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也無風雨也無晴

林夕:把無政府狀態捧手上

武俠小說之所以迷人,是不是因為好像把一個無政府狀態的世界捧在手上,就很難放下來呢? 以前看到不知有白天深夜,一離開那裏,天亮了,又要回到瑣事纏身的現實。 武林沒有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黃藥師一個高興,便佔據了整座桃花島,何止不用貸款,地稅地契都不必。一大堆傭工,把他們變聾啞了也不要挨告,薪金要不要付更不成問題,報稅有多煩啊,他們連會計師都不必往還,因為沒有稅務局稅務官,員工每年的公積金多少?Who cares。 是的,最令人忘乎所以的,就是武林大俠不必謀生,特別是獨來獨往那種,小龍女與楊過終成眷屬,逍遙隱居,走到哪裏就住哪裏,不必遷戶籍,不愁行李輜重的負擔,何其斷捨離。曾有個信用卡廣告,也挺瀟灑的,忽然想飛就飛,可惜現代的支付方式,還要看店家會不會只受現金。 至於獨佔山頭為王如五嶽劍派,組織規模龐大,也不用申請註冊成為合法社團,弟子遭體罰,不人道對待,隨掌門人發落。然後你犯我我犯你,你滅我我滅你,沒官府受理,更省下一大筆律師費,亦毋須受等候官司排期的煎熬。 雖然說,江湖整天打打殺殺,主角卻很少被打死,打鬥起來,姿態如表演肢體藝術,有如舞蹈,比現實乾淨多了;腥風血雨只是個形容詞,卻沒有入骨入肉,至少沒有情侶仇殺,沒有渣男為討小三歡心而謀殺妻子兒女的新聞,那才是真正的血腥。 江湖人物一生只做幾件事:練武、報仇、歸隱。 練武練得最苦的,也只有郭靖,需要晚上添加補習班,至少不用勉強硬塞給他庶民興趣班,不比家長密謀考名校,一隻雞就說收買了洪七公,變成系出名門。而且練功之苦,翻幾頁就升級了,我們做讀者的,要讀多少書如武俠小說,才對中文有所助益啊。 報仇是每個主角必備的命運與使命,不過都只是私仇,更不必假正義之名而執行私刑,要報的是什麼仇並不牽涉法律,無論仇人是否該殺,之前殺人者雙手沾的血是否合情合理,總之有仇必報,樂此不疲以填滿一生事迹。 武林多瓜葛,這些人際關係卻清楚明瞭,一言不合,以武功判斷是非利害,快意恩仇。當今人際關係網,你不是做綁匪,就是給綁架,而且永遠不會被撕票,看完了《情緒勒索》《被討厭的勇氣》,也未必能免於人情世故之苦。 武當開山祖師爺張三豐真人有詩曰:「塵世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說笑了,他老人家要閉關就閉關,沒人可以打擾,我們只想說個「不」字,只能放棄血性,大耍太極。

