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與ViuTV先後推出兩部十五集短劇,分別以人工智能及網紅文化為題材,試圖開拓新路。
《虛擬情人》由朱敏瀚首次擔綱男主角,王敏奕則繼《旁觀者們》後第二度擔任無綫劇女主角,故事圍繞虛擬男友化身真人的科幻情節而展開,令人想起一九九三年的《都市的童話》。該劇靈感源自桂正和的漫畫《電影少女》,當年開宗明義定位為奇幻劇,不用以科學方式解釋虛擬遊戲角色為何來到現實世界。由於女主角與奸角皆為遊戲角色,性格帶有卡通化的誇張特質,全劇瀰漫着打遊戲的童趣色彩,搭配林文龍和朱茵俊男美女的組合,加上黎明名曲《傻痴痴》,娛樂性甚高。
然而,相比三十年前以純奇幻包裝的劇集,今時今日AI科技已然成真,要由奇幻劇進化成科幻劇,令自圓其說的難度大幅提升。過往涉及實體機械人戀愛的影視作品不少,如二○○三年日劇《絕對彼氏》和二○○八年韓國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AI模型實體化的設定很破格,卻不禁令人質疑:「現代的人工智能虛擬男友真的是這樣的嗎?」該劇於二○二三年初拍竣,在倉底塵封超過兩年才播出。時裝劇本來時效性就短,二○二二年底ChatGPT公開發布後,AI技術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令劇集顯得生不逢時。
另外,王敏奕和朱敏瀚於劇中接觸虛擬男友的女性用戶,為她們解決各類型的兩性關係問題,雖然以單元形式呈現易於消化,但切入角度很文藝,娛樂性不及同樣以拯救女性為題的《My盛Lady》,在商業性上略顯不足。相較起來,四年前的《智能愛人》有收視福將李佳芯坐鎮,走合家歡處境劇路線,喜劇元素豐富,陸永、盧宛茵、蔣志光、泰臣與C君等搞笑能手雲集,與其說是「愛人」,更像「我家有個機械人」的輕鬆故事,更貼近家庭觀眾口味。
無綫愛情劇向來下風,純愛題材尤其冷門,即便是《香港愛情故事》也以土地問題為重心。《虛擬》未能承接《奪命提示》的收視強勢,反應相對疲弱,但新監製林瑋澄為劇集注入新意,勇於嘗試非典型題材,依然值得鼓勵。
那邊廂,Viu劇《哪一天我們會紅》面臨相似的挑戰。這齣作為《IT狗》編審李卓風與唐翠萍的新作,照理應有一定捧場客,但相較早前《三命》與《麻甩媽咪》的強勢,仍然有所不及。
劇集播放初期,李卓風在Threads發表長文,坦言:「環境已經唔同咗,Viu劇早就無當年咁受關注,心底裡都會擔心咁多人嘔心瀝血一齊做出嚟嘅作品會石沉大海。」他受《弊傢伙!我要去祓魔》監製戚家基每日出文宣傳的啟發,決定效法,主動頻繁發文為劇集造勢。這樣的宣傳方式與劇集主線呼應,因為《哪一天》故事就是圍繞網紅如何增加點擊率與關注人數,講述網紅生態的辛酸與艱辛。
網紅題材在Netflix上不鮮見,如蜷川實花導演的二○二○年日劇《Followers》和二○二三年韓劇《絕世網紅》。有趣的是,同樣由林瑋澄監製的無綫劇《奔跑吧!勇敢的女人們》亦有觸及網絡文化,劇中由朱敏瀚飾演的網絡軍師帶領一班社交網絡團隊,為蕭正楠的角色打造愛妻號人設,工作範圍包括設計廣告點子和提升瀏覽量與點讚數;全劇從吳若希飾演的師奶視角切入,觀察現今網絡百態,包括了黑紅炒作、水軍混戰、粉絲煽動與眾籌電影等橋段。
《哪一天》首集主角們剛畢業闖蕩電影圈的遭遇,跟《奔跑吧》裏朱敏瀚的角色背景經歷高度相似,例如他同樣受聘撰寫劇本,僱主同樣聲稱有投資者支持,整個項目卻在苦幹數月後因資金問題告吹,他從此放棄拍電影,轉而成為網絡小編,直至大結局才依靠眾籌電影重拾導演夢,諷刺的是,電影最終爆紅卻並非因為作品優秀,而是因蕭正楠角色的婚外情負面新聞炒作意外成為焦點。
如有類同,並非巧合,相信這些情節都是幕後創作人夫子自道的寫照。《哪一天》劇中有句對白道:「到了現今世代,幕前幕後都要被觀眾認得,光環要靠自己爭取的。」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劇中角色,也反映了編審衝破心理關口、積極宣傳的現實處境。然而,另一句對白卻道出更殘酷的真相:「觀眾只看到幕前的東西,沒有人會看到幕後辛苦付出了多少。」雖然劇中展現了多樣化的網絡元素,但故事仍局限於單一的網絡世界,劇中某些情節或笑點需要熟悉YouTube文化才能理解,不夠貼近所有觀眾,難免有點圍爐取暖之感。
相較之下,日劇《Followers》除了描寫女演員與男製作人追夢,更深入探索東京不同年齡女性所面對的現實問題;《絕世網紅》更極端,非常重口味,結合灰姑娘與白馬王子、雌競情節和改編Burning Sun事件,甚至加入誰是黑粉的懸念,另有網紅之死與復活的勁爆橋段,話題性十足。《奔跑吧》更不用說,本身就婚外情的三角關係,渣男出軌,周旋於大婆和二奶之間的傳統戲碼。
《哪一天》的純粹風格難能可貴,但若與以職場與創業為題材、結合「大台理論」獲得目標觀眾歡心的《IT狗》相比,這部年輕人追夢的自傳式創作雖然真誠,但於沒有刻意製造衝突之下,事件雖多,轉折卻少,觀影體驗偏向日劇式的溫情緩慢,當中最感人一幕或為梁仲恆飾演林宣妤粉絲的情節,但其過於瘋狂的行為,未必人人能感同身受。
兩個台兩部短劇的優點與缺點皆在於缺乏商業計算。相對之下,《奪命提示》與《麻甩媽咪》在題材上更貼合電視觀眾的娛樂需求。如何在商業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將會是未來創作人持續面對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