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運動專訪】全港滑水冠軍貪有型試玩 陳敏兒提醒新手勿掉以輕心

「我不是一個有天分的運動員,所以每一個動作,都要花很多時間練習,進步也不是很快,正因為如此,重複又重複,不斷地克服過程中的難關,只要有一點點的進步,已經覺得好滿足、好豐富。」陳敏兒是香港滑水代表隊成員,去年香港滑水公開賽女子組冠軍。 十多年前滑水運動在香港仍然冷門,陳敏兒有一次和朋友出海遊船河,看到有人在玩滑水,像在海上飄移覺得好有型,「印象很深刻,之後心思思到處打聽想玩滑水,終於找到一個滑水教練,第一次出海試玩,已經可以在板上站立,當時覺得好興奮,原來這項運動不單有型,在海面滑行的感覺很刺激。」聽教練解釋,新手上路很多女孩都容易掌握技巧,因為男人習慣以力取勝,在海上與浪鬥力反而很難在板上站穩,相反女子身形靈巧,以力借力很快可以上板。 一年後朋友相約報名參加中國公開賽,第一次比賽竟然得到第三名,之後努力練習希望玩得更有型;滑水(Wakeboard)是穿上與滑板相連的鞋,由快艇在海面製造尾浪,借助牽引在快艇上的纜繩於水面滑行,並進行一些如翻騰或跳躍等動作;敏兒提醒新手,很多人見到其他人滑得有型,會忍不住想試,稍一不慎容易發生意外,「很多人覺得滑水危險,其實任何運動都有危險性,滑水相比起其他運動並不是特別危險,不過一定要有專業教練指導,有些動作看似有型有款,但背後經過很長時間的練習,初學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平時除了水上訓練,還有很多體能操練,包括跳躍、翻騰類似體操動作的練習。」 敏兒並不是全職運動員,她在有線電視市場部任職二十多年,「這幾年參加滑水比賽成績不錯,三年前正式加入香港代表隊,滑水總會支持我們去外國訓練和比賽,因為有一份正職,每年都要努力儲起假期,參加訓練和比賽,「滑水對我來說是紓緩工作壓力,平時面各種各樣難題,一想到星期六、星期日可以出海滑水,就會充滿期待,每次一上船,不論工作或生活上的煩惱,都像可以拋在岸上一樣,整個人變得很輕鬆、很開心。」 香港滑水總會每年都舉行多個本地及國際賽事,敏兒最難忘的比賽,是去年香港公開賽,「並不是因為我在這場比賽取得金牌,而是這場比賽,家人和好朋友首次到場為我打氣,大家都知道我喜歡滑水,但從來沒有機會看我滑水,去年大家終於有機會看到我滑水,比賽上岸後見到家人和朋友,感覺好難忘、好感動。」 服裝:Neffasia.com 船:Malibu MXZ23 場地:Bubbleyum Wake Playground

