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熱話】誠品書店,到底改變了什麼?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周末熱話】誠品書店,到底改變了什麼?

22.07.2017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早前逝世,兩岸三地許多文化人紛紛悼念,原因正是誠品書店對業界甚至華文社會的影響。從連年蝕本,到成為了文化大品牌,到底誠品實在地改變了什麼?

巨大,又與細小的並存

或許有人會覺得誠品書店如此一個大品牌,也許會扼殺了許多獨立、小型書店的生存,然而台灣獨立書店的業界人士,一般卻不覺得誠品書店與獨立書店存在競爭關係。唐山書店於1979年已於台北羅斯福道開業,見證了誠品書店開業,「我反而是同情誠品書店現在的處境,我想,現在書店的競爭對象,其實都是網絡書店吧?」唐山書店的創辦人陳隆昊這樣說。

rsz_h170719sunny213

「其實在誠品開業時,書店、出版其實仍是一門可以賺錢的生意來的。我想,如果換着現在書業這種困境,吳清友先生應該也不會開始誠品這門生意吧。」從八十年代書業仍昌盛的年代,走到今日實體店與網絡書店苦苦競爭的狀態,陳隆昊認為,誠品做到的,是建設了一種新的書店氣氛,那是對文化的一種想像。同時,它亦讓行業有了方向的改變,有機會與書以外的行業接合。

誠品難得之處,是它其實帶動了一個生態圈,卻不至因為自己的巨大而扼殺了其他小團體的生存空間,「誠品甚至是有想過辦出版的,只是後來他們想清楚,如果自己辦出版,與上流的出版社有了競爭關係,其實會影響了書店的經營。」陳隆昊說,他的唐山書店就是另一種模式,唐山是有辦出版的,甚至先有出版,才有書店,因為出版的書沒有位置可以放置,就開一家書店去放。而這種獨立方式的經營,其實可以與誠品互補。

建立分眾巿場

誠品曾多次因物流問題,傳出過與出版社等有爭執。因為在物流上有近乎壟斷的力量,其實就掌控了出版社的生死,然而有小型出版社的人卻有認為誠品對獨立出版有提供合適的幫助。誠品難得之處,其實就是在書店這種艱苦經營的行業中,仍在商業與孕育文化之間建立平衡。

見證誠品書店的開業,陳隆昊對誠品書店心存敬意,他認為,誠品書店的客源,與獨立書店的客源完全不同,而誠品書店其實是開拓了書店客源的光譄,所以並不是他們的競爭對象。

「例如說,在我們對面的獨立書店,曾經休業三個月,但期間我們的生意並沒有大的差別。其實無論是獨立書店之間,還是誠品與我們之間,其實各有各的客源,也不存在誰搶走進的生意。」

現在,陳老闆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理事長,他帶着台灣獨立書店,到不同的地方開拓客源,他們也能區分誠品與自身的客群分類。「去誠品書店買書的人,大概也不會來我們處買書吧?誠品在這些年來,的確做出了一個台灣的品牌,這在華文的書店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品牌,我其實十分敬重誠品做到的成就。」陳老闆這樣說。

展示大店風範

當這品牌建立後,誠品不單是台灣本地的代表,也是台灣文化輸出的一大推動器。香港銅鑼灣的誠品書店,是誠品走出台灣的第一站,而曾在香港誠品銅鑼灣店擔任副店長的鄧小樺就認為,誠品來到香港,其實為香港書店立下了一個「大店風範」,「誠品本身是以詩起家的,到了香港初期,它的詩與哲學書其實也曾經有好的成績。」當時的誠品,其至有哲學書讀者反映,即使在英國很難買到的英文哲學書籍,在香港的誠品亦能買到,可見當時誠品的「大店風範」。

而誠品的選書榜、書店設計等,亦推動了香港的大型書店効法,現實上推動了香港書業的發展。

然而誠品的影響不單是正面的。 「那應該是誠品本身的方向吧?當它的店舖放書的面積漸漸讓位,出現更多精品與食品,讓更多不同的東西在書店裡出現,其實也讓其他書店覺得,誠品都這樣做了,然後認為這其實是可以的。」

鄧小樺認為,許多其他在誠品體制出身的人,都明白誠品那一種以書店作為文化包裝的形態,作為一套方法,誠品的影響力,甚至是影響了不同地方書店的成立。

「誠品輸出的,是一種有文化的形態。」鄧小樺這樣說。換了在香港,書店作為一種文化輸出的可能性,香港有沒有辦法孕育出一個代表香港文化的品牌?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