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代價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悲傷的代價

08.10.2016
圖片由廠牌提供
Nick Cave,1957年生於澳洲,1980年發表與樂隊同名的專輯《e Birthday Party》,並前往倫敦發展,建立起名聲。他早期以焦躁不安甚至暴力見稱,後來另組樂隊e Bad Seeds,音樂卻漸漸變得溫柔而具詩意。
Nick Cave,1957年生於澳洲,1980年發表與樂隊同名的專輯《e Birthday Party》,並前往倫敦發展,建立起名聲。他早期以焦躁不安甚至暴力見稱,後來另組樂隊e Bad Seeds,音樂卻漸漸變得溫柔而具詩意。
Nick Cave,1957年生於澳洲,1980年發表與樂隊同名的專輯《e Birthday Party》,並前往倫敦發展,建立起名聲。他早期以焦躁不安甚至暴力見稱,後來另組樂隊e Bad Seeds,音樂卻漸漸變得溫柔而具詩意。

我們是如何判斷藝術創作的好壞呢?又或者說,有什麼因素,影響我們對一件藝術品的觀感?直觀的感受,置於歷史演變的位置,當下的氣氛,或其他。當然,不能避免的是作品背後的故事。

Nick Cave的兒子Arthur去年墮崖逝世了。才十五歲,眼睛幾乎長得與Nick一模一樣,因為墮崖,死因當然是跌死,但墮崖前這小孩才剛服用過人生第一次LSD。多麼可惜,剩餘在世的是頭髮早已凋零的Nick Cave、與Arthur孿生的Earl,以及Susie Bick,孩子的母親。

回到這張《Skeleton Tree》的錄音現場。在孩子逝世的半年後,這位早已是名人堂級數的澳洲唱作歌手,重新開始工作。這錄音的過程,被拍攝成Nick Cave的紀錄片《One More Time With Feeling》,以黑白的畫面,述說那個真實的故事,關於一個剛經歷喪子之痛的男人,而他剛好是一名善於描述傷感的唱遊詩人,於是所有人都凝視着他,彷彿希望看穿真實如何與創作相連。

《Skeleton Tree》的第一首歌,名叫《Jesus Alone》,開首的第一句歌詞就是這樣:”You fell from the sky/Crash landed in a field”。從唱出悲傷的人,轉而變成被憐憫的對象,一個人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悲傷,如果那悲傷幾乎是一件公眾事件? “Let us sit together in the dark until the moment comes”,Nick Cave這樣唱道。

有時當對方姿態放得夠低,你才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這是一張幾乎讓人聽不下去的專輯,說的不是音樂質素的高低,老實說它甚至是一張可聽性甚高的作品。聽不下去,是因為歌曲中的悲傷是如此真實,令人覺得繼續旁觀下去的話是不道德的,於是你嘗試別過臉去。

又或者你也可以繼續聽下去,當然,真實的故事有治療作用,這張專輯根本就是詩人寫給早逝生命的輓歌,哀哉悲哉,只有直視才能跨越,而世界大部分的個體經驗,都已早早有人經驗過了,就如回音,有時幸好被人記錄下來,有時不,使人以為自己的經驗獨一無二,於是更加悲傷。

所以創作裏的真實是如此重要。為什麼Nick Cave可以這樣直視自己的傷痛呢?在這專輯的最後一首歌,他是這樣唱的,”I called out, I called out/ Right across the sea/ But the echo comes back in, dear/ And nothingis for free”,世上無免費的事物,而也許,悲傷就是快樂的代價。

圖片由廠牌提供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