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黑膠雜音

其他文章
2016.06.18

如果不是親臨目睹,我可不相信vinyl revival來得那麼快,且速度驚人。平日下午三時,倫敦牛津街HMV,竟人頭湧湧,四、五十歲的中年、又或者年輕人,他們都在看黑膠唱片──從James Bay到星球大戰原聲唱片,不論陪住我成長的《Rumours》、《Hotel Carlifornia》……或復刻的大衛寶兒、「門户」樂隊;與其說這是集體懷舊,不如說這是一次音樂消費的paradigm shift,模擬音樂對數碼音樂的回應。Eric Clapton的新專輯《 I Still Do》更找來老牌監製Glyn Johns 以16 tracks analog錄音帶錄製,且銷情不俗,流行音樂從來離不開marketing。

黑膠唱片復興,姿勢多於實際,最大的原因是根本供不應求,不論在東歐,又或者美國本土,經營這夕陽──又忽然變成朝陽──工業的唱片工廠,都產能不足。好像規模不小的 Quality Record Pressings去年八月便一度停止接訂單,這家廿四小時運作工廠每年只能生產一百六十萬張黑膠,而去年美國就有一千二百萬張銷量,老闆Kassem回憶,工廠最後壓製的唱片金屬母模,是ONJ的Physical,那是1982年。

今天不少黑膠唱片都係名符其實的「復刻」。用更好的機器、更講究的膠料,按道理沒理由壓不出比當年更好質素的黑膠。但事實並不如此。音響寫手Art Dudley在《Stereophile》專欄內抗議Rhino(在發燒音響圈內有一定聲譽的唱片公司)再版Peter, Paul and Mary的In the Wind就貨不對版,儘管是45 rpm的靚聲規格,限量發行,索價50美元!但音效仍不及作者在八十年代買到、唱至今天、有少少「炒豆聲」的舊版。作者奉勸各位,不要以為貴版必好,有時在舊唱片店尋寶,可能花一、兩塊美元更有趣。

在硬件方面,我看見愈來愈多產品要差異化──不只是唱盤一個!好像T+A出了一個內置唱頭放大器,很工整的G2000R(德式簡約主義);來自意大利Naples的公司GPinto就有一個像玩具的all-in-one唱盤:真空管前置放大、以Corian材料造轉盤、D類放大──擠於一身,係唔買都想聽聽的有趣構想。當然,還有日系直驅唱盤的回歸,譬如Technics 的SL-1200系列。更有名師改裝舊款(七十年代) Denon 的直驅唱盤後出售,PBN Audio稱這些原裝配件──摩打、轉盤、電路板……都重新整理,可以再用另一個四十年。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我想起Peter Allen這支歌。

聲夢傳奇 星級企業大獎2020 姜濤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