麼時候作出回應?」始從身份思考,探索創作,「那種被問到不知所措,讓心理、生理都受衝擊,驅使我必須『往回看』。」

二○二三年,大館演出二高創作的現場作品《蝴蝶島》,是關於離散的故事。©Kurtachio
二○二三年,大館演出二高創作的現場作品《蝴蝶島》,是關於離散的故事。©Kurtachio

創作不是向前 而是往回看

「在廣州成長,我對這個地方好像有點認識,但又不全然認識。」從前只是跟家人吃飯時這裏聽一點,那裏聽一點,漸漸變成有意識的收集(collective)。他訪問不同人的故事,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驗,「這種消化家族史的訪談,也是一種自我教育歷程。」收集,成藝術素材,也變成他的獨有形式。

他其中一個備受讚譽的作品《來來舞廳》,是關於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引入西方「的士高」文化。「我們都是看香港電視劇和聽廣東歌長大的,香港的流行文化影響至深。最記得TVB電視劇《寵物情緣》裏,古天樂穿着七分褲在沙灘上走。然後一天我在街上見有得賣,一穿起頓然覺得自己變得『國際化』。」那時候,逢星期五姑姐帶他到公園樹下說英文,「是青少年學習英語交流的聚會。人們帶上自己喜愛的外國音樂磁帶(卡式帶)分享,一起唱歌跳舞。」促使他創作《來來舞廳》。

二高劇場作品《來來舞廳》,透過呈現懷舊的士高舞蹈,探索社會議題。©Sanli
二高劇場作品《來來舞廳》,透過呈現懷舊的士高舞蹈,探索社會議題。©Sanli

「記得訪問一個香港中年男人,九十年代初常往返武漢,愛到當地的士高跳舞。那時還有實施宵禁,(娛樂場所)十一時關門;他說每次到最後一支舞曲時,所有人像撞了邪一樣,瘋狂擺動,甚至躺在地上。我從沒想過跳舞可以像是某種生命儀式。」身體解放、慾望、反叛,一切身體直覺記憶延展至一個時代的社會面貌。個人即社會,往往是二高的作品為何讓人不能拒絕的原因。他總能觸碰你某些以為忘記了的記憶,觸碰你某些神經。

但話鋒一轉,「現在於內地看演唱會卻是乖乖的。要是有誇張一點的動作,保安便上前制止。身體處於被束縛的狀態。」身體反應最誠實。聞歌起舞本來是身體的條件反射、直覺本性,「跳舞好像在很多時候都被『禁止』,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跳舞。」他於是想尋找舞蹈和動作的公共性,「怎樣一跳起上來,令人人都想參與?」他從公共舞蹈推想至社區舞蹈,及至近年的參與式舞蹈;更進一步,是跳舞和「地域」與「場所」的關係。

廣場舞也可以是K-pop

「讀演藝學院時,舞者都在舞蹈室對着鏡子感受身體,學習肢體動作。偌大的空間、平滑的地板,樓底又寬又闊,感覺很奢華。」這些代表着當代舞的環境與條件,他摒棄,「我現在進入社區進行創作,不會再有鏡子。來參與的人不一定是專業舞者,也有來自低下階層,或不同年齡層,姨媽姑姐大媽等,她們都有自己舞動身體的方式。」二高說,廣場舞是舞蹈,健身室(擺動身體)也是舞蹈,甚至一些習俗儀式也是舞蹈。「比如看《破‧地獄》,儀式裏跳的舞何嘗不是一種舞蹈?」種種思考讓二高進一步探索:有沒有一種廣東的舞蹈呢?

彼此的城鄉有沒有舞蹈呢?早些年疫情沒有演出,他嘗試進行「抖音田野」考察,觀看中國不同省分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男女大小朋友上載的跳舞視頻,看他們如何擺動身體,如何掌握自己身體的節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跳舞』方式。」從中更有趣的發現是,原來所謂的地域性也是全球化,「K-pop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當你看K-pop的動作,其實也是四圍借鑑,只是配上K-pop的音樂節奏便成了一門獨特的風格。如果將大媽廣場舞配上K-pop的音樂, 你也可能覺得大媽在跳K-pop;又或是民族舞,換上K-pop音樂也如是。公共性,就是千家萬戶都如此跳。」二高說,沒有規範的話,種種舞蹈根本相似,因為動作是抽象的,也不像語言有特定語境,所以當他把來自不同舞者本身的動作放入創作之中,便成了有中國意境的當代舞。

二高作品前衛大膽,例如影像作品《這是一個雞場》,與國際舞者合作,反諷填鴨式教育和扭曲的社會意識。©DT
二高作品前衛大膽,例如影像作品《這是一個雞場》,與國際舞者合作,反諷填鴨式教育和扭曲的社會意識。©DT

結合盲人按摩的集體創作

他愛思考甚麼叫「原創」。「很多時當代舞像是一種『二手』資料創作。可能是讀過一些學術資料再思考,然後回應創作。」但二高一來讀不到書,二來喜歡從日常中發現舞蹈,因而在社區實踐舞蹈,並提出以「合成現場」探索觀眾與表演的交流。「所謂合成現場是英語sitespecificart,但我覺得『場域特定藝術』在中文有點怪彆扭,也有點詞不達意,所以把它稱作合成現場。」

像《躲貓貓》的創作,他親身走訪盲人按摩店,以鏡頭紀錄,也聆聽不同盲人按摩師的故事,繼而將大館F倉展室化成虛構的按摩店。觀眾在觀賞之際如參與一場童年遊戲,透過舞蹈、影像和文本等,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處境。「在內地,大多視障人士都只能從事盲人按摩工作,在公共空間鮮見他們的身影。」他最先的提問是,是我們對視障人士視而不見,還是某些原因允許和縱容了這種不見?

《躲貓貓》由曾任盲人按摩師的王澤宇(左)及舞者二高共同創作 ©Feng Shunxu 圖片由香港藝術節「無限亮」提供
《躲貓貓》由曾任盲人按摩師的王澤宇(左)及舞者二高共同創作 ©Feng Shunxu 圖片由香港藝術節「無限亮」提供

二高邀請曾為按摩師的王澤宇參與創作,期間跟澤宇相處生活,排練創作,將他的按摩張力,或拉扯或觸摸轉化成舞蹈。在長時間的交流下,不單止讓澤宇發現自己被隱藏的身體,也讓二高重新審視舞蹈本質:「開始時,我引導他作特定動作。當我着他擺手左右兩下然後轉右轉左,他怎樣都做不來,也變得作狀。原來規矩會使他失去本來很原始的身體直覺,而當給予他一個『標準』,便很容易讓表演變得勵志,變成籌款舞蹈。但明明之前我看他按摩時,他的身體擺動就已很像跳舞。當理論上舞蹈動作講求美感,這已經是一個很陳舊的想法。」

他實踐合成現場,也是希望實現集體創作,他認為作品不應該只有自己的聲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都可以發揮創造力。」就像他與澤宇和其他盲人按摩師;《蝴蝶島》每位舞者都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即使是《恭喜發財》看似源於個人,但過程中都搜羅過不同人的口述故事。「當我們圍在一起討論,每個人都有發言,這已經促成很多東西。」因而他的創作過程總是漫長,往往從最真摯的交流和彼此細語之中尋找最想表達的。《躲貓貓》創作還在進行中,「(訪問日離)演出還有一個月,明天我們開始最後一輪排舞,直至演出。」

weak chickens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