4 年 ago

【體育專訪】廣源邨孕育的羽球手 葉姵延連打三屆奧運

https://youtu.be/G2gPSYpkt6A 「我的人生目標,是從跌到最低時開始,不想倒下來,就要找一個令自己爬起來的目標。」綽號黑妹的葉姵延,是香港唯一打過三屆奧運會女子羽毛球選手,人生第一個目標,始於中學二年級的首次挫敗,跌倒後用了一年時間慢慢爬起來,自此開始明白人生前進的動力,始於一個又一個的新目標。 黑妹葉姵延在沙田廣源邨成長,「小時候我住在廣棉樓,後面是我和弟弟讀的幼稚園,前面是我們的小學,現在雖然搬到大埔,不過每逢農曆年,我和爸爸都回來拜年,他見自己的舊朋友,我就約舊同學聚會,剛才在附近餐廳還遇到小學同學呢!」這裡孕育了她對羽毛球的熱愛;小學一年級,父母忙於工作,每天放學她帶着弟弟,到廣棉樓旁邊的社區中心,那裏有義工教他們做功課。 每天做完功課,就可以在會堂玩乒乓球、康樂棋、籃球和羽毛球,各種運動中她認為最好玩是羽毛球,因為走動範圍大,輸贏都是自己控制,羽毛球滿足她喜歡挑戰和刺激的性格,她模仿男子球手的打法,擅長雙腳起跳劈殺,小學階段在區際及校際比賽都取得不錯成績;中學考進賽馬會體藝中學,獲前港隊運動員鄭暉燕老師推薦,加入體育學院接受訓練,她說﹕「我以前很頑皮,不會認真聽教練的話,更不知道什麼叫運動精神,中二那年教練帶隊去廣州集訓,我對離港外遊的機會好期待,結果人人都有得去,連年紀比我小的隊員都可以去,偏偏剩下我一個不能去。」她跑去和教練理論,教練的理由是她「打得差,不能去。」 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打擊,以前就算比賽打輸,總有打輸的原因和理由,這次猶如告訴所有人,她是全隊打得最差的一個,當時很難過和不忿氣,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目標是打贏所有人,成為球隊中的第一,她第一次為自己訂下目標,開始認真面對訓練,每次辛苦到想停下來時,目標就成為動力,一年後終於成為全隊第一。 中學四年級暫停學業,轉全職運動員成為香港代表隊,她遇到教練兼人生導師陳智才,人稱「才叔」的陳智才是香港羽壇名宿,「他像我半個爸爸,在運動和人生路上,每一個階段都有他在旁邊扶持,當年不敢和父母說轉全職運動員,才叔幫我向父母開口,他不單教我打波還教我待人處事,最記得○六年在多哈亞運取得銀牌,是我人生第一面國際獎牌,才叔提醒我不要飄飄然,運動員很容易被獎牌絆倒,他的提點令我冷靜下來。」結果她從亞運到北京奧運、倫敦奧運及里約奧運,其他人每天練兩課,她為自己加操苦練,為備戰里約奧運,更穿上二十磅的負重背心,加強體能及步法的訓練。 很多人好奇她用什麼球拍?穿什麼球鞋?在球場上比賽更能發揮水準,黑妹說:「我認為進步的唯一方法就是苦練,小時候家裏環境不好,我是一雙白飯魚走天下,知道爸爸、媽媽搵食艱難,不會要求買彈跳力好的波鞋,也不會羨慕其他人裝備比我好,球拍斷線就去換線,連木框打斷也不捨得換拍,情願花幾十塊修補,一枝三百元的球拍,對我來講是奢侈品好愛惜,知道機會都得來不易。」 這兩年,面對退役問題,黑妹也曾經苦惱和徬徨,「這是很多人想問,我也不止一次問自己的問題,雖然已經學會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但自己體能不及以前也是事實,才叔教我要享受打羽毛球,當面對技不如人,又或者體力不及對手輸波時,我仍然會難過和失落,還沒有做到享受打羽毛球這個境界,現在的目標是學習如何享受打羽毛球,不論賽果如何?享受每一場比賽,羽毛球不論是當年六歲,還是將來六十歲,都是我最喜愛的運動。」

4 年 ago

【運動專訪】車禍導致半身癱瘓 黎志偉坐輪椅攀獅子山

「最大的體會是,人生除了生與死以外,其他的都是擦傷,擦傷後傷口會結痂、會復元,然後成為過去,我們又可以繼續上路。」一場交通事故,黎志偉的體壇生涯戛然而止,曾經的亞洲金牌選手,開始與輪椅為伴,運動員生涯被迫終結,為人父的路程卻剛剛開始,他為自己定下一個又一個目標,努力實現走出新的旅程。   早前,法庭宣判黎志偉車禍索償官司勝訴,可獲賠償一千六百三十二萬,長達數年的訴訟程序終於告一段落。這一天,在屯門蝴蝶邨寓所附近的公園,志偉接受本刊訪問時說:「官司纏擾了九年,終於告一段落,對我和家人來說,就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背包,無論輸贏只是一個結果,其實對我們沒有太大影響,不過金錢的賠償,的確可以令生活比較安穩,因為兩年前,整年時間在醫院,先後做了三次手術,長期臥牀不能坐起來,期間傷口感染發炎、血管閉塞等,很害怕以後不能工作、不能賺錢養家,種種的擔心不論對我或對家人,都是一種痛苦的折磨,有了賠償日後就算再進院,也少了經濟方面的擔憂。」 二○一一年十二月九日,屯門公路連環車禍,導致黎志偉下半身癱瘓,五年後,一六年十二月九日,他在四十名義務隊友支持下,坐輪椅憑雙臂之力,用了三小時攀上獅子山頂峰,「意外發生後,腦中不時會彈出一個念頭,『點解偏偏選中我?』一觸到這個念頭,就像打開負能量這道門,怨氣、怒氣、不忿通統撲出來,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再想下去只會令自己沉淪,後來學會轉移視線,這個想法一彈出來,馬上關掉想其他開心事。」當他在獅子山峰頂終於釋懷,他說﹕「那一刻告訴自己,忘記以前的我吧!以後不論坐輪椅還是用腳走路,最重要是開心活下去,把自己的經歷告訴更多人,希望鼓勵他們走出一條新的路,現在我把這個信念放在首位。」 他的經歷寫成了書《翻越生命的高牆》,拍成紀錄片《結Crux》和電影《獅子山上》,經常到學校、商業機構等進行講座,以自己的經歷鼓勵香港人,並不時收到來各自方面的求助信息,希望他能幫助遇到困難的家人或朋友,「有些人像我一樣,突然從健康人變成坐輪椅,難以接受就將自己困在家中,我會主動和他們聯絡,去到家裏陪他們吃頓飯,又或者約他們出來飲茶傾偈,到附近公園做運動,在樓下會所游泳等,希望幫他們踏出第一步,漸漸展開自己的社交圈子。」 志偉坦言,九年前意外發生後醒來,一張開眼已經決定要站起來,「當時太太的預產期是三個月後,父母呼天搶地,朋友不停為我流淚,我要選擇做一個躺在牀上的廢人呢?還是要重生,哪怕坐輪椅也要開心活下去,這並不是艱難的選擇,為了兒子我一定要重生。」兒子從小跟爸爸學攀石,最近跟爸爸學釣魚,訪問前兩天去釣魚,主動提出把手機放在家裏,希望專心釣一條大魚,結果並沒有釣到魚,不過囝囝表示下次再去,總有一天會釣到。 為了兒子,他選擇坐在輪椅上開心生活,意外後一年沒有任何收入,他每天從屯門坐輕鐵再轉火車,到火炭體育學院打乒乓球,「我從小喜歡運動,乒乓球、籃球、田徑樣樣都喜歡,因為攀登運動有獎牌又有資助,所以專注做攀登運動員,意外後有機會以傷殘運動員身份,到體育學院參加乒乓球訓練,每天善用傷殘交通津貼,來回四元就可以去火炭打乒乓球。」一年後,他決定不做傷殘運動員,認為人生除了運動員,還有很多值得做的事。 奧委會方面對他很照顧,安排他在奧運大樓做文職工作,將歷年運動員的資料輸入電腦,「奧委會彭沖先生和黃德森,希望幫我適應新生活,這份工作要儲存很多資料,所以永遠做不完,當時心想做到退休,安安穩穩絕對不成問題,但這並不是我期望的人生,自己的性格不喜歡刻板工作,最後鼓起勇氣向他們辭職,轉為擔任攀登教練,坐輪椅是我的生活,但人生的目標和理想,不應該被輪椅局限。」 攀登獅子山後,他現在的目標,是坐輪椅攀登香港的高樓大廈,「攀登是我喜歡和擅長的運動,相信稍有上進心的人,都喜歡不斷爬高的感覺,所以我的目標是在獅子山後,再攀上香港的高樓大廈,這個目標比攀獅子山更難,單是高度已經比獅子山高兩至三倍,加上申請方面的程序繁複,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難為自己,我覺得這就是人生,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就要不斷接受新的挑戰,這樣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4 年 ago