5 年 ago

林夕:怒

人會憤怒,絕大多數是為別人的所作所言,絕少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而把怒氣發洩自己身上,覺得做錯了、對不起別人,不會生自己的氣,嗯,除非是買了倫敦金受騙,否則,檢討他人的勁度,總不及攬鏡自照的次數。 如何平息怒氣,是一門學問。 中國人傾向務實,會說怒氣傷肝,動氣傷和氣,和氣有何用?和氣生財嘛;怒氣之所以無濟於事,無論在激怒你的人面前怒目相向,抑或有生氣的本事,卻沒當面怒罵的膽識,都只會破壞彼此關係。關係比情緒重要的話,那就只能用一個忍字,在心上插上一把刀,一輩子不拔出來也罷。 佛家會說三苦貪嗔癡,嗔者,會壞了修行;一行禪師有本書專門講怒,教人如何平息內心這頭猛虎;也曾一頁一頁去尋找答案,只記得我可以當一天一月一年的武松,把老虎打掉了,可怒火的來源,繼續存在,那人就在生活範圍內來來往往,難不成隔三岔五就要打虎嗎? 於是又想起另一句修行人士的金句:不要為別人的過錯而懲罰自己。生氣是跟自己過不去的話,那就不要氣了。可同一個道理,讓人生氣的那個人有反省檢討過了沒有?令人氣憤的現象改善了沒有?無論那隻老虎,是自己製造的,抑或是對方本來就有獸性,不以獵人的姿態,嚇唬一下對方,只怕成了育成一隻狼的共犯。 假如千方百計按捺住怒火,只為自己好過,這樣子所謂修行修心,即便不方便說自私,也只是自利行為。自利沒問題,等於救人,先保住自己的安全,才有力氣去拯救,不然,同歸於盡只換來徒然的偉大。 說到底,不要含怒到日落,那麼翌日醒來,是不是應該要檢視怒氣的來源,是自己小器還是對方大意;有錯一方,若連起碼的內疚都沒有,你生氣了又氣又平了,對方依然無知無覺,繼續過得很滋潤,繼續重複犯錯,你也無知無覺的話還好,一旦發現那人已經變身成一隻咬噬別人的老虎,會不會後悔崩潰。 關於怒,最有道理的一句話是:「在動怒時,不要做出重大的決定。」不過大前提是,怒氣過了,要保留那火種,鑑證火的成分。許多改變世界的改革,先是有那些令人忍無可忍的荒謬,有了火,才會燃燒下去。分別是,帶着憤怒去做大事,只會壞了事,心中有火,但頭腦如流水靈動,才會有成功的機會。 嗯,這世界的確有永不動怒的人,一,機械人,二,得道高人、三,以不動怒以無條件寬恕為自己製造頭頂光環的人,成全自我感覺良好。我比較擔心第三種人,物質與情緒不滅,一旦爆發起來,不是自己崩潰,就是像滅絕老虎,自己也變成最兇猛的老虎。

5 年 ago

林夕:禪與好禪

若問人:「你覺得禪是什麼?」 第一個可能會答:「蟬?蟬鳴?寒蟬效應?」 雖然此蟬不同彼禪,蘇軾有禪詩一首:「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問的是究竟琴聲是來自彈琴的指頭還是被波動的琴弦;若再問這問題究竟想表達什麼禪理,也不太玄。琴聲只是一時的、從人自我意識裏聽到音色之色,只有在條件備足時,即所謂「因緣和合」而產生,缺了主動的指頭與被動的琴弦,還有琴的共鳴箱,都不會發聲。 那麼,蟬鳴現象,也可以問類似的問題:究竟是夏天的氣溫、求偶的需要、還是蟬腹中顫動的肌肉,才引發蟬鳴?若說蟬腹有鳴聲,等到冬寒何不鳴;其實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因,順序下來才有這個果。 第二個可能會說:「口頭禪?」 口頭禪,就是重複又重複會講的一句話,一般會有點內容,帶一點道理,不過講得太多,講了又好像沒講,但那發音語氣又帶着那人的標籤,例如有人的口頭禪是每說一句話之後,都會追問:「你明不明白我說什麼?」哪怕內容不外乎是「女人啊,太容易投入感情,就少不免會愛上過幾個渣男。」這樣一點也不玄的愛情基本常識,哪用他說呢,又有多難明白呢?難道這人當我腦殘? 對口頭禪,認真就一定輸了,他不過是習慣了這種口氣作結,表示話已經講完。說不定,他只是對自己表達能力沒自信心,有殘缺的是他。 總之,現在一聽到禪,就是說話說話說話,但是講一半,留下一點點懸念,然後要解釋清楚的話,再用加倍的文字量去拆解謎題。我想,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若是有知,是會犯了貪嗔癡中的嗔戒的。 當初釋迦在靈山法會上,以一招「拈花微笑」開悟,看誰懂得其中無言的道理,全場只有大迦葉尊者會心微笑,有什麼好笑?釋迦開創禪宗就是要「不立文字」,「佛心印心」,再解釋啊,就要事先溫馨提示:「長文慎入」了。就當釋迦跟尊者彼此心靈相通好了。 禪有禪的潮流,唐宋開始,禪宗許多公案,都是一言一語,互相用文字打嘴炮的,中間子彈橫飛,擊中了誰的心,誰就有收穫,不然,就只剩下口沫一堆。還看今朝的禪,又變成「色」得不得了的事情。 現在問追上潮流的人,禪是什麼?是簡樸風的裝潢、是榻榻米、是茶道香道,從禪理變成禪文化,從文化變成文化活動。全套茶道香道擺出來,是一種美學佈置,好此道者,除了真愛品茶與聞香,很多都貪圖那個氛圍,以及周遭的環境。禪宗有「吃茶去」這個典故,但現在玩吃茶去的,就真的是去品茶,若說有多少人能從茶裏品出了禪味,實在太為難人家了。 不過,禪變成茶文化與香道,也有個好處,邊泡茶或預備玩香,一聊天講上千言萬語,茶很多時候會泡壞,燒香的炭會處理失敗有焦味。最好是沉默專注,反而回復到禪宗的初衷,不落文字。是想想,幾個人排排坐,一直泡一路喝,全程沉默無聲,真的好禪。

