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Instagram發現一個有趣的帳號(@grabaseat.hk),專門為香港的公共空間評分。帳號不僅會評價椅子是否舒服、環境是否適合休息,也會附上地圖,幫助大家找到隱藏在街角的歇腳位置。資訊看似無聊,卻吸引了數千 Followers,成為小圈子裡的熱門話題。
這個不起眼的小行動,正是「微創變者(Micro-Changemaker)」的例子。他們從日常小事出發,用簡單的行動悄悄改變生活。或許規模不大,但卻為社會創新帶來可能。
⚡ 文章目錄
微創變者是誰?
微創變者並不是「改變世界的超級英雄」,而是身邊的普通人。Good Lab在去年曾辦「漂思沙龍」,認識了一群微創變者。有人因為家人嫌巴士App的廣告太多,索性自己製作了無廣告版的App(@hkbus.app),「方便人也方便自己」;又有人定期和街坊一起做回收,順便擺地攤舉辦漂物交換會,讓舊物找到新主人(@wastenomall);還有人擅長聲音藝術,別出心裁用錄音記錄城市面貌,保存生活痕跡和歷史(@wavincity)。
這些行動有趣,讓生活多了幾分溫暖,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公共議題——如公共空間的運用、資源共享的可能性,甚至是社區營造的新方式。

微創變者只想生活更好。他們看到小煩惱,覺得自己可以「做啲嘢」,不用詳細規劃,也不依賴外間資源,就可迅速回應,「棘住棘住」就換個方法。這種高彈性、低門檻的行動模式,展示小行動也有大意義。
微創變者的價值:小行動如何帶來大改變?
微創變者用靈活的方法,為社會議題提供不同視角。當他們關注被忽視的小問題,更多人會有意識地留意城市設計的細節,而當行動簡單,一般人都會覺得,「咦,原來我都可以做點甚麼」。
社會創新不只由大型機構主導,而是由無數微創變者的行動點滴累積。他們的每一次嘗試,都是對未來的投資,為社會作出一點改變。
微創變者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和行動力,絕不會對周邊的環境漠視無感。他們熱愛觀察社區, 例如留意樹木和社區貓咪,也擅長用社交媒體分享想法。有不少樂意舉辦活動,如無痕野餐、社區探索等,讓大家一起參與。
面對氣候變遷、人口老化等複雜議題,或許我們無法一夜之間處理,但每一個微創變者的小行動,都是推動改變的力量。歡迎追蹤Good Lab的IG @micro.changemakers,一起認識更多的微創變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