【運動專訪】純素生活被視為怪人 高浚華陰瑜伽修煉身心靈

https://youtu.be/8tDe5OkcCqs 高浚華是瑜伽導師,與其他導師最大的不同是純素生活,瑜伽是修煉身心靈的運動,在展示高難度動作的同時,一身健碩肌肉更能證明,純素如果食得其法,一樣可以有強健的體魄,「以前覺得自己是怪人一名,和身邊的人沒有太多共同話題,有機會接觸瑜伽和其他素食同道者後,感覺很溫暖,也不再孤單。」 被當「怪人」皆因中學時,皮膚敏感令他備受困擾,偶然看到一本關於食素的書,嘗試食後漸漸根治了敏感,令他開始研究對身心靈方面的資訊,他很喜歡運動和健身,之前在酒店健身中心及素食餐廳任職,練瑜伽前,他看到體操運動員做一字馬非常羨慕,有段時間醉心練一字馬,一知半解在家苦練,「愈壓愈低,有一晚竟然成功了,當時好興奮,以為自己終於拉鬆了筋,第二天行路痛到拐、拐,起初以為小問題,幾日後不單沒有改善還嚴重了,醫生指我太大力,強行扯傷了大腿後肌,足足用了九個月時間才完全康復。」 傷患令他有心理陰影,之後不敢再做拉筋動作,第一次接觸瑜伽課程,在導師指導下由淺至深,開始做到一些之前看似不可能的動作,「做到這些動作很有滿足感,不過最重要是每次上課後,感覺整個人好放鬆,以前像被拉緊的橡筋,瑜伽像將這條繃緊的橡筋拉鬆,由內到外都很舒服。」他開始瘋狂迷上練瑜伽,但凡有名師開班都報名,最高峰一日之內,報了五堂不同類型的課程,結果適得其反引致傷患。 他指瑜伽是身心靈的修煉,自己新手上路,急於求好忘記了適可而止,有次報了早上八點的課程,之前一晚睡眠不足,「當時的精神狀態不理想,約好同學和老師不想失約,上課期間拉傷了左邊肩膀,用了很長時間醫治才復元,這次經驗對我現在做導師有很大幫助,因為運動與生活、飲食環環相扣,想健康除了運動,還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 瑜伽源於古印度有數千年歷史,隨着全球化發展和演變,形成很多流派和種類,他從一開始逢課必上,後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陰瑜伽,一種源自於哈達瑜伽(Hatha Yoga),強調身體放鬆,腦內清空一切,並結合呼吸令肌肉放鬆的鍛鍊,他在YogaUp及港九各區都有授課,希望透過瑜伽傳達健康人生的信念,「我自己練陰瑜伽,是做某個動作時,維持靜止幾分鐘,像進入冥想階段,練完會有種完全放鬆的感覺,至於平時教學生,會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而定,一般都是改善痛症的拉筋動作,每次當學生上課後,反告訴我困擾多年的痛症得到改善,這就是我做導師最大的滿足感。」 新手上路學瑜伽 高浚華認為有數千年歷史的瑜伽,雖然博大精深足夠一生探索,但另一方面,作為愛好者也有很多簡易的動作,平時在家練習可以舒展筋骨,他示範三個動作,分別是「獅身人面式」、「海豹式」及「方形式」,初學者照着示範動作,很容易掌握技巧,對全身的筋骨伸展很有幫助。 獅身人面式 海豹式 方形式

