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精神 BOROのこ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襤褸精神 BOROのこと

      日本襤褸收藏家Brian,掛在牆上的襤褸是博物館級,外層布料已被風化;他身上披着的是「合羽」,江戶時代男性的輕便服,及後演變為「和洋折衷衣」。
      日本襤褸收藏家Brian,掛在牆上的襤褸是博物館級,外層布料已被風化;他身上披着的是「合羽」,江戶時代男性的輕便服,及後演變為「和洋折衷衣」。

      約在三年前,日本襤褸(Boro)在潮牌VisVim的牽頭作用下,一度「鹹魚翻生」, 熱潮下叫不少歐洲高級品牌也製作出以襤褸為靈感的外套,由絕不起眼的陳年舊衫變成人人追捧的潮服,本土古著小店亦紛紛響應,四出搜尋日本襤褸。在氾濫的潮流下,不少人誤以為藍色和拼貼就等於襤褸,於是坊間湧現簇新製作的藍色patchwork外套、背囊和布鞋來湊熱鬧。百川店的主理人Brian本身是襤褸收藏家,每次向客人悉心口述襤褸的歷史,他情願釐清定義,也不介意客人沒有消費,希望大眾真正欣賞它背後蘊藏的精神,而非一閃即逝的潮流玩物。

      襤褸文化大使

      襤數分有多種,仕事着是工作服,領帶常寫明工作種類;茶色的是子供着;原色的是罕見未有染色的古服,更見質感。
      襤數分有多種,仕事着是工作服,領帶常寫明工作種類;茶色的是子供着;原色的是罕見未有染色的古服,更見質感。

      與Brian見過面兩次,每次他都很投入地講解襤褸的故事,反而沒有多介意客人有沒有決定買他哪一件收藏品回家。「每次我都鼓勵客人親身上來看看,千萬不要隔着熒幕就下單,親手摸過才不會買錯東西回家,我也可以多向他講解如何欣賞一件襤褸。我最高興的不是促銷,而是客人真正買了合用的衣服回家並好好珍惜它,如果因一時之快買錯了,與其幾千元賣件襤褸卻在衣櫃裏被冷待,我情願大家不要浪費這些寶物,有時我也不捨得賣走自己的收藏品,除非買走的人珍惜古布的價值。」他對襤褸的珍而重之,它的源起與存在意義很重要,「襤褸是日本人代代相傳的衣物,破損了便補一角布上去,縫縫補補大半生,又再傳給下一代,出嫁都帶着,這既環保,更是一種古代升級再造的精神,慢生活,慢時裝。」與其說他是襤褸collector,不如叫他做襤褸文化大使,可能更貼切。

      Brain認為買襤褸不能網購,建議親手看過、摸過、試過才買回家,鼓勵慢消費,珍惜古布價值。
      Brain認為買襤褸不能網購,建議親手看過、摸過、試過才買回家,鼓勵慢消費,珍惜古布價值。

      Brian主力收集十七至十九世紀,江戶至明治時代的襤褸、古布和一些特別的物件,這些都是日本人家族一代傳一代的衣物和布料,民間傳統工藝,也是百家布的一種,最早源於日本東北部青森縣的村莊,「當地冬天天氣極為寒冷,江戶時代以前,日本並未以較禦寒的棉花做布料,所以村民只能利用多層厚麻布拼湊成衣服,加上代代相傳,當衣服磨損了,便再使用細小的布料綴上,日積月累下,變成了風格獨特的拼貼布款,它有一種樸實文藝的時尚感覺。」

      仕事着與野良着

      襤褸分有多種,主要為「仕事着」、即是工作制服,例如食店制服、消防員制服等;「野良着」則是農民階層的服裝,通常在衣領綴有條子布,方便農民抺汗用,以防弄污衣服,自此不少工作服均演變成衣領常帶有條子;當中又分有「居職」和「出職」,居職泛指室內工作的職業;出職則是多戶外工作的工種,出職的衣服,層理和層次感比較複雜,「出職的衣服,在肩膊或手肘會較多 “user mark”,長年累月的工作磨損或洗褪了的布料顏色,這些都是收藏家喜歡的獨特標記,每件都不盡相同。」

      襤褸是日本人一代傳一代的衣物,破損了便會以刺子繡技術拼貼其他布,厚重效果亦為了保暖。
      襤褸是日本人一代傳一代的衣物,破損了便會以刺子繡技術拼貼其他布,厚重效果亦為了保暖。

      關於襤褸的三個為什麼

      為什麼拼貼布不一定等於襤褸?Brian開設百川店的原因之一,希望糾正大家對襤褸的誤會,「不少人以為拼貼藍染衫便等於襤褸,其實完全不是,襤褸的定義是經過風化、歷史的洗禮,以真正懂得刺子繡的人縫補過,才稱得上襤褸。若單以拼貼布便稱為襤褸,便貶低了它的意義。」 或者這樣說,坊間不少模仿襤褸的拼貼藍染衫,特別是一些外套、格仔恤,那只能說是以襤褸為靈感的衣服。

