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大球場的前世今生:港足黃金時代迎戰外隊激戰連場,兼辦學校運動會;論改建,戀物以外,我們還能談甚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導論】大球場的前世今生:港足黃金時代迎戰外隊激戰連場,兼辦學校運動會;論改建,戀物以外,我們還能談甚麼?

03.05.2024
梁俊棋、《明報》資料室,部分圖片由香港足球史學會及受訪者提供
5_1

前世:政府大球場

球場是記載一個城市運動發展歴史的空間。一九四○年代末至五○年代初,本地甲組足球比賽的主要場地包括跑馬地的港會球場、加路連山道的南華主場、掃桿埔的陸軍球場(今掃桿埔運動場位置)、高士威道的海軍球場(今銅鑼灣運動場),及九龍花墟道的警察遊樂會主場。

據《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記述,早於一九四七年已出現要求政府興建一個大球場的意見,但基於成本、土地物色及戰後初期建築材料緊張等原因,計劃一度擱置。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完全停頓了四年的香港足球重新起步,觀看球賽的人亦愈來愈多,南華會及港會球場各自只容納約一萬五千人,每逢「大場波」都出現秩序問題,加上棚座易燃、颱風倒塌的潛在危機,大球場的建造計劃再度擺上議程。

大球場一開始選址今天的維多利亞公園所在建造,但遭研究填海區用途的委員會反對,政府工務部審視後亦發現在該處興建造價較高昂,最終敲定掃桿埔現址,並取名政府大球場(即香港大球場前身)。球場於一九五五年啟用,設有28,000個座位,為當時本地主要體育場地,除舉辦足球賽事,亦用於舉行田徑比賽及學校運動會等。

政府大球場不時舉行球賽,人潮洶湧。(圖片由香港足球史學會提供)
政府大球場不時舉行球賽,人潮洶湧。(圖片由香港足球史學會提供)

今生:香港大球場 一九九四年擴建四萬座位

政府大球場後於一九九四年三月完成重建,正式命名為香港大球場。改建後的球場除去了田徑跑道,座位大增至四萬個,亦增設行政廂房、餐廳、快餐食店及紀念品售賣店。文體旅局回覆指,當年重建源於座位數量及設備不足,望將球場提升至達國際標準的場地,供舉辦大型文娛活動之用,讓市民有機會欣賞更多本地及外國製作的精采節目。

一九九四年改建為香港大球場時,曾有組織反對移除場內跑道。(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一九九四年改建為香港大球場時,曾有組織反對移除場內跑道。(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將來:公眾運動場 免費開放供市民跑步

香港大球場自此成為本地最大型的多用途戶外康體場地,多年來舉辦過許多經典足球賽事及盛事(見另稿)。及至二○一七年,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提出「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當中包括重建香港大球場的技術可行性研究。記者向文體旅局電郵查詢香港大球場最新改建方向與原因,及日後定位,新聞組回覆指,為「善用體育用地及將不同級別體育設施合理分工,以推動體育運動的長遠發展」。

佔地二十八公頃的啟德體育園,預計將於二○二五年正式啟用。據官網介紹,園內包含一個可容納約五萬名觀眾、符合多項國際體育賽事場地要求的主場館。真草草坪可進行足球及欖球賽事,亦能轉換為其他地面物料,舞台位置及座位配置可調節,可舉行不同類型體育及文娛活動。

至於香港大球場,當局首先指出其現時座位數目及配套限制,亦指場地沒有專門設計的媒體中心、藥檢室,以及供活動主辦機構及技術人員專用的辦公室,以致過往比賽只能採用臨時措施滿足活動需求。回覆接續指出港島區急切需要運動場地的需求,引述《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建議,指每二十萬至二十五萬人應設一個運動場,而港島區現時僅以四個運動場服務約116萬人口,在稠密的市區另外尋覓三公頃或以上用地有困難,說明將原已位處港島的大球場「重新發展為公眾運動場」有助滿足不同持份者對運動場設施的需求。

至於大球場具體變化為何,當局回覆指,建議改建為公眾運動場:「場地將設有真草球場供進行足球及欖球比賽,並設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田徑比賽設施。在沒有團體活動時,市民及團體可訂場進行足球、欖球、田徑訓練等活動,場地亦會免費開放供市民跑步。」而具體開展及竣工日期仍有待確定。

香港大球場現時觀眾席共有四萬個。
香港大球場現時觀眾席共有四萬個。

改建迷思:「非專業化」不代表降級

既然大球場改建勢在必行,在球員、球迷、市民一片不捨呼聲之下,《足球王國: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作者、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李峻嶸提出了其他思考。問到大球場對香港市民的意義,或身份認同上,有否經歷任何變化,他斷然否定,指變的不是球場本身,而是香港球迷羣體的習慣,「一九八○年代或稍前,有外隊訪港,即使是歐美球隊,球迷都希望看看主隊能否擊敗外隊」,「到九十年代後慢慢就演變成捧外隊場。不是看本地波大的人、看英超大的人愈來愈多,才過渡至當下狀態」。他指現時本地球賽甚少在大球場舉行。「你平均入場都是千幾人,甚至連一千都不夠時,你放在大球場,氣氛又不好,又嘥錢。」

他再而強調自己反對戀物心態,雖然自小在大球場看球賽,卻認為既然啟德體育園有個能容納五萬人的場館,要另外花錢維修保養一個四萬人的球場並不合理,「香港完全無需要有兩個幾萬人的球場。」

+1

討論大球場改建,他認為有一點非常重要,指留意到幾年來聽到有聲音指改建令大球場「降格」,「我經常都反問,點解踢職業才叫upgrade,點解公眾可以用就不算是好呢?」他提到近年保育運動中時見關於「公共空間」的討論,「大家有得用的,才叫公共空間。大球場以前不是公共空間來的,最叻那些人才有得踢。」身為球迷的他,雖同意改建後的大球場增建跑道將大大影響觀看球賽的氣氛與體驗,卻理性地指出最重要的比賽並不一定要在最漂亮的場地進行,「譬如葡萄牙足協搞葡萄牙盃男子足球決賽,每年都在一個有跑道的場打,都不是最漂亮那個來的,它是在繼承緊某啲嘢(傳統)。」

他認為若大球場改建成一個市民可以使用的公眾運動場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能在裝置、布局上勾起公眾對某些經典賽事與活動的回憶,則錦上添花。「最怕佢好似複製一個類似馬鞍山、青衣那些倒模式的公眾運動場,那就有點古怪了。」他提議,除了展示體育運動相關的文物,足總亦可每年安排一個決賽回到大球場舉行。「其實也可以有某些所謂collective memory mobilize到的(能動員集體回憶)。」

《足球王國: 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作者李峻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足球王國: 戰後初期的香港足球》作者李峻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梁俊棋、《明報》資料室,部分圖片由香港足球史學會及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