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修女濶別馬鞍山礦村四十載 重遇舊生悲喜交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九旬修女濶別馬鞍山礦村四十載 重遇舊生悲喜交集

霍修女重遊舊地,雖礦村已物是人非,但仍勾起她昔日與舊生的種種難忘片段。
霍修女重遊舊地,雖礦村已物是人非,但仍勾起她昔日與舊生的種種難忘片段。
霍修女重遊舊地,雖礦村已物是人非,但仍勾起她昔日與舊生的種種難忘片段。

四、五十年代國共內戰,引發逃亡潮。大批農民及軍人逃至馬鞍山礦村,為生計成為礦工。教會差派霍文璽修女到當時荒蕪一片的馬鞍山礦村,刻苦地進行牧民服侍工作。她奉獻自己所有,在礦村小學教書,成為無數礦工後代的祝福。上月,霍修女重遊舊地,與闊別近40載的學生相遇。師生們還難忘當年的小話劇,在霍修女照顧感受的溫暖。師生相遇難掩悲喜交集之情,94歲的霍修女步履蹣跚漫步走過當日的教堂,與學生緊握雙手:「如果我活得久一點,我還想再來一次!」

被差派到礦山 無怨無悔

霍文璽修女出生於河北的農村家庭,從小跟隨信奉天主教的父母到教會。1949年國共內戰,逃至澳門,並正式成為修女。五年後,連同另外三位修女被教區差派到馬鞍山礦場,參與牧民救濟工作。馬鞍山位於新界東邊陲,一望無際猶如荒島。霍修女相信上主的安排,在處於白廢待興的狀態下開荒,並無怨言。

當時胡文義神父剛在礦村建了聖堂及聖約瑟小學,除了照顧落難的礦工,霍修女主要的工作是到小學教書。當時小學裏的教師很少,因此霍修女一人分飾多角,身兼二年級的班主任,亦教授英文、數學、勞作、唱歌與聖經等多個課堂。霍修女工餘時間探訪村民,派發救濟品。一直到1980年,隨着礦場關閉,修女離開服務多年的馬鞍山,到了台灣服務當地原居民。

霍修女與舊生麥海泉(左),曾明芳(右)雖已離開礦山多年,但依然保持聯繫,兩位舊生更會去台灣探望修女。

事隔將近半個世紀,霍修女重遊舊地,昔日的小學生長大成中年人,修女仍記得舊生每張臉,與相熟的學生挽手遊故地:「這裏(天主教堂)雖然現在破爛了,但勾起我很多回憶。」一班舊生十分雀躍,爭相與霍修女合照,在教堂前互相訴說當年情,大家說著說著,不禁流淚起來。

礦工後代與修女情同母女

現年67歲的曾明芳及63歲的麥海泉,是畢業多年後仍繼續與霍修女緊密聯絡的舊生。曾明芳每年到台灣一次探望修女,她說全因當年所建立的一份情,「當時的生活都很平淡,但在刻苦的生活中讓他們感受到一份温情。」

她憶述,當時每天也會到學校去,連星期六、日也會到學校去玩,因為小村落並沒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曾明芳的嫲嫲在修院做雜工,所以她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修女們。她常與修女們聊天,修女對她循循善誘,在貧困的生活她更感受到修女對她的愛,朝夕相見漸漸培養一份深厚感情,「我已把修女看成我媽媽。」霍修女對曾明芳的教導不止於在學校,每次她到台灣探望霍修女,霍修女總會帶她探訪長者與殘障人仕,孜孜不倦用行動教導她去活出一份愛。

img_9290
恩光堂於2012年被活化成「鞍山探索館」,提供導賞活動。

麥海泉印象最深刻與霍修女的共同經歷,是二年級時霍修女為他們策劃的聖誕話劇。她指當年霍修女很認真與他們一起排練及預備演出,她有條不紊安排大小二事,甚至為小學生們化妝。話劇演出的安排,可能對現今的孩子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當年礦村過著刻苦生活的孩子來說,卻是難以忘懷的歡樂片段。令麥海泉銘記在心,還有霍修女的教悔:「她讓我們在她身上學習到如何刻苦做人,以及如何奉獻自己一生給人。」

著《礦山記憶》留印記

馬鞍山礦村所包含不只是一段香港的礦山歷史,還盛載當年礦村的人情。基督教信義會於2012展開「活化恩青」計劃,將礦村裏的信義會恩光堂,翻新為「鞍山探索館」(恩青營),提供多樣化的導賞活動。這一年,信義會更難得開始與天主教方濟會合作保育礦村,包括是次霍修女與舊生重聚的活動。他們更共同搜集礦山歷史,在八月推出一本礦山口述歷史的書名為《礦山記憶》。他們希望記錄下霍修女、一眾舊生及其他礦山村民的故事,讓礦山的歷史及礦村的人情不致隨著時間而消逝。

霍修女與舊生重聚,盡訴當年情。
霍修女與舊生重聚,盡訴當年情。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