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相見知何日:Second Day on the Moon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人類登月五十周年

【人類登月】相見知何日:Second Day on the Moon

09.06.2019
賣字
moonland-web-cover-02

太空船在早一天着陸,但是美國太空人岩士唐在1969年7月21日才腳踏實地印下月球上的第一個鞋印。他着了地,踏了一小步,說着一大步,就忙着放好攝錄機,拿好美國國旗,感受着奇異又陌生,只有六分之一的地心吸力。他到埗之前已在太空飛了四天,除了一直擔心會否出錯之外,他一直在想會不會遇到外星人。

由伽利略望遠鏡拍攝得到的月球假色影像,用濾鏡以不同顏色顯示物質含量,圖左下方深藍色部分為靜海。

始終都有第一次

不久之前已經有其他太空任務到訪這個星球,但有人在上面散步,總還是第一次。他極緊張,一緊張,鼻就開始癢,但是身穿太空衣的他完全無能為力。他知道,另一個星球的人現正全神留意着他,如果這個星球也有人的話,他就一次過得到兩個星球的全部專注。他假裝若無其事,盡量不要打噴嚏。

今天在地球上是眉月,月球有着一大半都是漆黑一片,於是他們在靜海着陸,是月亮上剩餘還有陽光的地方。岩士唐知道他要做的事就是莊嚴地去一趟沙灘,他要堆沙子,插好旗幟,放下器材,然後就是撿石頭。

他知道一切有關月亮的故事,一邊工作,一邊留意身邊到底有沒有兔子或者黑狗突然跑出來,但這裏是如灰燼顏色一樣的大岩石,除了無數隕石坑之外,一無所有。他專心撿石頭,大的小的,灰的白的黑色綠色還有偏紅色的。除了袋裏的石頭、美國國旗、太空船和他的夥伴,他沒有看見其他。

1969年7月21日,全地球的報紙都印着美國人第一次踏足月球,那是個星期一,是個月亮的日子。

卻是巴比倫人發明星期一的。

天地萬物都有定數

人類離開伊甸園之後,亞當必須勞苦耕作,他每天最期待就是日入而息,他最多只用了兩個日落就知道一天的意義。夏娃晚上看漫天光點,也很快發現月亮不像日頭的永遠一樣圓;她也發現只要天上沒有月亮的那三天,她都會流血。在三四個盈虧後,夏娃也知道月亮的意義。一天最容易察覺,月亮的周期也是時間最明顯的重複。古代絕大部分曆法都是陰曆,以月亮周期數日子,日頭用太陽的方位知道時間,晚上跟着月亮的變幻知道歲月。

《西西弗斯的石頭》
《西西弗斯的石頭》

聰明的巴比倫人早就已經知道六十進制,幾何和畢氏定理的a²+b²=c²。他們也知道月亮是天上最大的「星星」,每二十八個日出就

回歸到一個圓形,每十四個日出就會重複一次弦月,每七個日出月亮都會以工整的幾何形象出現一次。巴比倫的學士知道7和4是28的因數,也是恰好工整地把一個月分成四個星期。

日子就是這樣規規矩矩的有了次序,也分尊榮先後。在希臘文德文法文英文日文裏,一星期的第一天都獻給了最光最熱的太陽,第二天就留給陰柔變幻的月亮。在古老又高貴的拉丁語裏,”dies lunae”是星期一,意譯就是月亮的日子。日耳曼的月亮女神是”Mona”,英文的星期一就由她演化成Monday。日語的星期一是月曜日,其實是由唐朝東傳日本的「七曜」,數第二的,也同樣是太陰星月亮。那是現代曆法的開始,我們每個星期一都在紀念一次月亮而不自知。

