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橋之城③ 】撐起天橋的「巨人們」!以歷代觀塘街坊為壁畫主角 九十後設計組合為觀塘繞道橋墩換新裝:希望大家意識到原來這些空間是可以變美的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千橋之城③ 】撐起天橋的「巨人們」!以歷代觀塘街坊為壁畫主角 九十後設計組合為觀塘繞道橋墩換新裝:希望大家意識到原來這些空間是可以變美的

5

香港地少、人多,橋也多,天橋網絡的密集程度位居世界首列。據路政署網站數據,香港目前有多達1,457條行車天橋及橋樑貫穿港九新界,在這座千橋之城,橋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橋下自然也有大量「有瓦遮頭」的閒置空間,處於陰影灰色地帶的「天橋底」,到底怎樣才能加以善用、改造,為市民提供休憩、喘息之地?

【千橋之城➀】被斷爪的大圍八爪魚天橋 新商場啟用即拆舊通道 照搬2010年方案漠視民間反對 沙田交通關注組道出街坊不滿:無理由一條直接的路要拆咗佢,要求啲人兜路

【千橋之城➁】 建築師胡漢傑、城市設計師陳智峰編寫《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梳理天橋史、想像未來城市:世界潮流是減車、無車,我們還需要這麼多天橋嗎?

10
密密麻麻的天橋網絡貫穿全港,但這些交通基建設施,往往不被人們留意。

巨型壁畫 連結天橋與人

沿着觀塘海濱花園漫步,可有留意到一個個撐起觀塘繞道的「巨人們」?細看人物造型,有沒有找到熟悉的身影?這三十個巨型橋墩壁畫,是源於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舉辦的「城市藝裳設計比賽—飛躍天橋底2.0」公開比賽,由九十後二人組合,建築師梁安裕(Derrick)和平面設計師龍曉琳(Annie)脫穎而出,他們作品名為《Lift Up九龍東》。

這個比賽是Derrick和Annie利用公餘時間參加的。Derrick先說,像觀塘繞道之類的巨型基建,往往給人冷冰冰的距離感,「這些巨型的基建,人們是不會走近看的。譬如人們開車經過,或者人們在海濱跑步經過,很少會有人走到很近去詳細看。因此我們覺得,應該將我們想講的message『煲大』,放大去到九至十米,這樣才是最eye-catching的。」

這三十組大型壁畫,由建築師梁安裕(Derrick)(左)和平面設計師龍曉琳(Annie)設計。
這三十組大型壁畫,由建築師梁安裕(Derrick)(左)和平面設計師龍曉琳(Annie)設計。

比賽要求是透過壁畫去美化橋墩,而他們想帶出的訊息,是歷代觀塘建設者和街坊的故事,「整個項目有三十條柱(橋墩),我們是順着歷史時序說的。我們是特意用三十個巨人的形式去展示,每個人物是代表着觀塘的一些歷史背景和特別的行業。」Derrick指出,香港很多高速公路之類的基建設施,「通常大家要麼當它是背景,要麼當看不到,盡量想blur走它,但這次反而我們好想去celebrate它,把它變成是反映這個地區特色的東西。」

壁畫人物選材來自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是他們撐起了整個社區。
壁畫人物選材來自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是他們撐起了整個社區。

看得見的觀塘歷史長廊

他們也是在進行資料搜集時得知,原來觀塘在宋朝時是官方鹽場,因而得名「官塘」;因此第一個「巨人」,正是戴着草帽的製鹽工人。到了上世紀中工業黃金時代,造船、製衣、玩具等工廠工人等悉數登場;隨着近年工業轉型,觀塘變成創意工業集中地,設計師和印刷廠便成了最佳拍檔。Derrick說:「去到後面,就開始會有一些現時的人物,比如有退休了的老人家,又或是在海濱健身的人士,公眾來到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對號入座的感覺。」「對於這個地區來說,什麼是最重要呢?我們相信就是『人』,因為其實這些年來,這裏經歴了這麼多的變化。」

觀塘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五、六十年代,觀塘造船業一度蓬勃發展,有多家造船廠。
觀塘是香港主要工業區之一,五、六十年代,觀塘造船業一度蓬勃發展,有多家造船廠。

Annie續說,「所以我們就選了『人』作為最主要題目,visually講述這個地區發生過的故事。」他們記得橋墩原來也有一些壁畫,圖案畫得十分細緻,可是人們通常都是從遠處觀看,只會看到一塊塊色塊,實是可惜。

負責壁畫設計的Annie表示,這一系列的人物其實有兩組比例,除了有放大成橋墩高度的巨人,也有按照真人比例繪畫,用意是照顧行人從遠處、近處觀看的兩種距離,都能清楚看到圖案內容,「前面(巨人)就是吸引人的眼球,後面就是當你走近看的時候,就會看到另一層故事。」再走近細看,橋墩上除了有人物簡介,還貼了二維碼,連去他們設計的網站及Instagram Story濾鏡。

她從事廣告設計出身,在設計公共空間時,也十分重視用家體驗,以及空間與人互動、連繫。她自豪地分享說,留意到九龍麵粉廠在社交平台上上傳了照片,介紹橋墩上麵粉廠廠長造型的壁畫,「這些意料之外的互動,我們覺得很珍貴。」

他倆示範掃描橋墩上的二維碼,換上宋代鹽業工人的裝扮。
他倆示範掃描橋墩上的二維碼,換上宋代鹽業工人的裝扮。

基建設施的人情味

「其實整個香港是給交通、基建設施主導,但是這些都是大家平時覺得最功能性,而最不想理會的東西。」Derrick回想起修讀建築的時候,做過很多和基建相關的研究,「類似是探究怎樣使基建這樣冷冰冰的建築物,增加public engagement;譬如天橋、變壓站、bump房之類,是否也可以將它們都改造。」他在英國劍橋大學當交流生時,也試過研究怎樣把泰晤士河上一座水霸改建成博物館。他坦言在常人眼中,這些基建的美學未必受到重視,人們習慣當成背景,直接忽略;而他認為應該把它們當成一個建築物去正視。

Annie續說:「因為城市入面有好多所謂的『負空間』,例如去到深水埗,街巷之間會見到graffiti,其實這些也是城市裏的創作空間。只要付出少少努力,它也可以變成大家會願意去參觀,或者take it seriously的一些地方。」她深信這些負空間只要通過妥善改造、美化,也可以變成大家主動、樂意使用,以及發揮創意的空間,「我希望大家會意識到,原來這些空間是真的可以變美的。」Derrick則想繼續嘗試各種實驗性設計,「我覺得不一定是要繼續做很多橋墩,而是說,負空間也好,非正式的建築也好,甚至乎這個石屎台也好,會不會其實都可以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玩法呢。」

欣賞《Lift Up九龍東》觀塘繞道橋墩巨人壁畫: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