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豬不如認識豬】本土繪本灌輸動物教育 : 究竟碟上的小豬為何消失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怕豬不如認識豬】本土繪本灌輸動物教育 : 究竟碟上的小豬為何消失了?

24.12.2018
dscf0580

非洲豬瘟一聽就怕,其實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怕豬。我們每天食進豬,但一直忌諱牠,甚至避而不談。入茶樓嗌點心,餐卓有什麼?蝦餃。喂,豬呢?

人類由古至今也愛花心思鑽研烹飪以滿足口腹之慾,但在大魚大肉、滿枱佳餚的同時,我們甚少思考碟上的肉塊還是活口動物時的命運。向來關注動物權益的吳韻菁(下稱:阿菁)最近與從事兒童藝術教育的藝術家Canace推出一本以農場豬為題的繪本作品《小豬幾多歲?》,配合連場親子導讀工作坊,期望以互動的方式向孩子灌輸動物教育,喚醒大眾對動物與食物的反思。

曾任記者的吳韻菁(左)在一次訪問中認識了藝術家Canace(右),於是邀請她擔任繪本插畫師。
曾任記者的吳韻菁(左)在一次訪問中認識了藝術家Canace(右),於是邀請她擔任繪本插畫師。

碟上小豬可以活到幾多歲?

每當在中式喜宴看到轉盤上的乳豬全體時,你可曾想過未斷奶的小豬究竟活到幾歲就被宰?繪本主人翁寶寶對此卻非常好奇,決定追尋小豬芳齡的秘密。過程中,他遇上一隻逃出運豬車的小豬,揭發現代的禽畜業不人道的一面。

作者阿菁表示,都市人每天都吃肉,但對食落肚的動物幾乎一無所知。

「前年我曾到中大旁聽由陳嘉銘講授的課堂,他以文化研究的層面取代生物學的角度探討動物,梳理了動物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其中有一堂是關於農場動物,當時陳博士問及一隻豬的平均壽命,結果無人知曉。」

豬肉是全球消耗量最高的肉類,中國更是消耗得最多的國家。諷刺的是,香港竟然沒太多人知道豬原來可以活到十三、四歲!「這條問題後來延伸至我們平日食到的農場動物究竟處於什麼年紀與狀態,同學們在探討之下才驚覺工廠式農場的可怕運作。」

呈現集約農場的弊端

因為對豬的需求量極高,不少集約農場會以暴虐的方式飼養牠們,但求降低生產成本,以圖最大回報。

繪本的中段,阿菁與Canace嘗試以童趣的方式描畫豬隻被困於昏暗狹小的鐵籠子裏,完全失去活動能力。書中又提到小豬曾飽受拔牙剪尾的煎熬,帶出畜牧業罔顧動物福祉、殘害動物肢體的事實。

「全球好多養豬場都會在沒麻醉的情況下為豬隻拔牙和剪尾,避免牠們反抗及互相攻擊。此外,牠們亦只能在石屎地活動,但其實動物都有掘土的習慣,豬尤其喜愛在泥漿裏打滾,因為這是牠們洗擦身體的方式,不過豬場農場一般沒有這些設施。我們沒有刻意放大,只是將真實面貌呈現出來。」

繪本也有列出其他農場動物的平均壽命。
繪本也有列出其他農場動物的平均壽命。

給予孩子認識動物的機會

事實上,港人活在石屎森林,平日太少見動物,莫講豬牛羊鴨雞,其實連貓狗都恐懼的人比比皆是。「近年身邊的朋友開始結婚生子,當中有一位經常想拜訪我家,但礙於我有養貓,結果因為他太驚而無法成事。他這麼懼怕小動物,我猜他的孩子想必也無法與動物相處吧。」

因為害怕,所以避免接觸,結果連帶下一代也無法好好認識動物。阿菁認為,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因此她想到用繪本作為切入點,希望借故事教育孩子。「這跟我小時候的經歷很相似。因為母親不喜歡動物,所以我對動物的了解,要到長大後才有。我並不想時下小朋友的成長會重蹈覆轍,缺乏正確的途徑去認識動物。」

