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CC每天為自己沖一杯單品咖啡:一個人,三分鐘,便是一種療癒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精品咖啡再發現

HOCC每天為自己沖一杯單品咖啡:一個人,三分鐘,便是一種療癒

18.08.2017
y170802yan0816

四個人,四個愛上精品咖啡的故事,從此回不了頭。

y170802yan0816

HOCC, 歌手:千千萬萬個我

直至「她」出現之後……

之前,何韻詩愛喝黑糖Latte。在濃香的espresso加入幼滑的鮮奶,面層再灑一抹黑糖粉,喝罷讓人感到幸福。「說個女明星的秘密吧,很多女星喝咖啡九成是為了消水腫,上鏡看起清瘦一點。」說罷哈哈大笑。當時,何韻詩對咖啡談不上愛或不愛,反正算是一個習慣吧。

那年在台灣,跑到了中華路的Peloso coffee Roasters喝了第一口精品咖啡後,終於遇上「她」。「還記得咖啡店由兩小口子經營,男的只做炒豆,女的負責沖泡,只賣咖啡。」餐牌上,寫上咖啡品種的特性,和它所蘊藏着的香味。一啜,不得了,打破了心目中對咖啡味道的想像,怎麼竟是滿滿的紅莓味!這完全不是她所認知的「咖啡」,「喝起來,更像茶。」還不止,趣味是當中的變化。「以前,最怕喝待涼了咖啡的酸味和苦澀味,但在精品咖啡,當中的味道層次會隨着溫度而改變。」自此,便愛上了單品咖啡。

每天早上,何韻詩都會為自己沖泡一杯單品咖啡。「一個人,三分鐘,便是一種療癒。」只因專注。「由最初磨豆一刻,到注入最後一柱水,都心無旁騖。」只是,怎麼味道不比昨天?或是粗幼,或是水溫,或是時間,甚至是心情!「每一次味道都不同。」像千千萬萬個我,更覺趣味。

y170730lc0070

Eric, Coffee Lover:今天應該很高興

這邊廂,Eric更愛猜情尋。喝咖啡超過二十年,老說自己是業餘愛好,但啜一口冰滴咖啡後,便道:「做得真不錯,焦糖味道把地區風味發揮得淋漓盡致。」每次到咖啡店,Eric最着重是咖啡師的領悟和手勢。「好的咖啡師能了解該咖啡豆的特點,然後做出個人的味道。」看似矛盾,每一地區的咖啡豆不是理應相同?好的咖啡師不是應該盡量反映地區風味?「是對是錯。」Eric像是故弄玄虛地說。「就算是同一地區的品種,不同海拔、不同的莊園或不同的處理手法都影響咖啡豆的風味。接着是烘焙,咖啡豆在烘培前後,色、香、味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變化。」終於,來到咖啡師手上。

咖啡師便要決定咖啡粉粗幼,以及沖泡方法;當中,溫度和時間都是關鍵。「說個簡單例子,我曾經在咖啡店買同一包咖啡豆,依足咖啡師的溫度和時間去沖泡,但就是怎樣也做不出相同的味道。」所以,Eric更愛四出喝咖啡,要是找對了人沖對了咖啡,便樂上半天;相反,若是遇人不合糟蹋了咖啡便感到滿不是味兒。Eric今天應該很高興。

y170717jayce0430

Vergil, Coffee Master:探索咖啡豆耐人尋味的背後

「每一款精品咖啡豆對於我來說,都是別緻且無可複製的。」說話的Vergil是Starbucks Reserve金鐘店的分店經理。很多人愛上星巴克“Reserve Line”,是因為他們的咖啡豆選擇不少都為限量和獨有。「並非賣花讚花香,店裏的單品咖啡的確令人神往,近期我的心水有Rwanda Musasa與Nicaragua La Roca。」作為一位愛精品咖啡的人,並身為Coffee Master ,Vergil對於不同產地的咖啡豆都抱有高度的探求心。像她剛推介的Musasa,要知道盧旺達是非洲其中一個咖啡生產國,但國家長久以來經歷戰火,農民對於作物和收成更是珍惜。物以情聚,所以每當有人找Vergil分享精品咖啡的心得,她都不忘說一說盧旺達咖啡貿易的故事。在味道以外,倡導人們愛惜杯中所有,進行不一樣的咖啡教育;而咖啡豆以“Musasa”為名,意取團結、合作和信任;下次有機會喝這啡的時候,嘗試用心真切感受!

m170724-winny-0402

Sophie,  咖啡比賽評審員:對「好味」有新的評審觀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用奧地利詩人Peter Altenberg的說話形容Sophie最合適不過。她既不是咖啡師,也不是像Altenberg般的café writer。兩年前,她是個常到Common Ground喝咖啡的學生,因而認識了這裏的老闆,還成了他們的項目經理,於是咖啡店就順理變成工作間。而咖啡帶給她的遠不止一份工作。 「我對『好味』這個詞有了不同看法。」她愛咖啡,工作也常接觸咖啡,知道咖啡界有不同比賽,想要知道背後的賽規和邏輯,就去參加香港和上海的評審工作坊,後來也做過香港咖啡師大賽的評審。近年很多咖啡師在比賽中展現新的沖煮方法或器具,當評審的話也可多認識行業趨勢,例如急凍咖啡豆的做法和OCD的布粉器。 評審分為主審、感官評審和技術評審,她擔任的感官評審看重咖啡帶來的體驗,但就不會評價咖啡師的沖煮技巧,「只能完全根據杯中物去評價,老師說過就算見到咖啡師布粉不平均,也不能去judge。」

她也在自己的專頁咖啡日常.coffee daily寫咖啡,以前只從自己出發,覺得淺焙咖啡就是好味,苦甘味是負面味道。做過評審後,才知味道都可以客觀,「會從body、weight、質感和餘韻去想,之前會把所有元素混在一起。」評審經驗拓闊了她的眼界。早前在日本嘗到一杯深焙咖啡,苦甘得來絲毫不澀,而且口感順滑,原來咖啡風味萬千,不是深與淺可以盡說。

離開比賽場合,她便不用評審心態去喝咖啡,因為那是很費神的事情。進到一家咖啡店,她還是跟平常客人一樣,留意空間設計。一杯咖啡是否好喝確是見人見智,而且每杯味道也有差異,但空間就是客人的共同經驗,「一杯好飲的咖啡是咖啡店的基本,判別咖啡店好不好就要看它的空間。」她最愛在咖啡店people watching,喝下一杯double expresso,然後一鼓作氣地工作,任人們在她身旁流動,各樣事情繼續在這空間發生。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精品咖啡再發現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