4 年 ago

【運動專訪】40歲捨正職追求新頁 盧澤琛攀上珠峰更覺渺小

https://youtu.be/avvCtsQ9OFQ   「四十歲那年,我想如果有八十歲命的話,人生已經過了一半,接下來的一半,應該繼續坐寫字樓,像過去一樣生活呢?還是走另一條新路,讓自己有機會過不一樣的人生?」盧澤琛作為中國香港珠穆朗瑪峰攀山隊隊長,去年在領隊曾志成帶領下,成功攀上珠峰,這是他四十歲時,選擇登上一座又一座大山,為追求理想和有意義的人生,所經歷最重要的一頁篇章。 盧澤琛中學參加童軍,有機會接觸郊野和大自然,畢業後踏入職場,公餘經常到家居附近的柴灣青年中心,擔任義工帶領學生參加戶外活動,他的正職與戶外活動完全無關,在萬豪酒店人事部任職,從事行政工作,一做二十多年直到四十歲,「六年前工作方面遇到一些阻滯,開始考慮未來的路,酒店工作一做二十多年,會想應不應該,或需不需要繼續做下去?被這個念頭困擾了一段時間。」 最後他決定告別職場,拿着一筆積蓄去新西蘭和日本攀山,回到報讀屯門自然學校的暑期導師班,「不論去攀山還是報導師班,都是讓自己好好想清楚,接下來應該怎樣走?總不能無所事事日日去爬山,做人要有目標和理想,生活才有意義,否則繼續坐在寫字樓,個個月有穩定收入,日子過得更容易。」面對大自然開始清楚自己最愛是大山,漸漸發現大山雖然不會開口說話,可是攀登過程中,一直在教他怎樣做人和處事,他萌生將興趣作為事業發展的念頭,創立「山樂Nature Bliss」,為熱愛攀山及遠足人士,舉辦戶外歷險培訓、山藝、攀登等訓練課程。 這個選擇最大難關是向父母解釋,「試想想看,當子女放棄收入理想的工作,去創業竟然是教人爬山,相信大部分人都認為是不務正業,所以對父母很難啟齒,但出乎意料地,媽媽聽完我的計劃,竟然說:『好啊,你想做就試一試吧!』父母的支持成為我最大的動力。」至於經濟問題,他坦言一開始會為收入擔心,奇妙的是快到「絕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機會,令他有更多發展空間,「收入當然不能和以前相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對我來說衣食住行的花費,可以很昂貴,也可以很便宜,我比較幸運和父母同住,解決了住屋問題,對衣食行我沒有太高要求。」 過去六年努力的成果,除了向父母證明當初捨棄正職,並不是為逃避或貪玩,而是想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去年登上珠穆朗瑪峰,更成為阿琛人生最重要的經歷,「可以完成這個目標,是所有隊員努力的成果,尤其游說贊助商出錢支持我們,難度和挑戰並不遜於登上珠峰,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敗,大家想盡辦法克服,這份堅持的精神,令我明白就算我這樣的平凡人,一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只要肯堅持也有機會達標。」 三年前,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組織,以攀上珠峰為目標,籌組首支中國香港攀山隊,由攀山家曾志成帶領進行公開招募,阿琛成功入圍被選為攀山隊隊長,經過近兩年特訓,去年由曾志成擔任領隊,與黎樂基、張志輝歷時兩個月,成功登上珠峰,站在世界最高的尖峰,阿琛卻沒有傲視羣峰的豪情,「以為站上峰頂會很感動,其實攀爬的過程中已經感受良多,在峰頂看到連綿不絕的山峰,是難以形容的雄偉景色,絕對一生難忘,會被大自然的雄偉懾服,為人類的渺小更感謙卑,六年前我想追求的是平和的心態,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所以選擇放棄穩定職業和收入,對別人來說可能是犧牲,但這是我的選擇,過去六年的經歷很精采、很有意義、帶來很多滿足感,所以我已經無憾。」