繪本作品《小豬幾多歲?》
繪本作品《小豬幾多歲?》

給小豬一個名字

縱然人類食得最多就是豬,阿菁慨嘆大家總是輕視牠們的存在價值。為還牠們一個公道,她萌生出繪本之時就立馬想到要讓豬仔成為主角。「在亞洲,大家食豬多過食牛羊,平日卻真的很少聽人說喜歡吃豬肉,但身邊總有朋友會講自己鍾意吃牛肉、和牛、羊架,甚至三文魚,就是沒有人提到豬。」

豬的存在就如空氣,大家視食豬有如呼吸般平常,甚至理所當然得不值一提。「再仔細觀察食物的命名,除了豬扒,其他含有豬肉的食物,如午餐肉、煙肉、餃子、燒賣、香腸及肉餅等,都會把『豬』這個字剔走。就連蝦餃裏面其實都有豬肉,只是大家表達時會把它省略掉。反觀其他肉類就很少有這種情況,牛扒、和牛、羊架都總會保留原有動物的名稱。」

得不到大家的重視,阿菁於是以繪本搭建一個舞台,給予小豬「發聲」的權利。「很多故事都有動物角色,但牠們通常只是個比喻。例如《龜兔賽跑》和《三隻小豬》,都沒有帶出動物本身遇到的事,作者只是借牠們表達其他訊息。所以這次我們特別將小豬人性化,設定牠能說人話,親自講出代表自己的心聲。」

引人共鳴 帶動反思

說到繪本,香港出品的確比日台兩地及西方國家少。負責插圖的Canace因此特別加入酒樓及街市等為人熟悉的場景,希望本地讀者看得投入,引發共鳴。「小時候我也會看台灣繪本,但裏面有很多我看不懂的拼音符號。如果翻閱英文及日文翻譯的作品,當中不少畫面更是難以在香港的環境中找到,所以我們想描畫貼近小朋友生活的事物。」阿菁如是說。

她又指,將人們習以為常的景物再現人前,亦能刺激讀者用不同的眼光重新審視生活。「這本繪本的英文編輯是一位外國人,他曾表示街市或者燒臘舖對很多外國旅客而言,都很衝擊視覺。但對於港人來說,這只是一個正常不過的norms(社會規範),很少有意識去思考它們與自身的關聯,而且對生活細節不再提問。我們不再question(探問)這些事為什麼會出現或出現是否正確。把日常面貌重現,就好似間接提示讀者來一次反省。」

阿菁曾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除了導讀環節,還有藝術創作及農場導嚮,鼓勵家長與孩子走出課室學習。
阿菁曾與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除了導讀環節,還有藝術創作及農場導嚮,鼓勵家長與孩子走出課室學習。(截圖自《小豬幾多歲》官方專頁

不過作為主打親子共度的圖畫書,更能觸動孩子與父母的,是小豬與媽媽離別那一幕。孩童不由自主代入故事情節,設身處地站在小豬的角度看世界,嚷着不要讓牠回到農場去。Canace笑言,「我的學生聽完故事後反應好大。他們不懂分析集約農場的弊處,但會覺得故事情節太慘,講得出裏面好黑好得人驚、知道小豬會痛會受傷、追問為什麼要分開牠們。家庭是小朋友的生活主軸,跟母親分離的畫面對他們來說實在太shock(震驚),太不合情理。」

這同時也擊中家長的痛點,始終他們亦不願與親兒別離。「故事令大人知道世上原來有其他生物要經歷這種苦痛,他們便懂得教導孩子,告訴小朋友動物不deserve(值得)這種對待。」透過動物教育,Canace期盼孩子能學會珍惜。「我想他們從故事中明白到,並不是所有人或生物一出生就擁有想要得到的事,過想過的生活,從而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珍惜是一種感受,而繪本就可以第一時間touch(觸動)他們這個部份。」

有讀者表示寶寶與乳豬對望的插圖夠發人深省。Canace憶述,「某位家長曾向我說,假如沒有強調這個畫面,他是不會回想到自己一直當乳豬只是『一碟嘢』。」
有讀者表示寶寶與乳豬對望的插圖夠發人深省。Canace憶述,「某位家長曾向我說,假如沒有強調這個畫面,他是不會回想到自己一直當乳豬只是『一碟嘢』。」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