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居港美國作家走遍城市角落 發掘市政大廈與屋邨圖書館別具魅力 Steven Stratman:異鄉人視角讓大家看見圖書館的另一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圖書館】居港美國作家走遍城市角落 發掘市政大廈與屋邨圖書館別具魅力 Steven Stratman:異鄉人視角讓大家看見圖書館的另一面

28.05.2025
梁俊棋、網上圖片
1

香港政府致力於推動旅遊業發展,近期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建議將公共圖書館發展為吸引遊客的「打卡點」。不過有網友質疑,公共圖書館主要服務本地居民和社區,應避免遊客滋擾,而且多數圖書館的外觀不足以吸引打卡。

儘管將圖書館變為遊客「打卡點」引發爭議,但有一位居港美國人Steven Stratman,近年癡迷於探索本地公共圖書館,並將所見所聞拍成IG短片(@authorshstratman),最高瀏覽量高達一百五十萬。

不過Steven說,他頻繁到訪和拍攝圖書館不是純粹「打卡」,而是由衷欣賞本地圖書館的獨有特色。他視中央圖書館如「第二個家」,連那些開設在市政大廈和公共屋邨的小型圖書館,在他眼中也別具魅力。

記者隨他漫遊港島三座圖書館,感受異鄉人的新鮮視角,看他如何從埋藏於市井屋邨的圖書館中看見詩意浪漫。不過,近年來,香港的公共圖書館到訪人次急劇下降,亦陷入下架書籍等爭議。一個外國人欣賞圖書館的美麗濾鏡,也會適用於香港人嗎?

愛泡圖書館 跟阿伯爭最佳座位

Steven來自美國西北部的哥倫布市,二○一六年曾到浸會大學當交換生,學習哲學,二○一九年正式來香港工作,在一所私立學校擔任教師至今。二○二二年,他出版第一本驚悚奇幻小說《血河東流》(Blood Runs East),故事以九十年代香港為背景。

一個來港不久的美國人,為何對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情有獨鍾?「我小時候經常去圖書館。對我來說,去圖書館總是一件大事。」Steven說。他從小就是書迷,每逢周末,他都會央求父母駕車帶他去城裏最大的圖書館。他能在書架間流連一整天,讀遍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成年後考到駕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車到俄亥俄州不同城市探索圖書館。如此愛書的他,來到香港工作,自然想要看看當地的圖書館。

訪問當天,記者與Steven的第一站來到中央圖書館,這是他在港最愛的圖書館。他身穿灰色襯衫和黑色長褲,挎着斜孭袋前來,裏面還放着一本剛從中央圖書館借來的村上春樹《舞舞舞》英譯版。

中央圖書館對Steven來說是第二個家,他每周都會到此看書。
中央圖書館對Steven來說是第二個家,他每周都會到此看書。

「我最喜歡這裏的視野。你可以坐在大型落地窗旁看書,望出窗外能看見遠山和高樓,每次我到這裏的心情都非常舒暢。」Steven說道。他拍的第一支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影片也是關於中央圖書館,發布後瀏覽量迅速衝上十七萬。雖然影片只有短短一分鐘,介紹內容相對簡單,但跟隨Steven的鏡頭,能感受到他在館中閱讀時的寧靜。

「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像是我第二個家。」Steven說,他下午才上班,每周總有兩三天早晨到中央圖書館消磨時間。他還笑說,自己是那種十點前就去圖書館門前排隊的人,等一開門就衝上三樓的窗邊位,「你知道的,每個人都有他最愛的座位,我要跟很多阿叔阿伯競爭。」

中央圖書館是香港最大的圖書館,館藏超過二百五十萬項。雖然館內的中文書籍佔主導地位,但Steven說,現有英文館藏也能夠滿足他的日常閱讀需求。他尤為熱愛經典文學、黑色文學(Noir Literature),莎士比亞的作品和達許・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的《馬耳他之鷹》都是他的心頭好,而這些通統都能在中央圖書館找到。他還竊喜道,其實很多經典文學或新出的英文書籍在俄亥俄州或紐約的圖書館很搶手,通常一早被借走,要排隊預約數月才到手,但在中央圖書館,這些書本都能輕鬆借到。

