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遇上攝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當食物遇上攝影

untitled-jpg3

當你手指滑着IG的食物相,便會看到一幀幀枱布砧板木勺拼湊的相片,一派清新又帶點不經意,這就是來自美國獨立飲食生活雜誌《KINFOLK》的攝影手法。

在雜誌未出現即2011年之前,食物攝影是一門絕對嚴肅、講求準確和高技術的專業,要在食物上掃油噴煙和大量後期加工,現在則講求感覺,以日光取代影樓光,野餐田園風甚至粗糙、半製成和未上桌的事物都被認為具有美感。Noel Jones是香港早年少數走此風格的攝影師,更開辦了好幾次Kinfolk系食物攝影工作坊。

k160716winny-009
在兩小時多的工作坊中,Noel會教參加者如何在白色卡板和燈的輔助下,嘗試影出自然風格的食物相。

攝影變成習慣

據他觀察,相機食先是這三年才興起,伴隨社交媒體而生,大家都想用虛擬程式表達自己,同時又湧現了不少以相片為重要的平台。

他記得IG初出現時是多人登記但少人影相,「以前大家對攝影沒那麼自信,但現在是大家都自信起來。」所有事物齊齊同步:相機外形變酷,不再是以前的「大牛龜」,操作簡單易用;食物擺盤愈趨花巧;大環境和身邊人人都用。他覺得攝影不再是服務人們的工具,更像是一種習慣甚至文化,就像去旅行要拍下景點般自然而毋須深究。

k160716winny-227
MC(左)攝影師一名,來工作坊想學到美感,擺位和styling的技巧,而不是攝影技術。

早於1978年John Berger就在《攝影術的運用》中寫過:「最早期的攝影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它是一種工具。今天,攝影術不只提供我們新的選擇,它的使用和『閱讀』變成了司空見慣的事,變成了不需要反省檢查的現代生活知覺的一部分。這種轉變要歸功於多方面的發展。諸如新興電影工業,輕巧相機的發明──以至於照相不再是隆重的儀式,而成了一種『反射動作』。」這段說話亦可借來作我們時代的註腳,時代與潮流不斷推進,無可逆轉。

k160716winny-065
自由攝影師的Noel Jones擅長拍攝人像、風景、城市和食物,在工作坊安排了不同質感和形態的食物供參加者練習。

攝影師與攝影者的界線

一個更沉重的問題:當人人懂得攝影,攝影師的專業何在?Noel有一套自己的堅定想法:「一般人要影自己需要的事物,攝影師要影世界需要的事物。」對他而言兩者之間並不模糊,更不存在威脅。

untitled-jpg2
參加者MC拍攝的沙律

攝影師講求對世界所有事物的鑽研,稱職的攝影師有辦法對攝影再dig deep,不斷探索攝影的可能。

untitled
導師Noel拍攝的沙律

就拿食物攝影來說,他也試過用Kinfolk風格影白粥油炸鬼,效果合不來,笑說還是美式食物比如burger扒類等乾身和earth tone的較合適,「今次用的春卷也麻麻,沒texture和顏色難襯。」再實際點看,「多人會影相自然多人會看相,以前最驚就是沒人懂得看相。」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