5 年 ago

林夕:校園裏的孤鳥

只要有人羣聚的地方,就會有權力等級的問題,不用有職級職位分野,學校也不例外。所以校園欺凌現象,也不分日韓港台,欺凌,不一定用拳頭,用拳頭打了,鬧大了,驚動了警察局,反而能逼校方家長面對,能解一時之困。 同一間學校,同班同學之間,也有優等生學霸跟成績墊底兩種階級、家庭背景有別,同學也會拿書包文具的等級比較,心靈比較弱小的,會自覺是「低端分子」,講話可能也小聲半截。 物以類聚,同學也自然會自動分黨分派,各自成組,那麼,沒羣組可以依傍的,就成了班內的孤鳥,在校園階級裏屬於最底層。 以前中學就有名呆呆的,無名字的同學,卻還記得他的臉、他的表情,特別是他講過的話。正因為他開口一講話,就是一副怯怯地語氣,堅持的態度,碰見人就說你要信耶穌,否則會下地獄。雖然迷路的小羔羊同學初聽則搔頭,第二次看見這孤鳥少年傳道人趨近,即時鳥獸散,如見怪物,但孤鳥不放棄,繼續追蹤被嚇跑的小羔羊。 我那時算是極少數願意跟這傳教士交流的「善心人士」,跟他說用恐嚇同窗也不是辦法,想讓別人聽得進去你的信仰,先要跟人多接觸,建立起碼能聊天的關係。可是這少年傳道人聽了點點頭,往後還是獨闖校園傳他的福音去。 現在已過了懂事、反而不想那麼懂事年紀,回想並設身處地那隻孤鳥,心裏除了孤獨,一定也因為被同班同學的反應,自覺是個異類,被不明白他好心拯救的同學靈魂排擠,被精神欺凌了。 將心比心,你小時候一個人,在課餘休息的時間,旁觀着同班同學打球啊、三兩成羣小聲講大聲笑,你又會如何?會不會害怕上課,每天在上學途中會不會也有壓力?是啊,所以這位同學的成績也不怎麼樣,永恆排在後面。 希望他夠堅強,認為這是主對他的考驗,笨笨的外表內藏着鋼鐵心,想做的事能繼續做下去。曾經度過的五年孤獨生涯,及後能變成一個不害羞的傳道人嗎?信仰的力量能不能讓他重拾少年時代所沒有的自信呢? 再想深一層,這個年紀會拯救同學靈魂的壯志,家庭很大機會也是有宗教的背景,大概從小受父母薰陶或者是影響,才會在課餘進行那麼艱辛的活動。在校園沒人理睬,回家跟父母還算是活在一個同溫層,不會兩邊都是無人的山崖。 另外同校還有一隻孤鳥,因為長相有點怪怪的,臉頰凹進去,眼神散渙,沉默寡言,很憂鬱的樣子。世界是如此殘酷,即使是中三四時期,都懂得趨吉避凶,樣子讓你看了覺得不舒服的、沒有笑臉迎人的人,也不會有太多人願意接近。那時候,我記得同學幫這位苦瓜臉起了個諢號叫「怪物」。這不只是相貌歧視,也是個性歧視。那時不懂的,看到苦瓜臉就躲開,還隨便就喊人家怪物才是怪物啊。 我也並沒那麼怪物,有時候也會跟他聊天,然後有一天,喊人怪物的告訴我,怪物原來癌症已經到了末期,停學進醫院了,他在校園留下的話就是「我不甘心啊,還有很多事情沒做過,沒嘗過。」後來就沒後來了,一羣後悔的同學,都說,如果沒有避開他,至少讓他在短促的生命裏,做過一件事,就是跟同窗做玩伴做聆聽他心事的玩伴,至少嘗過本來應該會成為將來美好回憶的校園生活。而因為我們有分黨分派的習慣,他不但沒有美好的經歷,更沒有回憶的條件了。

