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攝影展】走在回收鏈最前線的人 用鏡頭記錄拾荒者的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拾荒者攝影展】走在回收鏈最前線的人 用鏡頭記錄拾荒者的故事

11.04.2024
圖片由拾平台提供
1

在社會上,有一班人,你可能與他每天擦身而過,卻沒有細心留意。這班人,每天穿梭大街小巷,在垃圾站外;在行人隧道裏;或是在地鐵站外,你都應該與他碰過面。

他們是誰?他們是城市中的拾荒者,每天悄悄地為我們處理廢物。他們的日常工作,我們可曾想像過是怎樣的?將於八月起推行的垃圾徵費政策,對他們又會有何影響?

關注拾荒者的團體「拾平台」最近舉辦名為《拾回尊嚴》的攝影展,期望參觀者能以第一身的感受認識拾荒工作與回收業的關係,嘗試打破社會對拾荒工作的既定印象,讓大眾了解每一位拾荒者背後的故事。

彎腰體驗拾荒者的日常

是次展覽記錄了五位拾荒者的故事,每位拾荒者的照片都貼在紙皮上,參觀者需要彎下腰,才能拿起照片來看。這個動作,代表着拾荒者的日常。透過這個設計,主辦方希望參觀者感受拾荒者工作時的艱辛,關注這羣為社區付出的無名英雄。

 

主辦方特意將照片貼在紙皮上,參觀者需彎腰才能看到照片,從中能體驗拾荒者的辛酸。
主辦方特意將照片貼在紙皮上,參觀者需彎腰才能看到照片,從中能體驗拾荒者的辛酸。
參觀者彎下腰,細看拾荒者的故事。
參觀者彎下腰,細看拾荒者的故事。

根據「拾平台」於二〇一八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目前全港有近2,900名拾荒者,有超過八成為六十歲以上的長者,主要因經濟原因而選擇拾荒。他們平均每周需工作5.8天,每天平均工作約5.5小時,有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曾因工作而引起身體病痛。

在工作時,拾荒者亦遭受不同程度的困境。該調查訪問了505名拾荒者,有約4成受訪者表示曾被偷取回收物或個人財物,有近2成受訪者曾被食環署驅趕以及曾受到市民不友善對待。

展覽還設有多個體驗遊戲,包括「發泡連線」、「紙是層層叠」、「鋼鐵耆俠」和「嘜嘜」耕耘。參觀者需要嘗試處理發泡膠箱、紙皮箱及金屬等棄置物,體驗拾荒者日常的工作。「拾平台」亦與團體「再生玩具」合作,舉辦親子工作坊,使用回收物料製作玩具,讓孩子了解拾荒工作以及環保回收的重要性。

垃圾徵費政策將於八月正式實行,政府於本月初開始在全港十四個地點進行試行計劃,政策對拾荒者的工作會有何影響?「拾平台」指,當拾荒者進行回收工序時,有可能需要使用徵費膠袋包裹棄置物,變相需自行購買指定膠袋,或令收入受影響。主辦方將於四月二十日舉辦「零垃圾的想像——基層勞工與垃圾徵費大辯論」,邀請公眾一同就議題進行討論。

照片裏其中一位主角,是七十歲的珍姐。她在土瓜灣拾荒十多年,每天收入約二百多元。
照片裏其中一位主角,是七十歲的珍姐。她在土瓜灣拾荒十多年,每天收入約二百多元。

 

《拾回尊嚴》攝影展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日期:即日起至4月21日

時間:早上10時至晚上8時

活動詳情: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tfNtCPeAyWJVsZnIOcYi6f7w3lqJVXEueKt0zUoMpIsbR6g/viewform

圖片由拾平台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