果菜魚鮮間 暗藏書香

除了大型圖書館,他還探索了隱藏在市政大廈的小型圖書館,一樣獲得不錯的瀏覽量。

「大排檔有自己的專屬圖書館嗎?」Steven的鏡頭繞過蔬果菜檔和魚檔的潮濕街市,踏上扶手電梯,穿梭嘈雜的大排檔,終於到達終點——北角電氣道圖書館。這間開在市政大廈的圖書館,僅得一層,內部擺放十多排書架和幾張書枱。如此不起眼的小型圖書館,卻被他拍出臥虎藏龍的感覺,影片吸引五萬人瀏覽。

電氣道圖書館位於市政大廈內,Steven穿過街市和大排檔才找到。
電氣道圖書館位於市政大廈內,Steven穿過街市和大排檔才找到。
4

Steven笑着回憶,第一次來是按照Google地圖指示,卻在市政大廈迷了路,花了不少時間繞過街市和大排檔,才找到圖書館,當時看見裏面坐滿了人,感到驚訝。「這真的很奇怪,但非常酷。對我來說,我在美國逛商場時,絕不會預料到會見到一個公共圖書館。」

Steven說,在俄亥俄州,圖書館通常是獨立建築,「你開車過去,停車,然後進去。每個圖書館只是外觀上有些差別,但其他方面感覺都很相似。然而在香港,你去每個圖書館的路上都不一樣。」Steven說。

他對這類型的市政大廈圖書館很感興趣,還到訪過觀塘的瑞和街圖書館。他當時搭地鐵前往觀塘,窗外是密集的工業大廈,街上人流繁忙而混亂。但當他落車漫步,發現工廈裏藏着許多商店和餐廳,街上的人都很有方向感,似乎閉着眼睛也能走對路。「如果你走在香港街頭,只看街上的事物,你會錯過這個城市百分之八十的景色。因為它的精釆之處,都藏在大樓裏面。」Steven說。

「香港將所有東西擠在有限的空間裏,尤其是在港島和九龍的舊區。雖然地方有限,卻造就了獨特而美麗的景象。這種現象在全球任何城市都是罕見的,但如果你在這裏長大,可能不會察覺到這一點。」Steven道。

視屋邨圖書館如世外桃源

結束電氣道圖書館行程後,我們前往筲箕灣,爬上山路去找耀東圖書館。Steven說,他第一次來時,繞了半小時才看見圖書館的標誌。

耀東邨在九十年代落成,依山而建,共有十一座和諧式大廈,而耀東圖書館位於其中一棟大廈的地下,空間不大,只佔一層。大部分香港人都熟悉不過的公共屋邨,在Steven眼中卻感覺新奇。

放學後,小朋友在耀東邨樓下玩遊戲。
放學後,小朋友在耀東邨樓下玩遊戲。
耀東圖書館僅佔地一層,空間不大。
耀東圖書館僅佔地一層,空間不大。

「我找到時還懷疑:這真的是圖書館?簡直像闖進神話世界。這兒有一個美麗的庭院,種滿綠樹,孩子跑來跑去,小小的圖書館以方正格局嵌在樓宇中。這段經歷就像現實版的《納尼亞傳奇》。」Steven笑言。

他把當刻的感受呈現在影片中。Steven鏡頭下的耀東圖書館被綠樹環繞,恍似小鎮世外桃源:「你看過山頂的圖書館嗎?隱藏在森林深處的住宅區內?我無意中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我想像中,圖書館周圍拔地而起的住宅區,是為蜂擁而至的讀者提供住所。這個圖書館小而溫馨,很獨特。」這支影片一共收穫五十四萬瀏覽量。

他比劃四周:「我看過小西灣那種現代化大圖書館,也熟悉電氣道的小型社區圖書館,但這種類型真是第一次見。」圖書館正上方是公屋住戶的窗台,掛滿衣服,不時看見街坊在窗台收衫或者行過。「如果回到十二歲的時候,我一定會想住在那裏。就像一個書呆子少年的夢想,就是住在圖書館上面。」Steven說。

「在香港,沒有人像你這樣寫圖書館。你把公共圖書館和周圍的環境寫得像詩一樣,給我全新的思考角度。」Steven的影片留言區裏,這則評論被多次點讚。

不少觀眾欣賞他總能用新鮮的眼光解讀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他卻擺手笑說:「來到香港之後,我跟很多人一樣,總是行色匆匆,每個人都在尋找下一個目的地。但探索圖書館讓我學會放慢腳步,用以前從未試過的方式,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Steven邊走邊說。

