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至死的時代活用「色」 日本電影的實驗家 —— 鈴木清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活用「色」 日本電影的實驗家 —— 鈴木清順

24.11.2017
godric_171124_suzuki_fb-02-copy

今年2月,日本著名導演鈴木清順以九十三歲的高齡離世。上世紀六十年代,鈴木清順替電影公司「日活株式會社」拍了四十二部低成本「B級娛樂片」。鈴木清順電影中強烈的色彩對比、舞台式的場景設計、怪誕的敍事手法,是這位「古怪大師」的拿手好氣。

他的實驗電影卻得不到公司的認同。1967年,他在拍攝《殺之烙印》後,被電影公司以「不斷拍攝讓人看不懂的電影」為由解僱。沉寂十多年後,他在1980年復出執導《流浪者之歌》,聲譽壓過黑澤明當年的《影武者》,更榮獲柏林影展審查員特別獎。人生越過高山低谷,到底鈴木清順的電影有哪些魅力?

不畫分鏡表的導演

在日活工作期間,他從不怕爛劇本。鈴木清順曾這樣解釋︰「那些劇本沒有可能拍得出藝術感,那不如讓這些電影更有娛樂性就可以了。」的確,在他鏡頭下的黑幫人物,無論是《殺之烙印》中的冷血殺手,還是《東京流浪者》的組織頭目,即使有凶狠的一面,也會做出灰稽的動作。

鈴木清順是不愛守規矩的導演,電影開拍前,他從不畫分鏡表(Storyboard)。注重即興,因為他明白若果創作存在已知的結果,那就沒有創作的必要了。別以為前期工作做不好,後期工作便很難受。鈴木清順的電影往往只需一天便完成,他清楚自己需要哪些畫面,因此從來不拍多餘的鏡頭,他的早期作品就是帶着這份高效率的調皮。

《東京流浪者》劇照
《東京流浪者》劇照

活用「色」

無論是武俠片、情色電影,還是黑幫電影,鈴木清順總有方法拍出自己的風格。以顏色為例,他對鮮豔的色彩總有一份執着。1964年出品的《肉體之門》中,他透過紅、紫、黃、綠,四種顏色來區分戲中的四名妓女。而1966年的《東京流浪者》,他以鮮紅色作其中一幕槍擊案的背景色。當時地上躺着一名死去的女子,主角本堂哲也向另一名西裝男開槍的那一刻,背景頓時變為白色,色彩的對比形成感官的新享受。

「老實說,我的用色沒有特別意義。一部電影需要不同元素吸引觀眾,顏色只是其一。」除了顏色,鈴木清順也喜愛在電影上使用舞台劇式的布景設計,《東京流浪者》的最後一場槍戰是其中一個例子。全白的布景及道具,襯上主角的白西裝,與身穿黑色西裝的敵人形成對比,這種舞台式的構圖總讓人看得賞心悅目。

大正浪漫三部曲

1977年,鈴木清順以《悲愁物語》重出江湖。三年後推出《流浪者之歌》,連同1981年的《陽炎座》與1991年的《夢二》合稱《大正浪漫三部曲》。這三套作品引發日本國內外的迴響,也為他帶來多項電影獎項。對鈴木清順來說,可算是一場遲來的收成期。

這三套作品以大正時期(1912年 – 1926年)的日本作時代背景,那是鈴木清順出生的年代。他深深迷戀江戶文化,所以在電影中常看到日本的傳統文化,如歌舞伎、能劇、浮世繪等等。他在浪漫三部曲中,經常營造曖昧的感覺。是生是死、是愛還是肉體的慾望、是希望還是宿命,讓人看得入神。

鈴木清順堅持電影是一種手作的技藝,所以他不喜歡在電影中使用動畫CG 等高科技。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與時並進。他到晚年依然拍電影,2001年重拍的《新殺之烙印》及2005年的《狸御殿》,既保持原有風味,也嘗試在電影中加入歌舞劇的元素。這就是電影實驗家的風骨。

《夢二》劇照
《夢二》劇照
圖片由香港亞洲電影節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