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羅乃萱.安坐家中

羅乃萱:深度的善良

專欄
2022.09.23
撰文:羅乃萱

66fd2019-84ed-49fd-b2b3-d984a4be11aa

善良,人人都覺得重要。不少人也在談論,但實踐的人卻少。頂多是周末賣賣旗,或派月餅給基層家庭。

記得教寫作班時,讀過一篇學生的文章,內容談到媽媽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每個周末帶他去深水埗派飯給露宿者,心中慶幸找到一位善良的實踐者了。所以在派文的當下,就問那位學生:「這個周末也會跟媽媽去派飯,是嗎?」

「羅老師,你真的相信嗎?」

「是啊!難道……不是真的?」單純不疑有詐的我,這樣問。

「這是作文,當然是『作』的啦!」不過欣賞學生嘗試投入露宿者的世界來寫文章。

只是,善良不能單憑口講或限於腦袋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行動實踐,甚至學習深度的良善。前陣子無意中在書店與《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DEEP KINDNESS》(休士頓克拉夫特,時報文化)巧遇,買了回家細讀至愛不釋手,因為書中的內容與內心對善良的信念不謀而合。

作者休士頓認為,人們放棄善行主要有三個原因:

  • 沒有能力:因為不知道怎樣做,就乾脆逃避。
  • 沒有安全感:害怕的事就不想嘗試,因為展現同理心也是一種冒險,可能要面對拒絕,甚至可能被人嘲笑。
  • 沒有決心:不想做的事情,就會找藉口避開。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行善通常都是被動的:如人家賣旗開口邀請我們才會支持,又或者朋友打電話來求幫忙就會想想辦法,這些都是「人家叫到我們才做」的「被動」行善。但作者主張的是多走一步,多問候一句,多讚美欣賞別人的善行。

書中的另一章就是鼓勵讀者對「鼓勵自己有自信的人」、「所認識最善良的人」、「所認識最熱心公益的人」等人,表達深度的感謝。如鼓勵自信的人,就可以告訴對方:「如果沒有你不斷地______,我將永遠無法完成______。因為你,我才有信心做______。」

這些都是很有用的建議。

我相信人心本善,善良也是人與人之間該有的相處之道。只是,我們太忙碌了,根本無暇思考怎樣行善。如果你我落入「如此」狀況,就該瀏覽作者建議的「各種不經意的善舉」網站(RAKE: random acts of kindness,https://www.randomactsofkindness.org),當中羅列了不少善行的建議:

  • 焗曲奇餅送給友好
  • 寫卡安慰一位喪親的朋友
  • 好好聆聽一位傷心朋友的心聲
  • 把一些正向信息送給沮喪的朋友
  • 請一位少聯絡的朋友來我們家晚餐

凡此種種,都是很意義的事情,也很值得嘗試實踐。

一直相信,當我們願意離開個人的安適區,多走一步去關心身邊的人(特別是聽到對方自己或親人有病痛要照顧),甚至選幾個家庭做「持久」的關懷,這種念念不忘的善良與關愛,必有感恩的回報。

莫文蔚 星級企業大獎2020 姜濤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