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設計】 設計師離開主流改革社企 打破框架推動參與式設計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看不見的設計】 設計師離開主流改革社企 打破框架推動參與式設計

特殊教育中心的設計除了有設計師Crystal(左)和Robert操刀,其實不少細節都是根據中心員工和小朋友的選擇而定。

光看聖公會福利協會發展部幾個字,實在叫人無法聯想到設計,但事實上,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設計團隊,總監王建明(Robert)及設計經理何敏莊(Crystal)數年前毅然離開主流設計公司,為機構引入設計思維,更提倡參與式設計,鼓勵服務單位的員工和用家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打破舊有框架。不求展示設計師的個人風格,以用家被忽略的需要為先,才是社會設計的精神所在。

特殊教育中心的設計除了有設計師Crystal(左)和Robert操刀,其實不少細節都是根據中心員工和小朋友的選擇而定。
特殊教育中心的設計除了有設計師Crystal(左)和Robert操刀,其實不少細節都是根據中心員工和小朋友的選擇而定。

退到最後的設計師

本月舉行的社企民間高峰會上,專注社會設計的建築師兼聖公福利協會項目發展總監王建明,將分享以設計思維促進社企改革的經驗。本來只打算約他做個人專訪,但訪問之前,他卻再三強調,若要了解他所提倡的參與式設計理念,那就應訪問服務單位的其他同事,而非聚焦設計師本身,「在參與式設計中,設計師反而退得愈後愈好。」尚未見面,已從三言兩語間感受到他的執着。

他自言當初不是讀建築就是讀社工,慶幸設計訓練改變他的思維和處事方式。在中大建築系畢業後,他先後在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私人事務所等主流設計機構工作。「其實在政府工作並不是那麼開心,雖然人工高。」五年前他離開建築署,應徵聖公會的建築師一職,面試期間,他已感受到機構高層的開明態度,接納他提出的意見。除他以外,部門其他成員均是來自不同範疇的專業設計師,例如Crystal就曾在國際家具品牌任職多年。

「在舊公司做醫院項目時,要重新佈置臨終病人的病房,營造家的感覺,給對方最後的尊嚴,這啟發我去服務更多人。」她在工作期間接觸不少NGO及醫療機構,透過空間規劃改善用家的生活;但有感服務受眾有限,為了接觸更多羣體,便在兩年前加入聖公會。大至全座大廈的建築設計,小至幼兒中心的玩具,全都由他們一手包辦。這些年輕而有志服務弱勢的設計師,還引入設計思維、社區參與、參與式設計等理念,打破舊有工作模式,推動機構改革。

人人有份設計

以往訪問建築師,大多從個人及作品角度出發,真正使用該建築的用家,卻甚少訪問。今次來到剛完成裝修的特殊教育機構「愛.學習成長中心」,從接待處進去,沿着走廊一邊是辦公室及活動室,另一邊是開放式閱讀資源閣,面積不大,格局也與一般社區中心無異,卻絲毫沒有擠迫和雜亂無章的感覺,協會服務總監李惠華(Seiko)及中心主任高寶琪(Peggy)皆表示未裝修前的景況簡直慘不忍睹,大讚新設計煥然一新。

「中心能帶給人舒服的感覺,在於曲線和圓形的運用,不像傳統的設計般線條工整生硬,我們希望用家視線能隨空間的線條移動,留意到不同的設計細節,而每一個設計都其獨特功能。」Robert介紹。流線形的牆身表面,是色彩繽紛的大型磁石壁畫,牆上掛了屋形盒子,裏面放了小朋友最期待的禮物和玩具,還有像蜂巢般的沙發,每次吸引小朋友爭先往裏坐。

以粉藍色和鵝黃色為主色調並貫穿整個空間,營造明亮、舒適的空間。
以粉藍色和鵝黃色為主色調並貫穿整個空間,營造明亮、舒適的空間。

對於機構職員來說,由於地方細小,牆身空間也要物盡其用,除了用作壁報告示,還作儲物收納之用,社工Peggy甚至用頭痛來形容。設計團隊不單翻新了硬件空間,還乘機為治療師和社工設計工具。Peggy一邊拿起牆上的磁石,一邊介紹新設計:「因為裝修不會兩三年一次,下一次可能要等十年後,很難令牆身圖案維持十年不變而不會過時;換言之,令牆上內容能靈活變化,即是要可輕易拆除的。如今牆上的磁石位置可按不同需要而改動,拼貼成另一種圖畫,如聖誕節就可砌一棵聖誕樹出來。」Robert補充說,下一步會給小朋友格仔紙來畫草圖,訓練其設計能力。

