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爆炸1】Art Basel 就是百貨公司 藝評人梁寶山︰香港藝術全靠市場主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藝術大爆炸

【藝術大爆炸1】Art Basel 就是百貨公司 藝評人梁寶山︰香港藝術全靠市場主導

今年已是Art Basel連續第六年在香港舉行。這場國際盛事對本地藝壇產生什麼影響?
今年已是Art Basel連續第六年在香港舉行。這場國際盛事對本地藝壇產生什麼影響?
今年已是Art Basel連續第六年在香港舉行。這場國際盛事對本地藝壇產生什麼影響?

每年三月,香港就是「藝術大爆炸」。

國際級藝博展覽如Art Basel Hong Kong、Art Central,接連舉行;不同畫廊也將最好賣、最搶眼的作品趕在三月推出。這一個月,全球頂尖藝術品湧現於港人眼前,媒體趕着報導、公眾搶着打卡。

短短十年間,香港由「文化沙漠」搖身一變成為繼紐約、倫敦後「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然而,在藝評人梁寶山眼中,香港的主流化過程並不尋常。「過去十年,香港藝術急促主流化,但主流化的方式不是政府界入,而是靠市場主導,很多地方也不是這樣。」

梁寶山經常出席不同的展覽開幕及藝博會,以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有時候會被同學笑言:嘩!梁寶,你又著高踭鞋去玩啊!
梁寶山經常出席不同的展覽開幕及藝博會,以研究藝術市場的運作。有時候會被同學笑言:嘩!梁寶,你又著高踭鞋去玩啊!

梁寶山是殖民地最後一代大學生。九六年畢業後,當過一年文化版記者。之後,她以不同的身份,如藝術家、藝評人、講師、文化研究博士生等等,觀察着本地藝術圈的演變。今年,她抽取自己的博士論文編寫新書《我愛Art Basel》,以自己的經歷,寫藝博會在香港所掀起的漣漪。

藝術碰上市場,不一定是壞事。但「亞洲藝術之都」的美譽,是經濟轉型的工具,還是真正的文化實力?

藝博會就是百貨公司

一場藝博會有成千上萬件藝術品。規模之大,讓人震驚之餘,亦眼花撩亂。梁寶山第一次的藝博會經驗在學生年代,當時的她走在會場,完全是大開眼界,「嘩!原來會見到Rebecca Horn,她是德國雕塑家,是好多人讀書時的偶像。以前只會睇書見到,無諗過見到真作品。」

可是現在的她,卻認為藝博會只是一家藝術品百貨公司。任何大師級作品,也被放進一格格的畫廊攤位。你甚至不知道眼前的畫廊來自哪個國家,作品背後又有什麼故事,行得多也沒什麼樂趣。奇怪的是,香港人卻把這家百貨公司捧上藝文界的神枱。

藝術價值應由博物館衍生

「記得有一年在Art Basel的記者招待會,有位港聞記者問︰『香港藝術家達國際水平了嗎?』嘩,真係好尷尬!第一,點解你咁睇唔起自己人;第二,點解要問一家百貨公司香港藝術家夠唔夠國際化?Art Basel只是租不同店舖給畫廊,你問個業主簡直搭錯線。」在梁寶山眼中,藝術價值理應由博物館衍生。博物館為社會處理回憶,真正教育大眾何謂藝術。

新書《我愛Art Basel》的封面全是自拍照,諷刺去藝博會最重要是打卡!
新書《我愛Art Basel》的封面全是自拍照,諷刺去藝博會最重要是打卡!

相反,藝博會講求「快、靚、正」,單是去年的Art Basel,不足一星期已有八萬人入場,比博物館來得多。梁寶山把自己與藝術品的自拍砌成《我愛Art Basel》的封面,諷刺「打卡」才是藝博會的正經事。「大家去藝博會就會覺得︰好勁啊!This is art!但你不能怪香港人,將藝術品放在買賣市場內,只剩下美與不美、喜歡與不喜歡。」

被抹去的本土特質

2011年,Art Basel的母公司MCH集團買入由2008年開始舉辦的香港國際藝術節(Art HK)60%的股份。兩年後,Art Basel正式登陸香港。梁寶山直言,這兩年是本地藝壇發展史極具標誌性年份。「此舉令好多外國畫廊覺得有市場,夠膽去香港。除此之外,好多本地小型畫廊開張,香港畫廊協會成立亦正式成立。以前好少畫廊,點會需要有協會。」

收購讓香港走上國際藝術市場,但香港的本土味道又去了哪?「藝博會是很厲害的工具。它將本土吸入統一的全球格式,無論是天星碼頭、奶茶、大排檔,也變得同質化。」全球化拉動了標誌性的本土元素,但其實跟本土藝術圈可以無關。「香港藝術家的曝光率確實變高了。但我會追問,這種曝光在本土層面能夠延續嗎?」

本地藝術家蛙王(郭孟浩)亦有參展Art Basel 2018,更可即場付費邀請他為你寫字
本地藝術家蛙王(郭孟浩)亦有參展Art Basel 2018,更可即場付費邀請他為你寫字

相反,本土文化只是被外國人消費。「畫展開幕,外國人比本地人更喜歡切燒豬與點睛。我們的日常變成了他人的特色,這全是殖民地留下來對東方城市的浪漫幻想。」真正的本土藝術力量有衝出國際嗎?

缺席的文化政策

梁寶山指,她不是反對藝術與商業並存,只是浪漫地相信兩者可以平衡發展。政府可嘗試作為中間人嗎?談到香港政府,梁寶山激動之中帶着慨嘆︰「這十年政府都是一樣,沒有公眾討論,沒有文化政策,但已經好成功。」何謂成功?是錢,是藝術市場的經濟效益。「其實香港政府無俾過錢,佢只係賺錢。佢盤生意就係放租中環海濱長廊塊地,外判俾大公司不停放租。香港政府贏晒。」

她指政府從不交代文化政策,靠投資推廣署(Invest HK)引入外國畫廊,也不考慮本地藝術發展的利弊。「前幾年講成立文化局,在梁振英手上擔心會否成為中宣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但我依然覺得有文化局好過無,有政策局至少有公眾辯論的對象。而家我可以同邊個講?同劉江華講?不是吧。」

別再衝去藝博會了

Art Basel進軍香港,對梁寶山來說是一份好好的功課。「我可以進入它的機制,睇佢對香港人的影響。」她預計新一代的藝術家將要面對藝術全面商業化的挑戰。政府的抽離,以及藝術空間的遞減令情況變得兩極化。「引用一位藝術家朋友的話。他說現在的藝術系畢業生,一邊完全不理藝博會只落社區;另一邊是剛畢業已經好想有一份畫廊合約,就像平行宇宙。」

然而,藝術市場不是一個簡單的系統,不同持分者也可帶動。作為普通市民又如何出點綿力?托藝博會的福,每逢三月底,除了會展的Art Basel、中環海濱長廊的Art Central,整個香港也充斥不同大小的藝術展覽。梁寶山在訪問後期強調︰「千萬不要湧入場,記住留意這個時間周邊較有深度的活動。」不再讓市場主導,共同由民間建構藝術發展,是新出路嗎?

180330_godric_leungpo_web-04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藝術大爆炸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