4 年 ago

【運動專訪】佩劍一哥林衍聰退役當教練 胞妹林衍蕙接棒爭獎牌

「離別並不傷感,反而充滿盼望和期待。」香港男子佩劍運動員林衍聰,宣告結束十九年運動生涯,正式退役開始踏上新的階段;盼望是來自栽培更多佩劍運動員,期待是希望他們繼續追奧運夢,未來他仍然與香港劍擊運動並肩同行,這位劍壇大師兄,寄望接棒的師弟、師妹,能夠為香港佩劍隊爭取更多獎牌,讓更多人關注和認識這項運動。 林衍聰和林衍蕙是香港佩劍隊的兄妹檔,聰妹面對哥哥退役,最不捨是過去十年,幾乎天天見面,從早到晚一齊在體育學院練劍、操體能,這段時間,本來正應付緊張的奧運積分賽,東京奧運延期至明年,對聰妹來說像看到夢想曙光,「今年初一直在歐洲,集訓後要參加一系列的奧運積分賽,之前的成績並不好,因為自己狀態欠佳,沒有交出理想成績表,所以失望也很擔心,因為疫情關係,我們三月初回到香港,後來收到奧運延期的消息,對我來說是意想不到的機會,奧運積分賽要重新規劃,我可以趁這段時間,好好調整心態備戰,希望明年可以代表香港出戰東京奧運。」 哥哥是聰妹的偶像和目標,她從哥哥身上學懂了堅持,「一八年亞運會,我在選拔過程中,沒有取得個人賽的資格,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打擊,當時想退隊離開,哥哥鼓勵我留下來,結果亞運前一個月,我代表香港參加亞洲錦標賽,可能因為沒有壓力,也可能想證明自己的實力,最終取得季軍,是做運動員以來的最好成績,哥哥鼓勵我不要輕言放棄,現在希望帶着哥哥的夢想繼續走下去。」 退役後林衍聰專責教練工作,佩劍項目相比起重劍及花劍,在香港發展較遲,參與的人數也有所不及,他希望能為佩劍隊培養更多接班人;當年爸爸鼓勵他學劍擊,由於身形夠高被教練選入佩劍隊,成為香港首位出戰奧運的男子佩劍代表,亞運會帶領香港隊取得獎牌,可是在這些耀眼的成績前,佩劍隊曾因成績不理想,幾乎面臨解散困境。 阿聰運動生涯中,最難忘的比賽是○六年多哈亞運,當時重劍隊及花劍隊都取得獎牌,他負責佩劍隊最後一戰,卻以一分之微敗陣,佩劍隊沒有取得獎牌,隊友們紛紛退役,「這一仗很難忘記,我明白師兄們的心情,自己也很怕面對失敗,可是新一代的師弟正在起步,如果連我也走掉,香港的佩劍隊就散了,心裏知道前面的路很難走,可是連我也不願走下去的話,這條路就會消失了,當時心想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要繼續走下去。」這條艱難路,在他努力下漸漸多了同路人,一代又一代的師弟開始成長,在賽事中取得好成績,他成為領軍的大師兄,與師弟們互相扶持同行。 運動員長期的訓練,令他身上帶了不少傷患,兩年前雅加達亞運後,傷患問題日愈嚴重,他開始考慮退役問題,現在有師弟們接棒,時機成熟終於放心退下來,「我只是從運動員身份,換成教練退到台下,奧運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倫敦奧運完成了一半夢想,希望新一代佩劍運動員,可以幫我實現另一半夢想,在奧運會爭取獎牌。」 https://youtu.be/DBUe3_e0_hE 劍擊小知識: 劍擊運動分重劍、花劍和佩劍三個項目,花劍及重劍以刺為主,劍柄相同,比賽時重劍運動員不用穿電衣,刺中對手全身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得分;花劍運動員需要穿電衣,得分位集中在上半身背心及頸部位置;佩劍因為以劈為主,劍柄是直手柄,得分位集中在腰以上,雙手及面罩位置。

