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出生,在英國修讀藝術及成長的Anish Kapoor,是當代藝術中不能繞過的名字之一。1991年憑作品《A Wing at the Heart of Things》獲得Turner Prize,更在2009年成為首位在世藝術家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舉辦個展,標誌着新藝術大師誕生。隨着國際藝術市場流通,Anish Kapoor的名字在亞洲廣泛流傳。藝術家本月在香港首次舉行個展,呈現作品中的深遠境界,糅合東西哲學的觀念。
淬鍊之物
Anish Kapoor的雕塑作品形式簡潔,迹近純粹。只有那悠然的弧度曲線,與明亮的外表,一改雕塑具象的形態。回溯他早期的作品,如《A Thousand Names》,以色彩鮮明的不規則雕塑,反映物質底蘊中的精神面貌。他曾說到,作品的名字本身,已象徵無限(infinity)。這大概源於印度的傳統哲學,以及西方對物質的思考。高古軒畫廊的總監Stefan Ratibor說到:「自八十年代初,Kapoor通過深入探索作品的規模、數量、顏色和物質性的概念等,重新定義當代雕塑。過去三十年以來,他創造出差異巨大的作品形態,毫無疑問成為同一世代中最重要和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八十年代末開始,他轉向對物質靈魂的思索,以及「物質」與「非物質」的對峙。他以石頭作材料,創作了大量質樸的雕塑,如在1990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Void Field》(1989),以及《Adam》(1988-1989)等,皆指向原始的力量。這也是Kapoor貫徹始終的精神理念──以各種物質材料的變化形貌來思考形而上的觀念。Ratibor認為,Kapoor一直奉行「非物質」的概念,源於他在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創作的《Void》系列。「這亦引發了他在九十年代的作品《Mirror》,以至最近的作品《Twist》。他繼續探索,並重新詮釋多年來這些反覆出現的元素。」
空間流動
Kapoor的雕塑並不止於在室內展示,他曾創作大型的公共雕塑,與城市或自然景觀融合。好像位於紐約的《Sky Mirror》以鏡子概念反映廣闊天際,破除作品邊界,讓雕塑變得流動,隨反射的景象轉換模樣。矗立於芝加哥公園的《Cloud Gate》,則如一顆大型的豆,城市的綿密姿態皆反映在彎曲的表層上。Ratibor分析,其雕塑合併了凹凸、內外、直立和倒置等多種對立反面。雖然是次的香港展覽因空間的局限而在一個更親密的距離中展示,卻未因規模而影響作品的張力。「本次展覽展示藝術家如何掌握與運用材料,好像從彎曲的金屬、天然石材、玻纖以及黃金等。」
是次展覽能充分反映Kapoor作品中旺盛的生命能量,好像《Vertigo》(2006),簡單的自立鏡能反映觀者的倒影,Ratibor形容:「這些倒影因作品彎曲的不鏽鋼表面,以及畫廊空間的扭曲結構中而無限擴張。」另一新近作品《Mirror(Black)》(2014)則轉化與扭曲觀者倒影,轉而映照那擱置在地板上的「液化」石刻。「體驗過這些作品,以及其更大的室外裝置後,會具有一種共通的感覺──走進一個集合自然與人為、熟悉與未知的空間。」
像Kapoor這樣的藝術家,難以一概而論。其作品總是流動的,沒有劃上句號。觀看亦如參與,透過作品經驗思考的律動,如同復返太虛洪荒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