5 年 ago

林夕:原諒的條件

台灣家暴虐兒事件頻頻,有奪命的,有剩下半條命的,再痛的傷都會結疤,拆掉繃帶後,陰影卻不是便利貼,貼來貼去不留痕。 至於早前有一起肉圓惡父事件,父親叫兒子去買肉圓,買回來見沒有加辣,三言兩語間便一巴掌把兒子打倒在地,不管他喊了十多聲對不起對不起,母親勸架,遭惡父勒頸在地上拖行。這當然只是終於浮出來的一角冰山,這名十二歲小孩,唸小學時已經對母親說:為什麼要生我出來呢? 小學是幾歲?會做出這樣的「大哉問」,孩子有多難過,做媽媽的有可能加倍受苦。事情鬧大了,這名母親終於堅決離婚,之前每次事發,看見丈夫稍為有好轉迹象,都以為原諒就能讓對方覺得內疚,一拖下去就是十幾年。 母親硬起心腸斬斷關係,離婚後,名分沒了,只是個可以痛恨也可以忘掉的前夫,但那兒子呢?父子關係是一輩子的,無所謂脫離不脫離,小時長時間活在精神與肉體的虐待中,會問出生不快樂的話,又何必有我,長大後,即使終身不遇,又如何看待這樣子的父親? 虐待兒子的父親,可以是不懂得教養,不懂得愛的學問,反過來會痛恨父親的兒子,就是大逆不道,甚至連原諒的念頭,都有以下犯上之嫌,不像被虐殺掉的家屬,能有個兇手作為名正言順憎惡的對象,日後唯一能夠自處的方法,就是努力忘記。 無辜的稚子往生了並沒有知覺,家屬在餘生一看見小孩可愛相,那塊以為石沉大海的石頭,恐怕又如浮屍般冒出來。對於虐殺兒童,台灣民眾紛紛要求判處唯一死刑,因為無期徒刑很快又以種種理由,可以提前出獄,最早案例十年後又是一條殺人的好漢,重新犯案。台灣法官是天下最具慈悲心的職業,只要殺人犯在判刑前表示有悔意,在獄中乖乖的,就以「可教化」量刑。我們看見嫌犯在警察局前一個個鞠躬向家屬道歉,並非偶然。 這種道歉,究竟有多少真心,家屬是否能藉着犯人表示有悔意,法官認為還有教化的可能,而從喪子之痛解脫出來?就在這樣的疑問中,誤打誤撞看到了一部七年前由宋慧喬主演的電影,名為《罪愛》。 宋慧喬的未婚夫被電單車撞到,該少年犯不但沒報警,而兩度輾過受害者,但是,宋選擇原諒,少年犯得以輕判。主題很沉重,就是原諒別人,就能釋放自己,抑或只是逃避現實的藉口?劇情卻很簡單,就是宋一路的內心掙扎,由認為自己可以若無其事,透過無條件寬恕,讓自己因這種偉大而感覺良好,直到發現她一直逃避的真相:那位少年殺人犯,原來沒有如她所願,回到校園改過自新,而是又殺了同學,留在少年所,過得比所有受害人都要快活。 那一刻,宋開始懷疑、崩潰,作惡的人都沒有反省,原諒只是廉價的姑息,只想放過的是自己而已。虛偽的慈悲,縱容了更大的罪惡,這惡,也會算到自己身上。