4 年 ago

【運動專訪】長跑創建人生 陳家豪八字真言贈學生

「我經常和學生說,運動世界沒有奇蹟,只有累積,哪怕是一分一秒的推進,都是日積月累努力的成果,有時可能努力也沒有進步,但不要緊,只要你不放棄,總有進步的一天。」陳家豪是香港著名的中長跑運動員,人生路上同樣抱持「沒有奇蹟、只有累積」的精神,跑出未來的同時,更帶領一班少年人,透過跑步找到奮鬥目標。 陳家豪創立的「樂家跑會」,由於新冠肺炎肆虐,訓練班停了一段時間,運動場重開後,大家又跟着他繼續跑,「面對疫情很多人的心情都受影響,有些學生因為訓練暫停,好像突然失去目標,之前辛辛苦苦練跑,希望爭取好成績,可惜所有比賽都已經取消,我告訴他們不用灰心,相比起其他地區或國家,香港的疫情在可以控制的範圍,防疫物資仍然充足,現在不能參加比賽,好像浪費了之前的努力,可是相比起奧運會,我們的損失只是微不足道。」 家豪從小愛運動,中四那年渴望要獎牌,知道長跑辛苦少人報名,校內陸運會首次報名長跑項目,努力操練下終於取得獎牌,雖然已經忘記了名次,但努力的成果激發他繼續向前;長跑路上他創造了不少紀錄,認識了志同道合的太太姚潔貞,中途因為生活、安家等問題,將長跑放在第二位,但一有機會又再上跑道,去年參加「港島十公里賽」,事隔十年竟然能夠打破個人最佳紀錄,三十五歲的狀態不輸於二十五歲,成為跑手們的最佳指標。 他說:「我經常和學生說,像我這樣幾乎誤入歧途做邊緣人,竟然可以讀大學,又不斷找到努力的動力和目標,如果不是偶然發掘長跑的興趣,根本不可能有這麼豐富的人生。」他與太太致力推廣長跑運動,希望令年輕人找到努力的目標,「有些學生像我一樣,接觸跑步前可能是街童或邨童,對讀書沒有興趣,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接觸跑步後開始改變,做人變得有紀律、有目標,不過努力未必可以見到即時成效,所以他們都明白『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不會知道奇蹟在什麼時候發生,當你不斷努力累積經驗、成績,某一天奇蹟就會像小宇宙一樣爆發出來。」 他指年輕人最容易遇到的挫折是「唔輸得」,很容易被挫敗擊倒,有些一開始成績非常理想,被視為具潛質的「優質股」,可是一輸就受不了,面對失敗甚至不願意再跑步,「我最開心是見到有些學生,剛開始跑得很慢,永遠是最遲衝線的一批,可是仍然堅持默默努力,可能在長達一、兩年的時間裏,都沒有太大進步,某一天像種子突然萌芽,跑出非常好的成績,我經常說成功不是取得冠軍金牌,而是堅持到最後都沒有放棄的人。」

4 年 ago

【運動專訪】青梅竹馬組成夫妻檔 陳慶瑋田麗琪征戰體育舞蹈

香港體壇著名的體育舞蹈夫妻檔,陳慶瑋和田麗琪多年來征戰無數,代表香港在國際比賽贏得不少獎項,從小學開始牽手做拍檔,到中學成為情侶,一三年為香港奪得歷史性第一面金牌,一七年成為「夫妻檔」,兩人牽手二十多年,舞蹈路上就算要分開走,兩雙手仍然緊牽在一起。 https://youtu.be/j8vk0I2tU8s 「當時她伸出手,我正準備牽起時,她突然瞪着我說:『唔准掂到我隻手』,嚇到我個心都怯埋。」陳慶瑋回想小學四年級,第一次與田麗琪做跳舞拍檔,兇巴巴的琪琪不准他牽手,他懷着敬畏的心,苦惱着怎樣在不牽手的情況下一齊跳舞?「那時候我是新丁,琪琪比我高大,可以做她的拍檔是我的光榮,她說什麼我都唯命是從。」兩人讀同一間小學,報讀校內社交舞興趣班,琪琪自幼跳芭蕾舞,對舞蹈興趣濃厚。 這對小拍檔,小學參加跳舞比賽,贏了不少獎項為校爭光,升上中學阿瑋開始「造反」,像其他男孩子一樣,游泳、打波不肯再跳舞,中三那年學校老師齊心合力,鼓勵阿瑋繼續跳舞,「當時從校長、訓導主任、班主任到老師,個個見面都勸我,認為我在跳舞方面有好成績,應該繼續跳下去,大家像車輪戰一樣勸我,剛開始會反感覺得很煩,聽得多逼於無奈接受,漸漸在跳舞方面找到挑戰和滿足感,之前可能年紀小,又是媽媽安排,對跳舞沒有太大感受。」 琪琪經常到國內學跳舞,為方便練習,阿瑋力薦她校到自己的中學,再合作開始有不一樣的感覺,阿瑋笑說:「我高了很多,她不敢再欺負我。」兩人再度拍檔後開始拍拖,阿瑋笑說:「我媽媽好惡,小時候對我很嚴,所以我好驚逆媽媽意,其他人都不敢惹她,惟有琪琪敢同我媽媽駁嘴,我覺得她很厲害。」 琪琪自幼學芭蕾舞,又曾經去國內深造舞藝,在舞蹈路上一直領先於阿瑋,小學時雖然不准「新丁」阿瑋牽她的手,中學阿瑋舞藝進步神速,由於身高差距愈來愈大,琪琪經常聽到別人說他們不相襯,這些聲音令她耿耿於懷,「當時心裏很不舒服,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是選穿三吋半的高跟鞋,比其他舞者高了一吋,讓自己看起高一點,可以和阿瑋更相襯。」長期下來引發很多傷患,這幾年一直受足底筋膜炎困擾,更因此被迫休戰不能參加比賽。 體育舞蹈比賽是淘汰賽形式,一出場能吸引評判注意,在比賽中就佔有優勢,琪琪在意的身高差距,被阿瑋視為吸引評判注意的優勢,「阿瑋一直勸我不要在意身高問題,缺點可以成為特點,事實上我們的身高,一上場很容易吸引評判注意,阿瑋在舞蹈設計方面,會安排一些利用身高差距,展示我們與別不同的動作,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為別人的聲音迫自己改變。」 阿瑋和琪琪在舞蹈路上,牽手共度近二十年,琪琪的傷患困擾,令兩人被逼面對「放手」問題,琪琪坦言就算「放手」,也不代表放棄,兩人創立了自己的舞蹈室,近年為香港體育舞蹈培養不少運動員,「很多人擔心我看到阿瑋有新拍檔會不舒服,我的不舒服並不是男女間的呷醋,而是不能再參加跳舞比賽,阿瑋在舞蹈方面很優秀,得到很多大師的欣賞和肯定,多年來見證他的努力和堅持,我認為他在舞蹈方面,可以走得更高和更遠,雖然我離開他身邊的位置,但他的背後永遠有我支持,他不是一個人在走,而是帶着我的希望一齊走下去。」 場地:DANSLAB

