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NER 系列
      在我的印象當中,Gin Lee 向來是個努力家,一生懸命地追趕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對於崎嶇的路途早有覺悟,卻又如此義無反顧。儘管少不免會在過程中歷經低潮,但她對音樂的愛與熱情不但沒有被澆熄,反而一次比一次燒得更旺盛,更暴烈,並在摸索與跌碰中茁壯成長。記得她曾數度在一些訪談中提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離開熟悉的新加坡,離開最愛的家人,一個人在外闖蕩拼搏,轉眼便已踏進了第二個十年。從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從〈Here I Come〉到〈DumDum〉,人生中最寶貴的黃金十年,她在這座離家 2591 公里的城市扎下了根,逐漸活成自己所喜歡的樣子。
      每年三月是香港的藝術月,各個大型藝術展覽如Art Basel、Art Central,及各大畫廊的最新展覽,讓香港少有地增添多點藝氣氛。當然你會問,作為一介凡夫俗子,藝術這回事又與你何干?單純說一個展覽確實難以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連結,但藝術是多元化的,它可以是一幅畫、建築、電影、甚或是時裝風格,均直接地代表着一個地區的文化脈絡。 思前想後,今期三月決定以大眾最熟悉的藝術語言--電影為主題,並找來了張艾嘉(張姐)擔當封面人物。張姐作演員、編劇及電影導演,曾兩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兩奪最佳編劇,以及四奪金馬獎,透過她的人生哲學,好好探索關於電影的力量。 記得拍攝訪問當天最深刻,是從張姐身上感受到她對電影和香港的愛,「我很喜歡拍這樣的香港,世界上不會找到同樣的地方。香港電影界曾經也像香港的霓虹招牌般閃亮多元,真希望行業不要像霓虹招牌一樣消失。」簡單的幾句話訴說着她的憂心,同時亦反映岀其最真誠的愛。也許今天的香港早已變調,但不要忘記仍有一班對電影充滿熱誠的創作者,努力地以藝術方式記錄着本地的文化面貌。
      有人說,愛情是飲水飽;有人說,愛情是「你最愛的人不一定會跟你走到最後」;維基說,愛情是強烈的依附和愛的感覺的發展,過程像身體跌倒一樣,是突然的、無法控制的。多得情人節的出現,二月成為了一個關於「愛」的月份,除了交換禮物和吃個浪漫的燭光晚餐,也可以是思考愛情意義的好時機。今期INNER與經常在愛情作品亮相的演員蔡思韵Cecilia,討論對愛情的看法,也談到了面對悲傷和失去時的反應。 未知死,焉知生;先有失去愛人的覺悟,才能在愛情路上跌倒時能夠自癒,Cecilia說,悲傷來臨時人不一定會撕心裂肺地大吵大鬧,可能只懂得逃避,變得麻木無感,但這也沒有關係,她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面對悲傷的方法,在愁緒底蘊下,一切情緒終歸都是源於愛。 Cecilia最近參演的電影《燈火闌珊》也討論了「失去」,導演曾憲寧認為,香港近年總是在不斷失去,像電影的主要元素霓虹燈一樣,它自戰後隨移民南下,一直是本地經濟發展的徽章:「在各業興旺的八十年代,滿街密佈的燦爛霓虹,點亮這顆迷倒世界的『東方之珠』……它代表着昔日最鼎盛的繁華,它逐漸消失的風景也似在暗喻一座城巿的命運。」電影裏主角拚命想要找回亡夫的過去,有如香港人要緊抓往日的美好時光:「似是空執著,然而,人生,也許需要有所執著才有重量。」
      2022年轉眼過去,數數手指那些年初許下的人生願望清單達成了多少?不管結果如何,真實的人生不能倒帶重來,那麼來到2023年不如重新出發! 新一年新希望,回望混沌般的三年時光,因疫症、戰爭、氣候不穩定,過去那些篤定與規律,一一被現實環境推倒重來。既然如此,倒不如踏岀步,跳岀舊有思維重新連接世界。憑着此一信條,今期封面故事決定以「Re-Connect」為題,突破地域跨越2,874公里來到東京,與新生代演員模特兒中島セナ(Sena)展開了一場關於自身與成長的對談。 畢竟時尚業也是 People Business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能缺少的。過往只能透過雜誌和影視作品認識這位氣質獨特,自帶一種神秘厭世感的空靈系少女,但因着是次訪談,又再次從中了解及觀察到她那迷霧般的另一面。簡單的言語,淡淡的微笑,讓人難以忘懷這位非日常女孩。
