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譚凱韻
熱門文章
譚凱韻
雲圖
ADVERTISEMENT

小學生看校園暴力

10.06.2025
圖片由作者提供

大約三個月前,網上流傳出一段中學生打鬥影片,片中兩個男生體型有點懸殊,較𣁽悟的一方出手,較瘦弱的一方捱打,但較矮小的男孩心有不甘,屢次還擊。片段尾聲,高大男生用腳踩向倒地的男生,之後便結束。由於片段頗清晰顯示發生地點為一所本港傳統名校,事件也曾在網絡上掀起過不少討論。

當我這個媽媽還在當新聞看、「食花生」的時候,卻發現片段對家中的小六男生帶來了衝擊。當時正值選中學的日子,他建議頭十志願也不要選男校,然後提出暑假想學跆拳道,希望可以「強身健體」。

可能因為我不時在網上論壇看到聽到,覺得這類的「校園暴力」不算太罕見的事。一群剛開始發育的男生,三個月會突然長高五厘米的身體,卻盛載著不安的情緒,一點事情就可以引發衝突,有時口角後結束,有人則會選擇以肢體解決問題。

st-paul-bad-1
網上流傳的中學生打鬥畫面。

在女校成長的我,見識過語言暴力,拳來腳往卻不算常見。於是我請教AI,怎樣去陪伴和教導男孩子應對支體碰撞。AI教我要培養孩子自信心、 教他堅定「說不」、 應鼓勵他多交朋友、以及跟學校保持溝通。我會依著照做,但畢竟人的相處是千變萬化,我們預備了可能出現的場景,但身處學校當中時,還是靠孩子自己臨場應對,當爸媽的惟有「見步行步」。

學校除了學習知識,也是學習相處的地方。我們祈求最好的情況,但如果有不如意時,也是學習。我們在應對中,性格和處事方式也會出現微妙變化和成長 。近日在看輝達的行政總裁黃仁勳的自傳,讀到他兒時也曾面對過欺凌問題,世界知名的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也曾透露,兒時受到欺凌,克服過後便昂首成長成今天的他們。

說回我的孩子,為了尊重他的感受,我允許他首十志願也選擇男女校,這個暑假也會讓他學跆拳道「 強身健體」。

不過話說回來,「恐懼」最可怕的地方,可能就是「恐懼」本身。如果兒子終日惶恐不安,「 垂頭耷耳」走進校園,對身邊所有事情不聞不問,可能更合欺凌者口味。

我承諾會協助他預防欺凌,但更希望他自信成長,希望我的愛和支持,能讓他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圖片由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