阿波羅與姊姊阿提密斯

太陽和月亮啟蒙了日子的性質, 星期日是如太陽神阿波羅般的獅子座陽光男孩,星期一則像月亮女神阿提密斯,是個巨蟹座少女,陰柔變幻。姊弟二人陰陽兩極,卻一樣好勝。阿提密斯有一天在森林遇上一位獵人少年,傾倒眾生,吹灰不費,戀愛就是不明所以然。阿波羅不相信一見鍾情,他挑戰阿提密斯的箭法,要她射中自己所指向的一切。

《水氹》
《水氹》

阿提密斯例不虛發,一箭就射向極遠湖中的一個浮標。手比眼還要快,阿提密斯剛一發箭,看到湖裏飄起血漬,再看,才發現是被阿波羅騙去游湖的獵人少年。從此,他們生死不相往來,太陽月亮再不相見,星期日和星期一本來相愛相親,是後來才決裂的。

少女心事 但願我亦了解

人們對月亮比對於太陽的幻想是一剛一陰。太陽外向好勝,故事要不是英雄式鬥爭就是衝動式闖禍,是荷李活動作片的原型。如果所有月亮上的角色都一起住進月亮的話,應該會成了外太空的女兒國。希臘人有新舊月神,再把月相三分成新月滿月冥月,各有一個女神代表;中國有嫦娥奔月;日本人有輝耀姬,也有月野兔。

大概這羣女子在月球上最滿足的事,就是體重只有地球的六分一。她們都是少女,美豔不可方物,但所有故事都只說這些女孩把家搬到月亮,卻沒有說她們在月亮之上如何度日。穿著羅紗裙,遍地荒蕪,唯有帶着永遠的青春閒閒踱步。

moonland-04
用紙黏土做的月亮勞作,後來倒模做成了杯墊,無論陰晴圓缺枱面上都有月圓。

無聲的傷痕

月亮總被想像成婉然逸麗的動人少女,面上卻是留着青春期過後的滿面暗瘡傷痕。月亮上有着無數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洞,每一個這樣的月亮毛孔都是由隕石猛烈撞擊形成,每一次撞擊都會把月亮表面的岩質撞成碎片飛離月球表面。宇宙是真空的,大概再大的撞擊也是靜默無聲,月亮也只能沉沉默默地承受每一次衝擊。

這些碎片會徘徊在月亮和地球之間,因為沒有引力的關係不斷飄浮直至永遠,又在永遠之後突然被地球的萬有引力攝向地表,一道花火般降落世界。要幻想的話,就是擠出暗瘡,而膿疤飛到遠遠的。月球上的女孩每日無所事事,拾起地上的碎石往外一拋,這些石頭碎屑就成了月亮隕石,散落在人間各地。

於是石頭也有了獵人,就像要找到失散的龍珠一樣,一直找尋追蹤月亮隕石的下落。他們會知道大概在什麼地方曾經有隕石降落地球,就算所有石頭看起來都一模一樣,他們還是把所有撿到的石頭一一化驗,直至找到為止。

這都是從冰島不同地質地區撿回來的石頭。傳說冰島的石頭屬於精靈,我跟石頭握着手,向精靈問好。
這都是從冰島不同地質地區撿回來的石頭。傳說冰島的石頭屬於精靈,我跟石頭握着手,向精靈問好。

想像中的靜海

人類在靜海着陸,在滿月的時候靜海也是憑肉眼可見,看起來是在月亮右邊中間的胎記。從太空拍回來的照片,還會看見靜海散發着一股有別於整個月球,微微閃爍的炫目淡藍色。

從時間一開始,人類就觀察月球。大概是古時沒有光污染,達文西早就把肉眼看起來的月亮陰影畫出來,直至伽利略改進了望遠鏡,真真正正的看見月亮,愈看愈清楚,天文學家就把月亮上較暗的地方想成月海,光的地方成為月陸,有湖有灣有沼澤,有山丘有峻嶺,幻想天空之上另一個星球也作家鄉如是般。

直至我們知道撿回來的石頭是什麼,才發現月球上的胎記並不如想像般山明水秀。看起來較暗的地方,地質是沉實暗淡的深色玄武岩;較光的地方,是銀灰色的斜長岩,是會模糊折射出如貝母一樣迷幻珠光的耀眼石頭。