4 年 ago

【運動專訪】PDC職業飛鏢聯盟亞洲唯一代表 梁啟勳抗疫參加居家巡迴賽

梁啟勳是香港排名第一飛鏢好手,今年一月,成功衝出亞洲躍上世界最高舞台,在英國PDC(Professional Darts Corporation)職業飛鏢巡迴賽取得參賽資格,希望今年在歐洲巡迴賽一展抱負,怎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全球體育運動停擺,他的職業路也被迫暫停。 https://youtu.be/wJqdnp1qXtI 疫情重創全球體育世界,各大職業聯賽被中斷,停賽意味着「停工」,職業運動員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梁啟勳已經從英國回到香港,「職業運動員,簡單來說就是手停口停,這段時間本來在英國和歐洲有三十場巡迴賽,現在一百二十八名職業飛鏢手,已經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沒有比賽就沒有收入,坐困愁城的感覺當然不會好受,幸好PDC已經為我們找到解困方法,可以紓緩燃眉之急。」 PDC憑着飛鏢運動的自身優勢,打造連續三十二天的居家巡迴賽,選手們安坐家中,通過視頻進行比賽直播,像正式比賽一樣,選手們先進行抽籤和分組,勝出者再進入下一輪角逐,梁啟勳表示大家收到通知好雀躍,「面對疫情,各國都勸喻民眾減少外出,飛鏢正是足不出戶也可以進行的運動,這次網上居家巡迴賽,每名選手可先獲五百英鎊(約港幣五千元)出場費,大家各自在家設置好比賽場地,然後將手機放在腳架上,透過電話視頻進行直播,大會安排一名主播負責賽事評述,全球各地的觀眾都可以欣賞直播賽事。」 他大學修讀經濟及金融,畢業後在英資金融機構任職十年,「我接觸飛鏢是一三年,當時和朋友去酒吧,偶然接觸擲飛鏢,一擲竟然三枝鏢都中紅心,好有滿足感覺得自己好勁。」他開始勤練「鏢功」,一六年正式轉行做職業飛鏢手,飛鏢世界因為賽事獎金豐厚,造就了很多傳奇人物,以全球最高級別的PDC世界錦標賽為例,冠軍獎金高達五十萬英鎊(約港幣四百八十萬),PDC籌辦的世錦賽、世界盃及歐洲巡迴賽,就算第一圈出局都有獎金;當初決定轉職業選手,問他是否因為這行大有錢途?「我想任何一個行業,如果錢途行先的話,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因為錢永遠賺不完,也永遠賺不夠,當初轉行是興趣行先,十年金融行業賺不到滿足感、也沒有太大的成功感,飛鏢雖然只有三枝鏢,但成功或失敗,只是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非常刺激又充滿挑戰。」 他表示飛鏢比賽獎金雖然吸引,但到世界各地參賽,自己要先墊支旅費及報名費,贏了才有機會有獎金,所以要同時承擔輸的風險,初入行經常遇到的事,是長途跋涉去到賽事國家,上場不到幾分鐘已經敗陣,為賽事投資的時間和金錢化為烏有,「正正是這種壓力,可以令你覺得好有挑戰,成功特別有滿足感,失敗就會逼自己努力練習,女兒出生後,曾經考慮用完賽事積蓄就死心,找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不過每次積蓄快見底,準備離開時突然又贏到一筆獎金,又有機會繼續走下去。」 他贏的次數愈來愈多,參加的賽事也愈來愈高級別,當初的目標是在世界錦標賽取得冠軍,一年後已經達標,曾經挑戰PDC職業飛鏢巡迴賽Q School(資格賽),這是每個鏢手的夢想和目標,可惜當時不成功,今年一月在英國,力挫四屆世界女子飛鏢冠軍Lisa Ashton,終於取得PDC巡迴賽的參賽資格,過往香港鏢手林鼎智曾贏到PDC資格賽,但他並沒有參賽,這次梁啟勳奪得PDC資格,是亞洲地區唯一的代表,未來兩年有資格參加歐洲巡迴賽,四年努力的成果,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場地:Darts Hive(TST)