      光陰似箭,回過神來原來又到了年末,我們習慣在節日或一年之初許下一大堆願望,願望清單英文名為“Bucket List”,這個說法演變自俗語“Kick the bucket”(去世、「兩腳一伸」的意思),指人在離開人世前要完成的事情清單。常見的願望清單分類有幾種:到訪人生必去的旅遊景點、嘗試極限運動、完成人生不同階段的事(例如成家立室),或者做慈善活動之類。 一部由Morgan Freeman和Jack Nicholson主演的幽默電影《玩轉身前事》英文名就叫The Bucket List,講述兩個出身背景南轅北轍的老頭,因患了末期癌症而相遇,他們的死亡將至,於是如吃了當頭棒地突然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一同在所剩無幾的時間中彌補未實現的夢想。於筆者而言,他們最終能否實現所有願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二人終於可以徹底認清自己,嘗試解開憾事,選擇面對死亡時的姿態。 訪問今期封面人物Jessica Chan時,我們請她列出明年、未來五年和人生的願望,豈料大部分願望都跟演戲有關;她說,做幕前其中一個很大的動力,是想在遲暮之年時不要後悔,將來回看也會覺得這一生不曾枉過。對她來說,演戲就是Bucket List上的所有,而當一步一步地向這些目標前行時,她在過程中也享受了沿途的風景,解開屬於自己的人生成長課題。 你的Bucket List裏裝了什麼?去看一次北極光?拜訪身在外地的熟悉面孔?還是再嚐一次跟初戀女友吃過的茶記?Bucket List的具體內容其實無關重要,只要對自己坦誠,鼓起勇氣好好為自己活一次,這張願望清單也算是超額完成了。
      走在巴黎街頭,想着想着該為這趟時尚之旅下一道怎樣的題,作為時裝周新鮮人(是的數數手指,我是2015年入行的,直至今年才有幸岀席),本該有很多話想要好好分享,又或是更多事情想要實行,卻不知是否被忙碌的日程淹沒了整個腦海。為了重整心態,我反覆對自己作岀提問,究竟時裝於我而言是什麼? 反覆思量,我想時裝是夢想的載體吧!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夢想」一詞總帶着一點抗拒,大抵是有點虛無飄渺令人難而理解。但當40場秀過後,我想時裝帶來的夢想,其實更多是對美好景象的投射,至少離補了現實生活中殘缺的那一面。如同我最近在網上看過的一套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Arris Goes to Paris),故事以一名清潔工,因夢想擁有一件Dior高級訂製服,而開展了一段尋夢之旅,過程中經歷了無數不幸與確幸,最終得償所願回鄉歸去。 這樣的時裝夢雖說老土,但那種令人興奮莫名的情素卻真實得很。這也是我今趟旅程最深刻的體會,或許時裝的風花雪月不能救國,但至少在混沌時代下,為你點起一點亮光,給人前進的希望和動力。
      「在世界的海中央出現了一個無底深淵,數百年來吸引無數人類前往探索,目的除了是寶藏,令人不解的深淵謎團才最引人入勝的關鍵。當挑戰者進入深淵時,需要面對型態各異地理環境和怪物,而深淵受地理磁場影響,從進入深淵中下層起,挑戰者亦只能不斷前進,皆因向上爬升會引發的詛咒,嚴重的吐血身亡,甚或比死亡更可怕詛咒。」這是近期熱播的日本動漫《來自深淵》的背景,看似輕鬆治癒的畫風,卻與複雜人性的故事本質形成強烈的對比。 故事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主角是為了尋找母親決意展開旅程、有的人則想要獲取寶物而前往深淵,但更多的是為了探索未知而發起挑戰。也許這正是我們人生的反照,我們因着種種原因對生命發起挑戰,縱使過程並不順利,甚或傾盡一切都只是為了實現理想。 如同今期INNER的封面人物,你或許會在不同影片中看過他們,可能是某歌手的MV、電視劇集裏的某一段分鏡,或是一個廣告/雜誌相片。即使角色看似平凡無奇,但他們仍會以最真摯的態度演下去。正因為我們明白,努力前進才是唯一的選擇,畢竟能夠作岀選擇的亦只在挑戰者們。是啊!我想這就是所謂挑戰者的人生旅程吧!
