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岑傲明.視評

【岑傲明視評】收視與熱度

專欄
2024.04.05
撰文:岑傲明

whatsapp-image-2024-04-03-at-1-38-52-pm香港收視調查公司於二○一八年由美國AC Nielsen轉為中國廣視索福瑞(CSM),六年合約期將滿,今年七月將由德國公司GfK接手。回顧六年前,當時坊間因為CSM有央視背景而笑指換調查公司有利於無綫收視,事實卻是,負責聘請CSM的是香港電視觀眾收視調查創辦委員會(FSC),由無綫、ViuTV、奇妙電視(今HOY TV)聯同香港十一間廣告商會成員公司成立。

每當無綫吹捧收視高於對手們,總有人反駁收視早已不再重要;一來不相信收視調查,二來更習慣網絡收看,三來更相信體感熱度。那麼,為何廣告商口裏說不,但依然對收視調查有興趣?

其實,不止無綫賣花讚花香而看重收視率,全世界電視台都著重收視,因為收視調查基於推論統計學,已經是現存兼備科學和客觀,歷史最悠久和標準最統一的電視節目收看指標。一個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未必完全反映節目的價值,但是對廣告商來說,電視廣告最大價值是接觸到多少目標觀眾,這跟收視率有直接關係。

六年下來,收視調查沒有偏幫無綫;二○一七年劇集收視冠軍《同盟》的廿四小時跨平台平均收視是28點,二○二三年劇集收視冠軍《新聞女王》跨平台直播平均收視只有23.5點。意外的是,這並非免費電視大戰所致,無綫觀眾並非流向ViuTV和HOY TV,即使Viu氣勢最強的二○二一年,有《大叔的愛》大結局收視達8.6點,但撇除直播體育賽事和頒獎禮,Viu自製節目仍未能衝破雙位數大關,甚至乎,近年黃金時段自製劇收視回落,要挑戰5點大關也甚艱難。

網絡討論區裏,總有人愛說無綫就「不了」,不想再看「大台理論」,然後總有人反駁Viu節目水準不夠專業,而最後就有人跳出來說,不看無綫不代表是Viu擁躉,Netflix和Disney+匯集那麼多世界級影視作品,何必委屈自己?然而,無綫去年聯合市場調查公司做了一個「香港影片消費景觀調查」,訪問了一千個香港影片受眾,結果顯示免費電視最大競爭對手依次為YouTube、Facebook、Instagram、Netflix和Disney+。

這個調查顯示出,不看香港影視節目,不代表追捧國際影視串流平台,更年輕一代成長於網絡速食年代,YouTube、Facebook和Instagram成為生活一部分,而且愛短片多於長片,因此,看YouTube變成看Shorts,看IG變成看Reels,還未計算抖音和小紅書。無論你是大台粉絲或Viu台死忠,甚至更冷門的有線系捧場客,不得不承認的是,網絡風潮下,電視觀眾的大餅正在縮細,電視甚至不是家居必需品,而面對這股短片風潮,即使強如Netflix和Disney+都甘拜下風。

其實,無論是國際或大陸影視串流平台,說到底都跟免費電視台一樣,以長片對抗短片,只是他們不是追求收視率,而是追求點擊和用戶觀看時數。無綫和Viu分別有myTV SUPER和ViuTV作網上平台,但最重視還是大氣電波的直播收視,鮮有公布網絡點擊。

《婚後事》成為一個例外。

於《婚後事》播放兩周後,無綫公布頭九集香港社交媒體互動量(51.6萬次),指這是二○二四年熱度最高的無綫九點半檔劇,並表示熱度帶動收視,以收視升幅說明劇集得到A2(24-34歲)和A3(35-49歲)喜愛,尤其受女性觀眾歡迎。myTV SUPER更罕有於結局周後公布其平台排行榜頭三位的觀看次數,只見那一周《婚後事》觀看次數逾九十五萬,幾乎是第二位《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五十二萬)的兩倍,幾乎是第三位《再見.枕邊人》(二十九萬)的兩倍半。

九點半檔收視比不上八點半檔,《婚後事》於開播後努力把兩檔距離收窄,於結局周僅輸一個馬鼻,雖敗猶榮,但久違地為無綫劇帶來「體感熱度」,網民於社交媒體和討論區積極互動,難得話題性更勝同期播映的Viu劇《飛黃騰達》。

《婚後事》開播時被網民戲稱為易入口版的《歎息橋》,只因同樣以多視點敘事做賣點,不過兩種手法並不相同。《歎息橋》不同視點是角色們的主觀感知,事實沒有歧異,只是角色有不同詮釋,細節至房間佈置有花飾沒花飾,婚禮中有笑沒笑,早期配合偷食的元素也帶來懸疑。《婚後事》的差距不止於細節,更像《羅生門》各有說法;妻子是潑婦罵街還是忍氣吞聲?小三是肆意踩場還是理性討論?是妻子穿著性感衣服,刻意勾引離婚老公?還是純粹穿著一件平常家居服,只是老公自己想入非非?分別之大如平行時空,意外收穫是每個角色從自己的版本說故事,各有因由都不討厭,包括飾演渣男和小三的羅子溢和王敏奕。

編審黃秉怡指出這種多視點敘事於文學作品很常見,但對港劇來說卻是充滿新意,加上監製林肯拍出他的風格,而戀愛婚姻家庭問題容易引起共鳴和討論,都是《婚後事》成功之道。縱然收視沒有大爆,問題是目前無綫即使擁有遠勝對手的收視,依然無法轉化成廣告收入,跟對手相比,他們最欠缺就是網絡熱度,但對廣告商來說,收視和熱度都想兼得;收視是客觀指標,熱度是主觀感受,起碼投了廣告不會想劇集無聲無息播完。

串流平台如Netflix,由於具經濟規模,以排行榜自製熱度,聚集羣眾,可惜myTV SUPER即使有排行榜也是內循環,慶幸是《婚後事》出軌題材結合選角自帶話題,劇集精華灑鹽花,正如《大隻佬》都要用特技化妝吸引觀眾聽佛偈。如何於劇集企劃階段就佈置熱度重點,於這個時代不能忽視。《新聞女王》的大陸營銷十分成功,當然有錢作怪,但無綫力推藝人使用抖音和小紅書之餘,不妨把從大陸學習到的營銷手法應用到香港本土,相信會獲得廣告商青睞。

莫文蔚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