5 年 ago

林夕:會打罵家人的大男人

不出事不知,原來全台灣每四分鐘就有一宗家暴,加上沒揭發出來的,次數之多,根本就如家常事了。不知道香港有沒有相關數字,估計公布出來的,以人口比例計,一定沒那麼多,為什麼? 還有台灣即便是高樓大廈,社區鄰里之間,互相認識,對幾樓幾樓住戶姓名職業家庭成員,心裏都有個底,住四五層高公寓的就更不必說,一條巷子有多少戶,大家都知根知底,加上有香港所無的里長,有里長當聯絡人,鄰里文化成熟,絕對是雞犬相聞,老死互相往來不絕。長期家暴的很多案子,警察問鄰居問里長,比人肉搜索還要快,如何輕易在打得哭聲震天時,像在香港大廈密室犯案般隱瞞過去呢? 台灣有113家暴熱線,有關單位對居民的道德勸說是:不妨雞婆八卦一點,聽到知道什麼,不妨勇於做個八公八婆,互助之餘,也互相舉報。在這情況下,公開的數字還那麼恐怖,這些佔了九成多的施暴父親,到底是怎麼想的? 這些為人父者為人夫者,許多都喝酒甚至酗酒習慣,施暴時許多都酒精上腦,據醫生說法,當然是不能自控;據個人觀察,人有酒品,人品好的人,酒品自然好。一喝酒就會亂來打人的,正常時也好人有限,不是說酒能讓人放鬆、釋放嗎?內心的潘朵拉黑盒子經酒精淋濕後,釋放出來的就是黑暗那面的自己,真是酒後吐真言,酒後見真我。 都說每個惡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這些借酒行兇的可恨之人,背後又有什麼可憐之處?綜合相關新聞所知,不外乎養家壓力大、事業不如意、上班長期受老闆的氣、有疾病困擾、社交關係不好朋友不多,還可以好多好多,唉,真可憐,卻一點都不可惜。 無論男人女人,不管老中青少年,自己心裏有事,壓着千斤重的石頭,只有極度自我中心的自私人,才會把自己要承擔的石頭丟向別人,以求減重;只有不懂得自愛的人,才沒打算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光會把氣轉移給別人當發洩。 只有不懂得互愛的人,才會忘記了家,本來就是最理想的避風港,在外面吸飽了氣,回家裏不是要靠發脾氣來解氣,也可以跟本意視為終身伴侶的妻子,說說也可,罵罵無妨,反正自己在外面的世界是受害者,痛罵加害者個痛快,不就紓了點壓,比較容易回復理性嗎?回家裏看到小孩,哪怕是很吵很會鬧,嘗試哄他們一下,不是也嘗到愛別人的感受,得到了溫暖嗎?就當做個樣子,看看小孩的功課,跟他們說句笑,不是有移情作用嗎? 我們平常也慣了對最親近的人,尤其親人,因為有總會互相忍讓諒解的免死金牌,所以特別肆無忌憚,不必客氣,比對外人殘忍多了。外人得罪不起,家人總要被迫寬容一點啊。這其實都有點欺善怕惡,也是怯懦之人。 對,但是所有只會打罵小孩老婆的男人,更是失敗渺小自卑的大男人,專門把家裏弱小的打罵,而且吃定了他們不敢怎麼樣,說他們喝醉了,他們捱苦捱得瘋了,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廢話,這種人就是算準誰可以欺負,清醒理智得很 。

