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港人熱愛旅遊,不少人視之為逃離煩囂的良方,當中「養生旅遊」,更成為旅遊新趨勢。大家不再只是追求外在滿足和物慾,而是尋求內在的和諧與健康。
靜思堂:佛教建築的靜謐之美
在花蓮市中心,有一個名為慈濟文化園區,由慈濟基金會基金會經營的區域,內裏有一座擁有三十九年歷史,且被稱為其中一座台灣佛教建築的經典之作——花蓮靜思堂。
十三層樓的靜思堂,由花蓮大理石建造,以白、灰色調為主,設計融合仿唐式風格與現代佛教藝術。仿唐式的高聳飛簷有「飛天」的意象,建築四周亦由長達一千四百公尺的飛天浮雕環繞,加上有三百多尊白銅飛天,構成一幅壯麗的飛天羣景,而三層「人字形」屋頂結構象徵佛、法、僧三寶,靜靜訴說着深厚的文化底蘊。踏進靜思堂,空間開闊而簡約,沒有繁複的裝飾,只有木質結構與「人」字形的空間設計相得益彰。

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室內採「人」字形空間設計,屋頂採光。(圖片取自臺灣宗教百景網頁)
這個時候,當漫步於靜謐的靜思堂,往往會讓人留意到平常經常忽視了的身體感受,例如——呼吸。置身在令人感到平靜的空間,其實可以透過慢慢觀察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默觀從飛簷的曲線到飛天浮雕的靈動姿態,又或聆聽環境聲音,如旁邊靜思竹軒的流水聲,讓自己的「心猿意馬」漸漸沉澱下來,稍稍歇息,繼而留意自己的內在思緒。
這個正念、默觀體驗,其實不限於在外地,甚或佛教建築才適用,只是有時候我們都希望透過一趟旅行幫助自己身心重新開始,所以下次旅行時不妨試試這種不一樣的「跑景點」方法,又或者就在此刻、當下,找身邊的一個地方,一個建築,嘗試一下,讓自己平靜下來,照顧一下自己。改變,可以就在一刻。
編輯推薦
圖片取自花蓮觀光資訊網及臺灣宗教百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