      為什麼襤褸總是藍染的?「襤褸的精神是耐用和實用性、代代相傳,必須選用耐磨的布料,藍染不是日本人發明,事實上它是印度來的,但藍染布的特質十分適合戶外工作用,它防紫外線、抗菌又防蟲。藍染工序繁多,在布胚時染在染料後,要不斷搓布,以讓染料滲入布料當中,然後在晾曬中,天然氧化作用才令布料上色。每種不同藍色的深度,以染布的數量而定,可能要染二十至六十次,才能變成較深的藍色。」這也解釋了為何深藍色over dye的襤褸特別罕見和矜貴。

      古代日本女孩自小學習針黹工藝名為刺子繡(Sashiko),隨行嫁妝也包括襤褸。
      古代日本女孩自小學習針黹工藝名為刺子繡(Sashiko),隨行嫁妝也包括襤褸。

      為什麼在拼貼布上有那麼多明顯的白線?「當時的日本女孩在幾歲起就開始學習針黹,專門用在襤褸上的針黹工藝名為刺子繡(Sashiko),女孩子學到十多歲時技巧成熟,通常會帶着兩、三件襤褸出嫁,自此終生為丈夫和兒女縫縫補補,後來刺子繡更發展成圖案刺繡的方法之一。」

      在搜集襤褸時,Brian提到從布料的種類來推算生產的時期,如果是純麻質的,很可能屬於江戶時代之前、更舊的時代;如果是棉質的,一般都在江戶時期、或更近的年代了。此外,襤褸還分有「絆被」和「絆纏」,絆被是薄身的,鬆身寬闊,適合南方較熱的天氣;絆纏較厚身,類似道場的衣服,適合北方穿著,也方便穿更多衣服在內,常穿四層衣服。「野良着的出現,並不是刻意由誰設計的,這種民間服裝隨處可見,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常見的形態,直至到十七世紀的江戶時代,德川幕府規制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特定服裝用色,以展示其地位及身份,茶色(多為女性用)、藍色多為庶民衣著用色,絆被、絆纏的前方通常有兩排字,以形容這店舖從事何種生意,背後通常也有標誌。」

      百川工藝

      Brian本是皮革工藝師,將古布與皮革合而為一,內裏以意大利皮革及帆布支撐古布,提升耐用性。
      Brian本是皮革工藝師,將古布與皮革合而為一,內裏以意大利皮革及帆布支撐古布,提升耐用性。

      Brian對襤褸如此熟悉,想不到他原來是手作皮革的工匠師,曾開班授徒,如今更想到將襤褸和皮革二合為一,「不少襤褸古布本來用作鋪地、鋪小桌子,有些已破爛不能再用,我便剪出還沒有太破爛的位置,以全人手縫製的方式,變成小袋子、背包或tote bag。」為什麼要將皮革隱藏在內呢?「因為古布已太舊,很易磨損,內裏加上輕薄堅韌皮革,支撐古布,日常使用也沒有問題。」小布袋外層是日本古布,內層是18安士日本帆布及意大利皮革,以日本棉線手縫而成,配以瑞士Riri M4拉鏈,還有古董紅琉璃珠點綴,工時超過八小時,每款都是孤品。

      袋扣也是人手純銀打造,來自本土手作銀器藝師。
      袋扣也是人手純銀打造,來自本土手作銀器藝師。
      大布袋外層是日本古布,內裏是18安土日本帆布或意大利皮革,以古布製作的法式包邊及包骨,日本棉線手縫,超過三十五小時全人手製。
      大布袋外層是日本古布,內裏是18安土日本帆布或意大利皮革,以古布製作的法式包邊及包骨,日本棉線手縫,超過三十五小時全人手製。
      繩子以藍染古布及四股圓編手法編製,柔韌而不斷,編一條古繩約兩個多小時。
      繩子以藍染古布及四股圓編手法編製,柔韌而不斷,編一條古繩約兩個多小時。

      他的自家設計,經過多次實驗,堅持一針一線之外,對袋扣、袋繩的要求很高,他拒絕現成的手繩,情願慢慢地編出獨一無二的繩子,全帶外層為藍染古布,以四股圓編編製,柔韌度高,不易斷,一條手編古繩要做兩個多小時。

      Brian為了鑽研襤褸學問,提升鑑賞力,常看不少書籍,加深認識。
      Brian為了鑽研襤褸學問,提升鑑賞力,常看不少書籍,加深認識。

      襤褸衣服的衰落,一方面受到西洋服裝文化的入侵,二來在一次強大的關東大地震中,人民意識到襤褸衣物的過重和過長,以致死傷甚多,所以他們發現了行動不便的服裝要開始被淘汰。「不過基於日本人始終非常忠於自己的文化,因此襤褸並沒有完全變成西洋服,反而將襤褸和洋服二合一,故有『和洋折衷服的出現』。」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袁國勇 出版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