      有幸進場欣賞林仔的《SUMMER BLUES演唱會2022》,其中一部分筆者尤為深刻:歌手在台上唱着《下一位前度》與《拼命無恙》,熒幕配上了如翻揭相簿的畫面,相中是一個披長髮女生的朦朧背影,觀眾由始至終都沒有看到她的正面,卻正正因為女生的外形大眾普通,所以讓人覺得在自己的生活中,總有一個這樣的角色在左近,可能是他或她的前度,又或者這個女主角就是我自己。充滿幻想空間的影像,跟歌曲互相應和,失戀人進場看的話應該會哭得不能自已;那刻我在想,對,藝術就應該要有這種穿透力,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 懷揣自身的經歷與幻想,聽着同一首歌,我們的腦海會自動生成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畫面,然後情緒到了,想哭的流淚,想笑的莞爾。音樂就是這樣的心靈排遣,無處宣洩的情感都仰賴這樣的過程來釋放,不論是創作者,還是受眾,與其勉強自己拼命裝作無恙地生活,倒不如將無法抹滅的記憶轉化為養分,用音符呈現心中的世界。今期封面人物王嘉儀Sophy,她第一張專輯《Sophrology》的創作契機就是失戀,記錄了女生心事,也描繪了我們要如何在城市中當女生,在城市中進行成長的實驗,最後放膽以任何方式探索。 從以前包辦曲詞的one man band,到如今找到新的歸宿安頓下來,有伯樂團隊伴她創作,Sophy做音樂的初衷卻沒有改變,還是希望以音樂帶大家進入她的世界:「音樂對於我而言就是穿越,戴着耳機聽的時候,你可以重新進入當時的時間點和世界。」 戴上耳機,勇敢地乘着音符穿越時間和空間吧。
      如常下班,如常擠進地鐵車廂,拖着軀殼回家再好好吃頓晚飯,家人習慣吃飯時打開電視,讓家有「人氣」一點,但基本上都沒人在看,各自忙着把飯菜送入口,廣告如走馬燈一波接一波,內容過眼雲煙,突然被一把通透卻有力量的歌聲吸引,螢幕中陳蕾彈着結他高唱:「誰都可發光,只要找對地方。」,由寂寂無名的busker到被星探發掘,最後踏上舞台演唱完夢,就像她當初隻身來港追夢的縮影。 《凡星》這首歌的旋律在腦海揮之不去,聽着聽着總不然地沾濕眼框,你問我喜歡陳蕾什麼,我會答喜歡她的「真」,近幾年社群媒體都在鼓勵「做自己」,但久而久之也成了商業世界的一種人設,而在十三年的淬煉中,她依然故我,唱出狗屁倒灶的社會現象,《旁觀有罪》講韓國「N號房」的網絡欺凌;《妖治時代》挖出內心陰暗;《下流社會》道出社畜文化,藉曲詞喚起反思。她亦如摯友,在最壞的時代端上一碗溫熱的雞湯,從《當我迷失時聽着的歌》、《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熒光》《世界與你無關》得到撫慰。 今期封面故事有陳蕾,敲問我們的內心,再共同修行照亮這個時代。
      被韓國文壇稱為「怪物新人」的作家張琉珍,以輕盈與具現實感的敘事方法寫下了現代人、千禧世代職場人的無奈與生存意志,她的短篇小說集《工作的快樂與悲傷》獲得了第二十一屆創批新人小說獎,同時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能在橫空出世後獲得熱烈討論,原因是她能媚媚道出年輕人的平凡故事:夢想與現實拉鋸、踏進社會後面對的挫折,甚至是實際如「要如何在職場上禮尚往來」的煩惱等。 作家以文字觀望當代青年的生活,你可以說這些社畜們可憐與無可奈何,但卻不能說他們放棄了自己的人生;張琉珍筆下的人總能伸縮自如、在荒謬的現實中坦然地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今期INNER封面人物張蔓莎與張蔓姿從模特兒、演員到成為歌手,光鮮亮麗的生活中,在卸除濾鏡後又何嘗不是普通年輕人一個?新力軍要蛻變成成熟的社會中人,得冷靜地尋找著容身之處。 這些青年是你也是我,新生代們從溫室裡成長,可能沒有經歷過極度艱辛的時期,卻自有這個世代的煩惱,能拚命努力地向前走,追逐心目中的渺小快樂,其實已經很不錯。
      更多系列
      熱門搜尋
      袁國勇 出版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