5 年 ago

林夕:衰老只是一瞬間的事

薑黃很好,薑黃跟薑不一樣,買乾了的薑黃片或攪拌成粉末狀的,用熱水泡,每日一杯,可以防傷風感冒、抗氧化、防癌,你不妨試試看,我家老媽現在也用這個。 薑也不錯,萃取出來的薑粉,泡熱水喝,泡個薑粉浴,也可活氣血,用來泡腳效果亦佳,留意薑,晚上才用,補品就變了毒藥,你要謹記這點。 日本有一種人稱仙丹,每天一顆,防感冒,治感冒最靈,有病治病,沒病可增強身體免疫力,在外地如台灣等日本分店買到不到正貨,你試試看,覺得好,可以託遊日本的朋友買一些回來。 飯後吃水果要注意,果糖也不一定是好東西,芭樂、奇異果最好,火龍果也不錯,紅肉的就比較甜,但纖維比白的少。木瓜對胃有益,糖分高,不宜多吃。我阿姨每晚吃一個,不過是小小那種。要記住,香蕉也要適可而止,飯前先喝點東西墊墊胃再吃,空腹吃會很肥的。 還有一種南極磷蝦,萃取出來的成分,對通血管很有幫助,不過要選對品牌,在台灣研發出來的一種,由醫生認證天天在打廣告,又有名人代言,我相信不會亂來,現在買多些,還有折扣呢,要不要一起訂一些? 一般只重視維他命C,其實維他命B雜才最需要吸收,大多數人現在處於亞健康狀態,都缺這個,每日記住要吃一顆,我可以代購一批,有折扣。 要提醒大家,別以為多走樓梯就很健康,以前都說不要老是坐電梯,即使住在三十幾樓,不妨走樓梯當做運動。其實下山或向下走,很傷膝蓋,現在流行跑山,往上跑還好,向下走要小心,我有朋友現在膝蓋軟骨就出了毛病,好在那醫生不錯,誰有需要的我可以介紹去看看。 天時冷,最緊要戴領巾防冷到頸部,老人家都這樣說,還有最重要,防寒先防足底,什麼時間都最好穿上襪子保暖,晚上睡覺最要緊,別嫌這樣會拘束。以前我阿婆都說,冷天赤腳,即使在家,也會洩掉陽氣,不可不信。 我看了一個醫生主持的短片,說喝茶最好喝日本煎茶,減低血脂很好,抗氧防癌也有用,抹茶行不行?不行,普洱也不錯,還是煎茶最佳,多喝據說連皮膚都可以保持緊緻。 大家別說啦,我有個朋友最近有抑鬱症,你們有誰可以介紹一個有經驗的。 啊,我有朋友五十肩老是搞不定,有沒有頂級的推拿師傅介紹,然後再要找個脊醫,沒人排隊那種。 沒人排隊的都不會是好醫生啦。 好啦好啦,你們有完沒完的,我都準備好了,現在可以玩聞香了,準備好了幾種,有越南芽莊的,有奇楠香,你們想試試哪種,都是很好的味道,聞過就會覺得此芬香只應天上有,都值得。 聞了有什麼效果啊,會不會睡得更好? 嗯,不肯定,有一種叫安息香的,據宋朝香譜所說最能安眠,現在我們有奇楠香,這很珍貴的,據說心臟病突發時,把提煉出來的精油放舌底含一陣子,就能撐住一陣子。 嘩嘩,那麼,我們要聞奇楠香。 唉唉,村上春樹說過,我們衰老只是一瞬間的事,從前讀來只覺得惋惜,經此一次原意邊話家常邊聞香的香席,我知道了,花開花落自有時啊。