全人類記住了我的生日

我第一次知道人類登陸月球大概是在十歲的時候。

傘的外面是月亮,裏面我抄了一次《水調歌頭》。我弄掉了三把月亮傘,總希望拾到的人會猜到我寫的時候一直在聽鄧麗君,我總認為《但願人長久》是中秋節的主題曲。
傘的外面是月亮,裏面我抄了一次《水調歌頭》。我弄掉了三把月亮傘,總希望拾到的人會猜到我寫的時候一直在聽鄧麗君,我總認為《但願人長久》是中秋節的主題曲。

56K互聯網,Windows 98,電話一響就會斷線,家裏人多,電話常常響,如果電話響了就要從頭再等。那時候,首頁是yahoo.com.hk,是尼奧寵物和玩燒牛肉遊戲之外我唯一知道的網站。那一天,我忽然搜尋起7月20日,那是我的生日,我想知道那一天的世界是否特別,我想知道自己是否特別。

就是那樣的,我突然覺得每件關於月亮的事都與我有關:我訂閱了太空總署的定期電郵,最喜歡的節日是中秋節,背懂所有月亮的詩,學會唱所有鄧麗君關於月亮的歌。

設計給舊款Macbook的水泥貼紙,打開電腦後燈亮起變成一個滿月。形狀是歐洲版圖,上面寫着my little airport的《我們一起離開吧》中的「我想帶你去歐洲 我想帶你去月球」。電腦的標誌是夏娃咬掉一口蘋果知道了善惡,上帝第一天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有了晝夜,但沒有說第一個晚上有沒有月亮。我希望善惡讓我們想得通。
設計給舊款Macbook的水泥貼紙,打開電腦後燈亮起變成一個滿月。形狀是歐洲版圖,上面寫着my little airport的《我們一起離開吧》中的「我想帶你去歐洲 我想帶你去月球」。電腦的標誌是夏娃咬掉一口蘋果知道了善惡,上帝第一天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有了晝夜,但沒有說第一個晚上有沒有月亮。我希望善惡讓我們想得通。

相約在星期一

早幾年,我到過冰島的一處炭灰色的火山。走到荒涼處,世間萬千剩下石頭和幾坨白白的雪,我第一眼看見的,是一塊OREO。腳下是極不好走的嶙峋石路,穿上爬山鞋還是能感受到石頭的形狀。

車子在一個星期內爆第三次呔,E忙着在一旁修理,我則到山頂走了一圈,只見一個凹陷下去的火山口,什麼都沒有,沒有人沒有風沒有水,就只有我和石頭碰撞的聲音。我沿途不斷的撿石頭,回到家,就把它們和在巴黎買到,一小塊皮屑般大的月亮隕石放在一起。

我很喜歡早幾年Matt Damon拍的火星任務,後來知道電影在約旦沙漠取景,我這就想,下次生日還是要挑座遠遠的火山,星期一到山頂撿石頭。

冰島北部的某處火山,四周都是炭灰啡色的碎石和一坨坨終年不融的冰,看起來就像塊極巨大的OREO,我心裏在掛念一杯麥旋風。
冰島北部的某處火山,四周都是炭灰啡色的碎石和一坨坨終年不融的冰,看起來就像塊極巨大的OREO,我心裏在掛念一杯麥旋風。

Profile
賣字小姐,90後,7月20日出生,巨蟹座。寫異種毛筆書體,於讀書聽歌之間抄抄寫寫修心養性。抄寫各種雅俗共賞的民間通俗到名留千古的文學作品,覺得由李白到陳百強都是妙曼的詩篇。人生目標是每天學識一件新的小事,集腋成裘,努力做很多件小事就會成就一件大大的事。我們寫我們自己的浪漫,溫柔地說堅強的話。
賣字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人類登月五十周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