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郊野易抑鬱 玩生態桌遊走進大自然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遠離郊野易抑鬱 玩生態桌遊走進大自然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見本地一直缺乏以保護生態為主題的桌遊,於是設計出這副《森林的法則》。

南生圍近年頻頻起火,那邊廂,發展局推出連名字都叫人難受的「土地大辯論」,圖打郊野公園主意。動物不會發聲,眼見香港生態環境岌岌可危,幾位年輕人設計《森林的法則》桌遊,即使不是讀地理的,也能親身體驗動物如何在這片石屎森林委曲求全。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見本地一直缺乏以保護生態為主題的桌遊,於是設計出這副《森林的法則》。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見本地一直缺乏以保護生態為主題的桌遊,於是設計出這副《森林的法則》。

以桌遊代上課

「蜜源植物大量繁殖,本回合成功生存的報喜斑粉蝶+2VP」

「漿果成熟,本回合成功生存的鳥類獵物+2VP」

「偷獵者放置捕獸籠,本回合上的野豬、豹貓和野狗作廢」

這些都是桌遊每回合的「事件牌」情節,遊戲之初,玩家各自手執五張動物牌,這些動物分別是頂級捕食者、捕食者和獵物,聽來耳熟?這正是食物鏈的概念,玩家要根據每局場景情節,選擇把動物安放在次生林、灌木林、草坡、城市等四個合適的生態環境區中。但若同場動物會吃掉自己,那局便無法加分,最後積分最高,旗子最快到達終點者為勝。

桌遊另外附有一本小冊子,讓人對照生物真實一面。圖中的龍眼雞主要吸食龍眼以及荔枝的樹液維生。
桌遊另外附有一本小冊子,讓人對照生物真實一面。圖中的龍眼雞主要吸食龍眼以及荔枝的樹液維生。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Xoni認為以生態教育主題的桌遊,要準確地畫出動物模樣,從卡牌中可得知變色樹蜥能生活在草坡及灌木林中。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創辦人Xoni認為以生態教育主題的桌遊,要準確地畫出動物模樣,從卡牌中可得知變色樹蜥能生活在草坡及灌木林中。

但現實是殘酷的,敵得過動物間的互相獵食,也敵不過人為破壞。玩家可使用功能牌「捕獸器」,迫對手停玩一回合;或者使出「路殺」,即是動物被車子輾斃,指定生境區內所有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蟲類都會被「K.O」;不過最狠毒的,都莫過於「城市化」牌,整塊生境區被換上城市,大部分野生動物都無法在此生存。

被忽略的環境教育

桌遊由非牟利組織「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設計,場景和情節逼真,連經驗豐富的桌遊玩家試玩後也大讚刺激。

創辦人馬昀祺博士(Xoni)和勞丕禮(Janice)同樣修讀生態學出身,慨嘆香港對生態教育的忽視,即使是修讀地理或生物科的中學生,一年也只有一日戶外考察的時間,「如果這些學生平時沒行山,就完全沒機會接觸大自然!何況有些學生根本沒修這些科目。」Xoni說,教育制度有問題,令老師沒法好好做環境教育。

相反,之前他去台灣做環境教育考察,發現當地很重視環境教育,更立下《環境教育法》,要求幼稚園、小學、中學,每個學生每年最少接受四小時相關訓練,公務員亦然。「當地的森林公園設有教育中心,有些還有自己的桌遊,玩樂之餘亦作教育,香港以桌遊做生態教育卻不普遍,我們不想『齋噏』,玩完遊戲會帶學生出外實地考察。」Janice說。

(左二起)桌遊設計者Tom、Janice、Xoni和插畫師Henry(右一)花了年多時間,設計這副桌遊,並邀請了資深桌遊玩家Eddy(左一)和Hess(右二)合作,一起試玩兼推廣。
(左二起)桌遊設計者Tom、Janice、Xoni和插畫師Henry(右一)花了年多時間,設計這副桌遊,並邀請了資深桌遊玩家Eddy(左一)和Hess(右二)合作,一起試玩兼推廣。

