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長篇小說可以讓人進入別人的世界,王樂儀卻說,閱讀小說,更可以結合兩個世界,讓小說走往自己的世界裏。
「那是我開始寫作後才發現的。」不同的經驗讓人發現事物的面向,但事物本來就在。有時也許我們不知曉,但閱讀長篇小說,其實已讓故事走進自己的世界了。
如何進入
王樂儀是讀者。她也是一名寫小說的人,同時她也是一名大學講師,這些身份結合起來,讓她理解長篇小說的方法,與一般讀者可能有所不同。
「我不喜歡趕時效性,閱讀長篇小說,很多時是用來回應自己現實的處境。例如新出的小說,我逛書店時會揭一下,了解它的內容,看看自己有什麼聯絡。然後,當我的人生遇上某些處境時,我就會找回那本相關的小說來讀。」王樂儀的這種閱讀方法,是她開始創作小說後才開始的。「要強行進入一本小說裏,對許多人來說也是困難的。換個角度,你個人的處境,其實會與小說世界結合。只要找到那一本書,其實是豐富了你的現實世界。」
經驗不夠
對她來說,小說就是用文學的語言去建築世界,許多人沒有讀小說的習慣,其實因為不能掌握小說語言。「例如張愛玲的《小團圓》,她在頭幾頁突然就讓許多角色登場,當我閱讀與寫作的經驗不夠時,大概看到這裏就閤上書吧?小說語言其實是需要學習的。」
如此麻煩,為什麼還要讀呢?王樂儀甚至認為,可以進入小說世界,掌握文學語言,其實不是什麼更優越的事。「只活在現實,沒有文學的人,有機會過得比較輕鬆吧?有時我也非常羨慕啊。不過,有些人就是需要長篇小說去理解別人世界,或豐富自己世界的。這就是一種選擇。」
無限可能
關於長篇小說,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經驗。就如長跑,為什麼要跑呢?誰能說得清呢?然而那魔力就在於,即使閱讀如何走向小眾,總仍有人在閱讀長篇小說,甚至書寫。那不單單用對抗意識就能解釋的。但換個角度來說,為什麼關於長篇小說,就需要特別的理由呢?那是否因為長篇小說聽起來就是沒有存在的正當性,所以特別需要解釋呢?
於是答案就浮現了,了解到什麼需要解釋,什麼不需要解釋,那就是小說的理由之一。而那個「之一」,就是長篇小說的精神所在―在無限的可能性中,在不同的可能中轉移的練習,然後,不提供簡化的答案。這也許無關優劣,卻似是一個更有趣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