5 年 ago

林夕:最想消失的食制

食家上大陸節目,被問到會想讓哪一種菜式消失,食家秒回火鍋,火鍋的食料洗好切好就放鍋裏,沒文化,火鍋潮流繼續下去,就不需要大師傅的存在了。這一下,大陸的網民炸開了鍋,紛紛表示反對。 不過是一場遊戲,食家個人口味不喜歡吃火鍋,還有好多食家的意見,可能有人不好辣的,那所有雲南菜都否決掉,覺得辣味會掩蓋了食材的原味,所以也沒有文化。問題是節目要營造效果,換一個很絕的方式:「想哪道菜消失。」 消失?火鍋迷大驚,才會搬出一大堆火鍋的文化:湯底是最考究的部分不同地方的鍋底有不同的材料、涮食物的先後次序也有學問……也有在這個關頭尋找外援的,西方人也有起司火鍋——好像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還不夠權威,引用外國勢力西方文明也會有的食制更有底氣。 這只不過是個虛擬的、問其中一個人的意見的問題,反應如此大,果然是民以食為天,倘若聽到真正要取消的這個那個,例如聖誕節時要取消慶祝活動、不斷被消失的某種留言以至大中小人物、教堂內消失的十字架,講不完數不盡的消失,都一樣那麼緊張,那麼勇於表達反對意見,真弄出來這樣的節目,會更有意義。 電視台設計問題會問:「讓哪樣菜消失」,雖然深得這行業的精髓,要有娛樂性、戲劇化的效果,要嚇你一跳,想深一層,也真是這個人與事不斷會消失的國度特有的思考模式。人治專權社會,掌握權力的人要什麼消失就消失,被專制統治到麻痺了,也會習慣憑個人被分配到的權力,讓這個那個消失——我不喜歡的就該消失。 算了,還是回到食制比較有趣。 我個人意見(這是文明社會裏的廢話之最,我講的當然是自己的意見,誰也不代表誰,沒有所謂絕對的權威,例如,動不動就說:「需要知道」、「大家都認為」、「人民不會答應」)認為,火鍋最有文化之處,就是根據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涮每一種食物的時間也代表了個人口味,有人喜歡把牛肉燙一燙就好,有人非要熟透才覺得安全,有人不喜歡火鍋吃豆腐,因為會吸收太多湯料,影響胃納,減少狂吃的空間。這種吃法,先有個鍋底,是奠定了一個圓桌會議推舉出來的制度,然後各自選擇自己所需,鍋底若沒有共識,還可以來一個鴛鴦鍋,很有協商民主的風格。 如果以自主程度計,由廚師發辦,根據你付出的價錢,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是最威權主義的,廚師根據當天最理想的食材,給你搭配好一切,你就要相信他,他是為你好,這樣被動,也有很多人受用。 至於自助餐,雖然好像很自由,但大前提是,端出來什麼你才能選擇什麼,如果有種自助餐,只得兩三道菜,由幾個人決定篩選過程,那算什麼自助餐呢? 喔,幾年前香港的所謂選舉特首制度,不就是這種自助餐嗎?

5 年 ago

林夕:務實許願

生日吹蛋糕蠟燭前,每個人都會許願,應該唔係個個人都想許願。見過很多人,閉起雙眼連最掛念誰都來不及,就趕着吹熄燭光,或者不相信許願真有效益,還是先吃蛋糕為快。 許願不曉得有沒有說出來就不靈驗這規矩,若果沒有,為什麼就沒人在吹蠟燭前講一下又大了一歲的心願?這才是慶生活動最相關的一項,至少可以分享一下朋友老了一歲的心情。可惜大夥兒大多數一哄散開忙着那刀叉碟子分配蛋糕,然後分析蛋糕的顏值甜度美味度。 不管認不認真,倒是很好奇別人許過什麼願望。祝福語有心想事成這一條,最百搭無敵,如果知道那人願望,又記住了,往後過節都可以直接祝他心中所想,多貼心、多感人啊。 當然,如果那些願望都跟聖誕快樂無異,過一年再問他你快樂了嗎也有點莫名其妙,前天才快樂,今日也可以因為一點小事,鬧了一點不快,教人如何回答? 看見流星若能及時許願,這樣願望成真機會比較高,如果相信這一套,那願望應該用在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或是盡了人力,還需要運氣形勢種種外力幫助。如果寄望能身體健康,那請先讓自己生活習慣變健康,若早睡早起多做運動、節制飲食等等自己都沒恆心做到,許願豈不是多餘?實在浪費閉目時那一番虔誠的表情。 有什麼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也太多了,光是熱門的祝願語世界和平,就不是一個人的事。聽過很多人向蛋糕發想世界和平,世界又何曾和平過?社會撕裂族羣不和那些不計,國際之間何時又「地球一家親」過?只要自己本人在與人相處時,做到平和合理,站在別人的角度多想想,也就不枉此願了。 最近替人慶生,事主合十閉眼時間頗長,在旁猜測,應該不是賒借和平、身體健康、快快樂樂那麼簡潔。就像祈禱,內心的禱文那麼長,不是項目過多,就是內容複雜,我這樣愛他他也能同樣愛我、想展開一個計劃希望能先解決資金問題銀行審批沒問題等等等等。 儀式完畢後,直接問施主你索求何事啊?搞那麼久。原來,既然已踏入五十之齡多點點,才知道肌肉量要補充很重要,於是開始玩健身,所以一望腹起碼能有三塊、二望身體檢查在即,希望三高指數漂亮一點。是啊,年紀大了,依然是年少時的口頭禪身體健康,卻已經化成具體細節,不是隨口說說而已。 如果每年的願望都可以記下來,每過幾年翻看一次,應該可以看出何謂成長、成熟、成精。人愈來愈精刮,許的願也愈來愈務實,直接點名要求三高指數亮麗,不需要什麼虛無縹緲的快樂了。  

