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王子》第21章,狐狸對小王子說了以下一番話:「人類再也沒有時間瞭解任何東西了。他們都到商人那邊去買現成的。可是販賣朋友的商人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人類就再也沒有朋友了。如果你想要朋友的話,那就馴養我吧!」
作者聖修伯里在這裏告訴我們:人類已活在一個高度商品化的社會,許多事物都已在市場變成有價商品,供人們直接用錢購買。但「友誼」擁有某些特別性質,使它難以變為商品,因此無法在市場出售。一個人要有真正的友誼,就必須放棄商品邏輯,花時間去瞭解那些你在乎的人,並建立起馴養關係。
這裏帶出一個看似平常卻不易答的問題:為什麼友情不能用錢來買?小王子對此或許不感興趣,因為在他生活的小星球,玫瑰、日落和食物都不需用錢來買。但在地球,這卻是大問題。因為大部分地球人一生都在拚命追逐金錢,然後拚命用錢購買各種商品,並相信擁有愈多商品就愈幸福。對他們來說,世間幾乎沒有東西是錢買不到的。
什麼是商品?商品是市場上供出售的物品和服務。它有幾個特點。它是有價的,價錢高低視乎市場供求,而非其本身的價值;它是隨時可轉讓的,標準是價高者得,誰有錢,誰就有權擁有;它是工具性的,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因此也就隨時可棄── 一旦擁有者不再需要又或找到更好的替代;它是冷冰冰的,流動方向純粹由價錢決定,而不牽涉任何情感。在市場中競逐商品的人,主要動機是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因此人際關係是工具性和策略性的:有用則合,無用則分。在這樣的社會,個體遂很易變成經濟人:自利、計算、防範、習慣以金錢來衡量事物且作為行為準則。
什麼是友誼?友誼是人與人之間基於自願而建立的親密關係。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成為好朋友,他們就會彼此關心互相扶持,甚至在有需要時犧牲一己利益去幫助對方。最好的朋友,是在你最為困頓潦倒時,仍在你身邊陪着你走的人。朋友之間還會有高度的信任,可以互相傾訴秘密而毋須擔心被人出賣,也可以在危難時將最重要的事情交託對方且深信對方一定能辦好。在友誼裏面,我們無保留地向對方敞開卻又不要求擁有對方,並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最後,朋友願意投入時間去經營彼此的關係,共同經歷生命的種種起跌。這份共享的歷史,使得每段友誼都變得獨一無二且不可取代。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當明白,為什麼狐狸說販賣朋友的商人根本不存在,因為友誼不可能是商品。試想像如果有人說,「來買我吧,只要你出個好價錢,我就可以做你的好朋友,提供一種叫『友誼』的服務給你」,大家一定會覺得荒謬至極。問題不在於這個人是否值這個價,而是當友誼有價,朋友之為朋友的那些關係就會變質,甚至不再存在。
在這裏,我們看到狐狸的洞見:世間不是所有活動都可以任意轉為商品。如果我們硬要那樣做,內在於那個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就會消失。這些價值和意義一旦消失,我們就無法通過這些活動來實現自我。我們遂有所缺失,遂難言活得完整美好。
難道不是這樣嗎?沒有人會否認,友誼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沒有朋友的生活,乾涸孤獨無趣。但在一個高度商品化社會,我們將很難找到真正的友誼,一來是許多人誤以為真的可以用錢來買朋友,結果自然是水中撈月,徒勞無功;二來是就算見到兩者之別,但由於長期活在功利計算和敵意競爭的商業環境,我們遂逐漸失去馴養友誼的能力和心態。建立友情,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用心。如果我們習慣於視人為工具,麻木於用錢衡量一切,我們就會自行閉起友情的門:不是沒有可結交之人,而是你不讓朋友走進你的生命。
依此類推,當婚姻成為商品,愛情就會變質,因為人們愛的其實是錢而不是人;當教育成為商品,教育就不再是為了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而成了經濟投資,講求的是成本和回報;當土地成為商品,人們就會只見到樓價,卻見不到土地與人的情感依存;當醫療成為商品,醫生的天職就會很易由救急扶危變成利潤至上。活在今天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具體而微地感受到,生活許多領域在慢慢被商品邏輯入侵,從而邊緣化和腐蝕這些領域原來的意義,繼而改變我們的情感、價值和人際關係,最後敗壞我們的生活。
聖修伯里也許沒有看到,商品化其實是個制度問題。如果我們無法阻止生活世界被商品邏輯過度壟斷,無法確保不同領域享有相對獨立自主的意義,活在其中的個體即使內心清楚馴養的重要性,他的選擇的空間也將非常有限,因為賦予其馴養意義的社會基礎已被淘空或被替換。舉例說,即使你願意用心去愛,但當社會根本不承認愛的意義或乾脆視愛為一種商品時,你的愛也將無處着落。在那一刻,你或會意識到,商品社會看似多元的背後其實有着異常單一的金錢霸權。如果你不願屈服,你遂必須在人羣中承受異鄉人一樣的孤獨。
出路在哪裏?這問題太大太難,但以下說話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如果我們假定人就是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合乎人性,那麼你就只能以愛交換愛,以信任交換信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非要以金錢來購買愛和信任,我們終將失去我們的人性。這是誰說的?馬克思,1844年《巴黎手稿》。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