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本土】對抗外國假詮釋 HK English、老夫子呈現香港的可能 – 閱讀《香港的文化衝突》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真本土】對抗外國假詮釋 HK English、老夫子呈現香港的可能 – 閱讀《香港的文化衝突》

28.06.2018
右圖為電影《天煞異降》最早發佈的海報,維多利亞港旁不協調地出現了上海東方明珠塔,隨後片方不是將錯誤出現的東方明珠塔刪去,而是將香港的背景換成了上海-左圖。何博士指出,香港曾在海報中出現,最後又消失。)

夜幕流光,關於這座城的故事一幕幕上演,從本地製作到荷里活大片;交通工具廣播的目的地與「母語之爭」安靜並存。劉以鬯先生的離去,印證回歸前後本土作家與帶着他鄉記憶的書寫故事,在香江寫出一篇篇懷舊與異鄉人的往事……。一切關於這座城的身份迷思:文字與圖像、詞彙與口音,小說每字每詞,漫畫每一格漫畫裡的人與鬼、每一支廣東歌裏的音符,是如何塑造了香港?

上月由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黃良喜教授、副教授Jason S. POLLEY及講師潘永堅博士共同編寫的(Hong Kong Cultural Conflicts),在浸會大學區樹洪紀念圖書館發佈,從語言、文學、電影、漫畫和流行文化解讀香港文化與身份的迷思。

《香港的文化衝突》發佈會現場,該書編者及部分篇目作者分享編輯和創作經歷
《香港的文化衝突》發佈會現場,該書編者及部分篇目作者分享編輯和創作經歷

呈現與消失之間 西方視野下的香港

《香港的文化衝突》一書中,浸會大學助理教授何麗明博士將相似的視角應用於香港研究。她認為近年出現在荷里活大片中的香港,看似成為影片的重要場景,卻恰恰抽空了香港,令真實的香港消失。在《Hong Kong Paradox: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in Western Cinema》一文中她表示,過去十幾年,呈現在荷里活大製作影片中的西方對香港之想象愈發流於表面。

當香港成為《悍戰太平洋》(2013)、《奇異博士》(2016)、《攻殼機動隊》(2017)等電影中誇張打鬥的背景和被毀滅之城,這個看似不可或缺的國際都市,僅如背景板般存在;香港的社會、文化被抹去,導演似乎也並不關心這城市裡的人經歷什麼、關注什麼。不僅如此,當《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2014)中的香港被描繪成一個緊急情況下向中央政府求援的角色時,荷里活的導演們似乎在市場上頗為「識趣」。

右圖為電影《天煞異降》最早發佈的海報,維多利亞港旁不協調地出現了上海東方明珠塔,隨後片方不是將錯誤出現的東方明珠塔刪去,而是將香港的背景換成了上海-左圖。何博士指出,香港曾在海報中出現,最後又消失。)
右圖為電影《天煞異降》最早發佈的海報,維多利亞港旁不協調地出現了上海東方明珠塔,隨後片方不是將錯誤出現的東方明珠塔刪去,而是將香港的背景換成了上海-左圖。何博士指出,香港曾在海報中出現,最後又消失。)

這種呈現與消失之間的掙扎,無疑是權力不平衡的產物,同時亦在無形之中影響着香港人對自我、「我城」與身份的認知。何博士將《攻殼機動隊》主角解讀為後97時代香港的隱喻——「如果說Major在人造的外表之下奮力地重建她的個人史,那麼香港也面對同樣的掙扎,在中央政府想讓我們呈現的外表之下」。而在Jessica S.Y. YEUNG對香港導演許鞍華電影的研究中,這種掙扎還體現在香港電影人兩難的抉擇上:是忠於自我還是應對審查?是強調本土意識還是逢迎中央要求?

被塑造的香港 只能束手無策?

如果說歐美大片對香港的塑造使香港在身份構建上顯得頗為被動,那麼在兩難的掙扎中,香港並非什麼也做不了。當形成於獨特歷史環境中的語言、文學和流行文化形成群體現象並得到傳播,這本身是一種對權力的反駁,亦是體現香港身份的一個過程。

經常使用WhatsApp或Facebook等通訊工具、社交網站的網民對一種香港人獨有的英文表達方式並不陌生,與英語母語國家形成的那套「標準英語」體系不同,潘永堅博士觀察到,香港人在網路上「自創」了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看似沒有統一規範的英文表達方式。他從語言學的角度,以「港式英文」(Hong Kong English)為例,更加清晰地詮釋了個體反抗他者的過程。

他認為,由香港人自己形成並使用的這種「Hong Kong English」既呈現了語言的差異性與多樣化,也是香港身份的表征。《香港的文化衝突》發佈會上,在英國求學、執教多年並在回港後執教多年的潘博士呼籲「Hong Kong English」應該得到認可:因為它不僅關乎語言,而是香港的身份通過語言得到構建。正如引發激烈討論的「母語之爭」,擔憂的不僅是廣東話可能會消失,更是香港的身份被消解。

鬼魅權利操控 不確定的香港前途

除了電影與日常使用的語言,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本土漫畫亦在不經意間反映着香港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百態。對於《老夫子》,浸會大學的黃良喜教授和學者吳錦漢博士從那種不同尋常、難以紓解的詭異氣氛,即佛洛依德所講的「uncanny」入手,闡述《老夫子》漫畫與香港更深層次的關聯,揭示香港文化在被支配與反抗中形成的一種平衡狀態。

oldp

《Chiaroscuro of the Uncanny: An Unknown Side of Old Master Q》一文中,兩位學者首先指出,漫畫中老夫子身份多重,一會兒是功夫大師、冒險家、科學家、的士司機,一會兒又是小流氓、吸血鬼等,作者其實是在觀照香港社會的苦難與生活的艱辛。其次,漫畫中不僅營造好笑的氛圍(funny ucanny),亦有耐人尋味的恐怖(horror uncanny),例如被吸血鬼驚嚇,拔腿就跑的老夫子。

學者指出,這種被鬼驚嚇的故事其實與香港文化中的鬼神崇拜有關,就像農曆七月燒街衣祭祖、供祭品給予遊魂野鬼或是舉行法會祭祀的盂蘭盆節,《老夫子》的故事其實源自這種香港人共有的文化和世界觀。另一方面,許多學者也在書中表明,香港這個看似民主、自由之地,其背後的隱而不現權利運作亦如同鬼魅。

《老夫子》的消失 喻意深邃的結局

另外,還有一類「似是而非」的故事形態,文中稱為「as-is uncanny」。《老夫子》中,有一篇名為《胡不歸》的漫畫故事:烈日下的老夫子,看到前面的海灘便落水暢遊,但直到夜黑月昇,老夫子似乎有去無回。他究竟去哪裡了?是生是死?沒有人知道。文中兩位學者指出,《老夫子》的每一類敘事都與政府權利和後殖民有關。而這種模糊的、沒有確切結局的as-is uncanny亦不禁使人聯想到香港的前途命運——看似只有一種結局,又似乎有着不確定的多種可能性。

《香港的文化衝突》共收錄15篇研究文章,在多元文化交錯的節點上,反思殖民與主權移交20年間,香港的文化狀況和身份認同。為方便讀者理解,編者引入三個詞彙結構全書,即Surveillance、Souseillance及Equiveillance,分別代表監控—權利運作對香港文化的影響、反監控——個體通過語言與書寫的反作用以及一種既回應上述兩種狀態又平衡自洽的內穩態。

(圖:浸會大學英文系提供相片、網絡相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