詩意背後的現實

Steven把耀東圖書館形容得如世外桃源般美麗,並在影片中打出八點八的高分。然而,部分香港人對此並不認同。一名本地中學生與Steven分享他自建的圖書館評分網站,他只給耀東圖書館打了兩分(滿分為十分)。在Google地圖評論中,有人對耀東圖書館給出一星評價,抱怨館藏「已有十年沒有更新」。

根據審計報告,市民親身到訪圖書館的數字由二○一五年的三千七百七十萬人次,大減至二○二二年的一千一百九十萬人次。有傳媒街頭訪問市民對公共圖書館的看法,有人指圖書館座位令人不適、電子書服務欠缺推廣,也有人反映圖書館館藏骯髒,極少帶子女前往。近年來,康文署將部分政治敏感書籍、或由政治人物撰寫的書籍從公共圖書館下架,更引發爭議,認為局方自我審查過嚴,且關於敏感書籍的定義模糊。民間研究組織本土研究社近日發布評論,指出香港圖書館平均服務人口為十點六萬,遠遜台北、東京、首爾等地每三至六萬人就有一間的水平;除數量外,本研亦指出,政府去年發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中,只簡略帶過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願景,並沒有考慮圖書館的當代定位、如何帶動整座城市的閱讀及文化氣氛。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在本地輿論中褒貶不一,Steven的圖書館抒情詩,會否過於浪漫化?「我肯定犯了這種錯誤。因為我是獨立於這個體系之外的,所以更容易將事物看得浪漫一些。作為一個outsider,我看到圖書館一些很獨特的地方時,就會忽略它一些功能上的缺點。」Steven說。

他坦言,自己也在香港的圖書館中有過不佳的體驗。例如,在北角的電氣道圖書館,他翻到有些書已經發霉;在其他圖書館,他曾遇到有人用手機播放音樂,甚至見到阿伯在館內剪腳甲,環境混雜。

不過儘管如此,Steven始終不願對圖書館提出過多批評。「有些人其實很喜歡這些地方,我不想成為那個說它很糟糕、你不該喜歡它的人。」Steven說。

他進一步解釋,圖書館系列影片發布後受到很多香港人歡迎,部分留言讓他深受感動:有人說他住在附近,但從來沒有用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和其所在的社區,欣賞Steven的新穎解讀;還有人說,耀東邨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雖然如今已經搬到邨外,但圖書館的影片讓他的童年回憶都湧回來;Steven也曾到華富邨拍攝薄扶林公共圖書館,有人感謝他在清拆前記錄下即將消逝的圖書館。「雖然我不認為那些是世上最美麗的圖書館,但如果有人在那裏度過童年,他們不想聽到那些負面的話。我是個外國人,一個outsider,我憑甚麼說它不好呢?」Steven說。

他認為,浪漫化其實也有好處,「或許正是這種外來視角,讓大家看到了這些圖書館的另一面。」

Steven來港居住六年,喜愛探索香港的公共圖書館。
Steven來港居住六年,喜愛探索香港的公共圖書館。

鏡頭不再避人羣 人就是趣味所在

細看Steven的圖書館系列影片,會發現微妙的變化。他早期的影片專注拍圖書館,但現在更多鏡頭留給圖書館之外的社區。

「剛開始拍攝時,我總刻意避開人羣,只想拍到乾淨的畫面。但現在,我反而會主動等路人走進鏡頭,去呈現每個社區的獨特性,而不僅僅是拍一個圖書館。」他滑着一條條IG影片說。

他感慨道,俄亥俄州有大城市和郊區,但它們在文化上都非常相似,而香港每個社區的文化各具特色。他記得,二○一六年初到香港,住在九龍塘的浸大宿舍,周圍街道寬闊,家家戶戶有花園,笑言「覺得每個香港人都是富豪」。但後來,他因為尋找圖書館,意料之外鑽進北角的街市人潮、觀塘的工廈後巷、筲箕灣的山上屋邨,還有即將清拆的華富邨,見識這座城市更多層次。

「參觀這些圖書館,讓我有機會真正漫步社區,看看圖書館以外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Steven說,這也是他拍攝圖書館最大的收穫。

2_1
梁俊棋、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