原來磁石壁畫不但能美化空間,還同時為小朋友提供訓練作用,透過磁石拼貼即可訓練其小手肌。
原來磁石壁畫不但能美化空間,還同時為小朋友提供訓練作用,透過磁石拼貼即可訓練其小手肌。

自主開發產品  本地社企先行者

另一套工具則是聖公會自行研發的P-Cube,它是一個由方格框與彩色積木組成的藝術裝置,專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小朋友而設,只要根據圖卡上的圖案,把不同顏色的小方塊嵌入相應的方格,他們便能砌出船、傘、笑臉等不同複雜程度的圖案,從而提升其專注力、小手肌及手眼協調等能力。無論是磁石牆還是P-Cube,就好比一張大畫紙,給予小朋友參與空間佈置和裝飾的機會,當他們見到自己一步一步完成一幅完整的圖案,那種成功感和滿足感是不言而喻的,而他們的自信心也得以逐步建立。

(左)由治療師和設計師共同設計的P-Cube,有望推出市場。運用相同原理,(右)加大版的P-Cube能讓更加人參與其中,合力製作大型公共傢俬。
(左)由治療師和設計師共同設計的P-Cube,有望推出市場。運用相同原理,(右)加大版的P-Cube能讓更加人參與其中,合力製作大型公共傢俬。

「幾個月前,治療師告訴我們需要用什麼,交由我們設計團隊商討設計,完成後先找小朋友試用和聽治療師的專業意見,再加以改良,完善細節。」Robert解釋設計過程。拍檔Crystal則形容尋找廠商生產P-Cube困難重重,由於專為幼童而設,對玩具品質的要求格外地高,「就算是其他本地玩具商,哪怕是做開教育玩具的,對生產商而言都很陌生,更何況是聖公會這種NGO。結果找了很久,才找到一間接迪士尼單的工廠肯幫我們生產。」服務總監Seiko從機構運作層面解釋,表示本地機構甚少自行研發產品,治療師只會從坊間產品採購工具,故往往未必有最合適的產品。

以往社會服務或醫療機構的設計和設施,要不是予人老土沉悶的印象,就是給人冰冷的感覺,令人產生抗拒之心。實用性和功能性固然重要,但若能加以美化,則能改善用家觀感,尊重對方感受和心理需要,亦能加強服務效果。設計師和社會工作者,各自擁有一套專業知識和工作方式,即使他們都有相同的服務對象,而往往各自為政、互不了解,形成無形的隔閡。如今,由內部設計團隊根據前線同工的意見,自主開發產品和工具,不但可貼近實際需要,成本還大大降低。

這間感覺統合室「落重本」地運用了少見的太空設計元素,美得像遊樂場般,令治療訓練的過程,也變得有趣得多。
這間感覺統合室「落重本」地運用了少見的太空設計元素,美得像遊樂場般,令治療訓練的過程,也變得有趣得多。

除了這間特殊學童中心,發展部還直接為協會轄下逾二百間遍佈港、澳及內地的服務單位,提供建築及室內設計、翻新重建、維修補養以及產品開發之服務,他們的作品得到廣泛認同,經常獲得其他城市的服務單位,甚至包括新加坡政府及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分享實戰經驗。「適逢近年社會最需要提升的就是硬件配套,例如公共空間、社會服務、社區房屋等,全都有別於以往的傳統形式。而利用我們的設計背景和知識,就能更有效地符合服務要求。」透過直接參與能令用家產生認同感,從而拉近人與建築的關係,這就是Robert眼中,設計思維上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長遠而言,他們希望由下而上地,打破社福機構,乃至政府機構的保守、僵化的傳統工作程序以及思維框架,讓設計更加人性化,才不會離地。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ROFILE

.何敏莊(Crystal Ho),中大藝術文學碩士,過往曾為負責酒店、住宅、NGO等機構的室內及傢俬設計,目前主要負責長者及青少年中心項目。

.王建明(Robert Wong),2001年畢業於中文大學建築系,一直透過建築設計幫助弱勢社羣,現為聖公會福利協會項目發展總監,負責長者、青少年及復康中心等項目;他亦是IDEA基金會創辦人,在東南亞興建多間學校。他在2015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今年獲頒香港人道年獎。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