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杜杜
熱門文章
杜杜
奇書共欣賞
ADVERTISEMENT

細說書緣

17.12.2020

王叔暉畫〈西廂記 傳簡〉畫中一函函的書全部平放,露出潔白的下書緣。

杜勒版畫《聖哲羅姆的書房》

繪畫人像的書緣

呈現波浪紋的手造紙書緣

鏤金圖案的前書緣

書名小簽條凸顯在書緣之外

大理石彩紋的書緣

繪有風景的前書緣

《傅雷家書全編》上書緣飾以橙色文字

換個新鮮角度去看事物,不但饒有趣味,更可以刺激思路,別闢蹊徑。天天吃飯,有沒有想到去看看碗底?中國人的碗有一圈碗腳,洋人的沒有。其間有什麼原故?餐餐喝湯,且研究一下調羹的底部;上面凸出的三個小點有什麼作用?一書在手,又有誰會想到去注意書緣?書緣是什麼?

抹灰塵尋根問底

「這孩子沒有書緣。讓他學一門手藝好了。做廚師做出了名堂一樣發財。」這裏說的「書緣」指喜歡讀書,和書有緣份。但是今天題目中的「書緣」指的是書頁的邊緣。一本長方形的書本,書內的紙頁有四道邊緣,其中一邊貼着書脊,看不見;其餘外露的三道紙頁邊緣厚厚的一疊,形成三道書緣,曰上書緣、前書緣,和下書緣;上書緣和下書緣長度一樣,是紙的闊度;前書緣比較長,是紙的高度,和書脊遙遙相對。細說書緣之前,先說阿嫂。

在六十年代初期,父親的店裏負責煮飯的女傭叫阿嫂。阿嫂是廣東省新會人,矮小的個子,闊闊的臉龐;喜歡買字花,另外也喜歡和我聊天,經常提起在香港淪陷時期替日本人打住家工的三年零八個月。她說過的打工趣事我記得其中的三件:日本人夫婦預備一起洗澡之際叫阿嫂也參加;日本太太的寵物公雞死掉日本太太痛哭流涕四出通告親朋戚友;日本太太將門頂橫抹一下之後向阿嫂出示手掌上面的灰塵問着她:「乾淨?乾淨?」

處暗室端莊有禮

在第三件事情上頭我比較站在日本太太的那一邊: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它。做好,就是要徹底。五六年前家中裝修,我看到客廳中的一部分牆壁乳膠漆沒有髹得好,走去和裝修師傅商議,他回道:「沒關係;電視機一裝上去便看不見了。」我當下模糊地覺得他的論點有問題,卻一時之間想不出回駁的話。考究的杯碟或瓷盒,連底部也一絲不苟,甚至有裝飾圖案。里修的德肋撒在靈修室內獨處,依舊儀容整潔,舉止端莊:「因為我們常在護守天使的面前。」「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就是這個意思吧。

一本書最備受矚目的自然是封面。好的封面不單止設計美觀大方,而且能夠提示和配合書的內容,吸引讀者選購。書店和圖書館書架上的書通常都是一列列的竪排成陣,只見書脊,所以書脊也是關鍵,因此書的標題和作者的名字都印在書脊上面,方便搜尋、查看、翻閱。書的內容當然更是主題,至於那三道書緣,卻從來沒有人會留心。

江蘇版傅雷家書

書架上的書首先看到的是書脊,書緣根本看不到。但是在從前卻不一樣。在德國中世紀畫家杜勒(Albrecht Dürer)的版畫《聖哲羅姆的書房》(1514年)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書,不管平放或側放,外露的不是書脊而是書緣。在中古時代的歐洲,書本倘未能大量印製,書架上的空間沒有今天的那麼珍貴,所以通常都是將書平放,書脊並不顯眼。中國古代的書房裏面,也能看到書架的書一函函的平放其上,露出潔白的下書緣。如今內地出版的線裝書,往往會在外露的下書緣上面印上書名和冊數,如《楚辭集注五》、《楚辭集注六止》、《暖紅室彙刻西廂記 李西廂上》、《暖紅室彙刻西廂記 李西廂下》;這當然是為了方便閱讀。我手上有十個不同的《傅雷家書》版本,包括江蘇文藝出版社二○一四年出版的《傅雷家書全編》。《傅雷家書全編》特厚,共八百頁,書緣也就特別寬闊;裝幀設計師於是想到要在書緣上面印了橙色的文字,算是另類裝飾。這是我唯一看到在書緣上有裝飾的現代中文書。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例子?

至於中世紀的歐洲書籍,一般都很厚,即使放在書架上也是前書緣向外,因此往往在前書緣上面寫上或印上書名和作者,甚至附加印上書名的小簽條,凸顯在書緣之外。因為前書緣外露顯眼,所以往往成為裝幀設計師的焦點。例如說,手造紙的紙漿流溢出紙架,凝固之後形成不規則的紙邊;裝幀師傳卻不會將紙邊修剪,反而故意保留紙的原樣,因此訂裝完成的書便有波浪形狀的前書緣,別具一種美態。

奪天工捏麵手藝

在書緣上面塗一層顏色,可以防塵防潮;更考究的加上手染五彩大理石紋,豪華的鍍金。只在上書緣鍍金的簡稱 TEG(top edge gilt),三道書緣全部鍍金的叫AEG(all edges gilt)。鍍金除了美觀之外,也同樣有保護書籍紙頁的功用。有的更用細針在鍍金上面鏤出文字和圖案。甚至有人在前書緣上面繪畫出風景或人像,配合書的內容。更為巧妙的是,將鍍金的前書緣略為扇開,會發現原來鍍金下面還有彩繪風景圖畫;甚至是:往上扇開,是一幅畫,往下扇開,是另一幅畫;在這麼有限的空間內施展如此精準的畫藝,叫人想起從前中國的揑麵師傅,能夠在一個小小的胡桃殼內捏出有風景有人物的八仙過海,真可謂巧奪天工,同時也叫人感嘆:如今的日子是多麼的繁忙急迫,從前那空閒舒緩的歲月,是不可思議的奢侈,已經一去不回,只可以給我們帶來回憶,和偶爾的歇息空間而已。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