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Talk show,外國有太多,我從來是John Oliver的擁躉。是否好笑是其次(不過他的幽默從不令人失望),最重要是Talk show的內容有沒有養分。敢於尖銳批判政治、大眾文化的John,每星期的《Last Week Tonight》都是必看。
近來的批判 Donald Trump 的系列香港人未必懂得欣賞,更加不對「討厭政治」的人的胃口。不過剛剛一集的內容,卻是每一個有智慧的人都應該看看的。這是有關「科學研究」在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電視新聞出現時,經常出現過度簡化,甚至誤導的問題。
舉一個簡單而現實的例子,一個科學研究,報告可能厚得像一本小說。一名電視台記者在上午十點收到報告,並要在午間新聞報道,他的報道只能建基於研究機構提供的一頁紙的新聞發布,加上現場拿一個Sound bite。採訪主任問角度在哪裏,記者就直接萃取了可能是研究報告千分之一,最Eye catching的一個重點作為報道中心。然而,為研究機構寫新聞稿的公關,為了爭取傳媒的報道,可能刻意選取駭人聽聞的段落,以偏概全。所以,你讀過多聞臭屁可以減低患癌比率的研究,也看過飲紅酒好過做運動的研究。記者往往正中下懷,更不要說大家經常在香港媒體看到外國的科學研究報道了,隔山打牛,分分鐘被重重扭曲得體無完膚。
基本上,認真讀科學研究報告是沉悶的,因果關係往往不能三言兩語道盡;相反,大眾傳播媒體的宗旨是把複雜的東西說到最簡單,抓一、兩個重點,用一、兩分鐘說明,兩者從根本上是矛盾的。再加上市場主導,某些媒體重視呃Like、呃Share多於公信力,科學研究報告在唾手可得的新聞報道,更加不可信。
那作為觀眾讀者該怎麼辦?很簡單,看見稀奇古怪的「科學新聞」時,請先問問自己:「這內容合乎邏輯嗎?」存疑的話,上網找相關的機構的正式發布看看,其實不難知道報道是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