4 年 ago

【運動專訪】氣手槍連勝31季創紀錄 黃少龍不敗之謎

有想過冠軍是什麼滋味嗎?黃少龍是香港射擊運動員,射擊總會每年主辦四次公開賽,他得過五十屆冠軍,南華射擊會每年有四個賽季,他取得六十次男子氣手槍冠軍,這個紀錄至今仍未有人打破,他說:「我一直在尋求更佳成績,曾經向不少世界冠軍,以及冠軍教練請教,希望找到更多令自己不斷進步的方法,但現在還不是太成功。」 南華會室內射擊場館內的獎牌榜,從○二年第七屆開始,到一八年二十屆,冠軍名字大部分都是「黃少龍」,只在十年前連續四季,由冠軍跌到亞軍,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令他未能蟬聯冠軍?黃少龍說:「從冠軍跌到亞軍,起初以為練習不足影響成績,有一次進行身體檢查,才發現患了心臟病,要馬上進行心臟手術,原來心律不正影響了射擊成績,手術後一年再做冠軍。」 香港對槍枝有嚴格的管理,黃少龍同時擁有槍牌、維修槍械牌、教練牌及靶場指導牌,「每個牌照都得來不易,花多些工夫還是可以做到,其中最難是靶場指導牌,整個考試模擬真實場境,兩個考官示範一些可能錯誤的動作或行為,一個考官負責評分,我考了兩次才考到,有些人考了六、七次都不合格,喜歡挑戰的人會覺得很刺激。」 他認為難度高在於保證射擊環境絕對安全,他認識泰國一位著名的奧運射擊運動員,對方在曼谷街頭被槍擊身亡,「收到消息非常震驚,一個射擊冠軍竟然死於槍下,所以當我們手持槍械要分外謹慎,香港多年來都沒有出過意外,證明安全措施做得非常足夠,所以就算關卡重重好多限制,但保證人身安全也是必須的程序。」 黃少龍當初接觸射擊運動是偶然機會,住銅鑼灣經常到南華會做運動,看到有射擊訓練班一時興起報讀,開始時成績並不理想,六年後擁有自己的槍,射擊成績才開始有進步,多年保持不敗紀錄,他認為最大原因是「求敗」,因為每次贏比賽,開心或滿足只能維持很短時間,相反輸了就會不斷研究失敗原因,反而有更多動力修正自己的不足,「射擊運動除了技術,也是一場心理考驗戰,有些運動員射失一槍,為了求勝就會有博一博的心態,比賽不是賭博,當有博的心態會沉不住氣,心浮氣躁只會愈來愈差,我經常教學生當你舉起槍,為勝敗思緒起伏時,最好把槍放下調整心情,讓自己冷靜下來再發射。」 氣手槍比賽是在七十五分鐘內,射出六十發子彈,比賽時會看到有些運動員好整以暇,等很久都未必行動,有時候又會連珠炮發,「我以前非常心急,是那種連走步路也要快過人的人,開始射擊運動後性格完全改變了,變得慎重和慢條斯理,唯一不變是說話仍然急,這是先天改不了的性格。」他指射擊納入奧運項目後,比賽也作出調節,過去現場要保持絕對安靜,以免射手的情緒受影響,現在卻會在現場播放各種聲音,學習在紛擾的環境保持平靜,對射擊運動員來說是內在修為的考驗。 氣手槍的進步 早期氣手槍的扳機是機械推動,後來改為用電池,但電池往往因為漏電池水,影響了槍枝壽命,黃少龍說:「近年隨着科技進步,氣手槍已改用鋰電池,像平時手機充電一樣方便,大概十五分鐘已經充滿電,充滿一次能夠打一萬發子彈。國際射擊運動聯盟的總部在德國,當地有很多槍枝的相關用品和配件,我們通常直接在當地網購。」 場地:南華會室內射擊場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