為了方便將來帶學生考察,桌遊內出現的十七種動物,主要都是常見的本地原生物種,例如別名「人面蜘蛛」的大木林蜘蛛、報喜斑粉蝶、栗背短腳鵯,光看名字可能有點拗口,但看相片卻會認得。當中不少面對人類威脅,「眼鏡蛇和蟒蛇都是易危物種,眼鏡蛇因為被人捉來作蛇羹快被吃光,蟒蛇就被剝取其皮和肉,連斑頭鵂鶹(貓頭鷹的一種)也被人用作中藥煲湯治病。」Janice解釋。

破解生態疑惑

香港的郊野公園看來似乎是一片綠樹,其實當中有不少層次,Xoni說:「我們之前問大學生,香港佔最多的生境是什麼?好多人以為是次生林,其實是灌木林和草坡最多。」而生態最豐富的則是次生林。

回想日軍佔領香港期間,香港的原生樹林幾乎被砍光,用作燃料及木材,僅剩下小部分風水林倖免於難,如今見到的樹林,都是二戰後慢慢恢復過來的,「自然環境你不理它,它會自己變化,草坡經過十年演替,會變成灌木林,灌木林經過四十年後,就會生成次生林,整個過程要花五、六十年時間,但前提是沒有人為干擾。」Xoni說。

其中一個功能牌是「遊人遺下火種導致山火」,Janice指,香港氣候本應不會出現天然山火,而香港所有山火都是人為的,這原因阻礙了次生林生長。
其中一個功能牌是「遊人遺下火種導致山火」,Janice指,香港氣候本應不會出現天然山火,而香港所有山火都是人為的,這原因阻礙了次生林生長。
中間幾棵白色的樹是人工植林,四周的則是次生林,一片草坡足足要歷時五十年才年變成次生林。
中間幾棵白色的樹是人工植林,四周的則是次生林,一片草坡足足要歷時五十年才年變成次生林。

儘管次生林擁有最豐富植物物種,適合動物棲息,卻因為山火,生長緩慢,「香港次生林佔地只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源於經常有山火,清明、重陽就有。基於氣候關係,香港所有山火都是人為的。南山圍山火,都一定是人為放的。這是生態角度解釋,即使是行雷閃電砍到樹木,但閃電後通常會下雨淋熄火種。」Xoni解釋。

「大自然缺失症」

其實桌遊只是第一步,他們還訓練了一批大學生,帶領初中生玩桌遊後,到不同郊野公園考察。其中一個地點是香港仔水塘,「以前殖民地政府種樹不是因為美化,而是要保護水塘和集水區,避免雨水把泥土沖到水塘,污染水源。水塘的水是人必需品,種樹不是為生境,終究是為了人。」Janice說。

對於近期政府提出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無論是中間還是邊陲,只不過是政府美化了名字,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即是發展郊野公園。」Xoni直言這非純粹生態問題,「香港1,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郊野公園佔香港土地四成,你總會找到所謂低生態價值的地方,這是否代表值得發展?郊野公園有其他價值,如Recreation、Education,香港現在有好多社會問題,例如學生情緒問題,抑鬱、自殺,亦可能因為太少接觸大自然,這稱為『 大自然缺失症』。」

activity_20161008
指導初中生玩桌遊後,組織會帶學生到郊野公園實地考察。
指導初中生玩桌遊後,組織會帶學生到郊野公園實地考察。

「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由美國資深記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提出,他著有《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大自然缺失症不是醫學上的診斷,而是指人類因為缺乏接觸大自然而引致行為問題的現象。「他觀察到現今小朋友肥胖、學習不集中、易感到抑鬱等,與太少接觸大自然有關,後來陸續愈來愈多社會學和心理學家引證這回事。」Xoni補充,英國皇家保護野鳥協會在2012年向八至十二歲小朋友調查,結論是每五個小孩,就有四個沒與大自然連結。

除了因為父母基於安全考慮,拒絕帶小朋友到戶外玩耍,手機、電子遊戲普及,更因為公園和戶外自然空間減少,漸漸地,小孩對害怕大自然和動物,感覺變得遲鈍。甚至有研究顯示,這與高犯罪率、抑鬱等都市問題有關,而這個病亦影響着成人。保護郊野公園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而生態教育正是改變人們行為的第一步。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保基金:快樂學習森林生態 — 桌遊.戶外.環境教育
網頁:http://www.boardgame-ee.hk/index

《森林的法則》- 香港生態桌遊
眾籌網頁:https://kck.st/2HMyftD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