5 年 ago

林夕:不識相的問題

玩truth or dare這個遊戲,並不限定在野火會之類場合,其實時時刻刻都有人不經意在玩,要人吐真言,問者在有心無心之間,答者在猶豫要嚴肅剖白抑或輕輕帶過。 這世上不識相的人太多,忽然會問一些不方便回答的問題,而且還有其他人等在旁聽,即使有好交情墊底,也未必想一一匯報。當然,這些問與答都並非什麼天大絕密,不過,隱私既然有個私字,定義自然由私人決定,要「被坦白」已經是冒犯。 例如有人新居入伙,有種人專門喜歡問你這房子是租的還是買的,如果是買的,要多少錢?搞得屋主異常尷尬,每個人的財政狀況是很私人的事,有時連好朋友都不會知道一清二楚。其實八卦掌門人不必當面問,一般租房子裝修不會太仔細,就算有大規模裝修,也看得出跟屋主品味是否相符。不知屋主口味?那就奇了,既然會好奇是租是買,這麼就不會想知道朋友想喝的是哪杯茶?租金與買價,憑地址就可以上售樓網查找類似單位的價錢,實在多此一問。 曾經有堆八卦損友,上過朋友家,那地址很威武,擔心朋友會不會撐不住,卻變身廉署調查員,開始評估朋友收入,怕租金不相稱,我知道大概,但不好意思揭人隱私,於是說「你們這麼關心,不如直接問他吖笨。」好在都是懂一點人情世故的人,沒人夠膽當面查帳。 好朋友之間還有一個問題,不適宜隨便發問,就是:「你結婚這麼久,為什麼不生小孩?」現在很多人結了婚都不選擇生育,或者結婚不是為了要有下一代。原因各有不同,問了也是白問,事主一般直接會說:「養小孩責任大、養不起、這世界愈來愈恐怖……」真相呢?難道由其中一方有生育障礙也如實招來?問這個又不知底細的話,不是在人家傷口上灑鹽嗎? 有些夫婦的確會剖白心迹,說得誠懇又讓人入信,本來就不打算有下一代,世界混亂,不願他們來這一趟受苦啊……說得驚天地泣鬼神,可是,誰知道這是否二人私下的共識,抑或是向外官方聲明? 我就親自目擊過一場答問大災難。有一初為人父者,向另一對新婚夫婦喜滋滋的,說起養育新生兒之樂,說着說着,就鼓勵慫恿催促對方也生一個玩玩。那人夫最初微微笑,說我們沒這打算,婚前就已經約定好了,可是我看着那人妻一樣微微笑點頭,眼神卻瞞不過,而且眼眶開始有點紅,女方想生,但勉強同意男方決定的個案也太多了吧? 我瞧着情勢不對勁,開始發一個全新的球,講到氣候變遷,世界末日近了,也攔不住這個不會看眉頭眼額的快樂父親。結果,那人夫忽然暴起發作:「你那麼想玩小孩,你自己玩個夠,關我什麼事?」那場面之尷尬,接近二十年依然歷歷在目,往後也很小心不要問到任何私人事,即使是要好朋友,正因為好朋友,更不想觸及別人想保守住那一根軟肋。

5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