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諸神的美學(二):來自星星的祂 轉運太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造像諸神的美學(二):來自星星的祂 轉運太歲

在民間信仰中,太歲被視為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人們在新年前往拜太歲,認為能得太歲保佑、消災解厄。近年,圓玄學院成拜太歲熱點,元辰殿內供奉着六十太歲和斗姥元君。

荃灣圓玄學院圓形的殿內,圍繞牆壁共有六十尊太歲神像,神態各異;有些手執法器,有些結上手印;斗姥元君安坐於座駕上,形象呈三目、八臂、三面,手執着不同法器。站在香爐旁的廟祝,正唸唸有詞:

「七星五雷護兩旁,六甲神將到宮前,六丁神兵守後營,天官賜福神共降,招財進寶聚當時,弟子一心三拜佛,拜請太歲星君保安寧,鎮宅光明人尊敬,闔家平安萬事興,太歲星君降來臨,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律令。」

在民間信仰中,太歲被視為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人們在新年前往拜太歲,認為能得太歲保佑、消災解厄。近年,圓玄學院成拜太歲熱點,元辰殿內供奉着六十太歲和斗姥元君。
在民間信仰中,太歲被視為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人們在新年前往拜太歲,認為能得太歲保佑、消災解厄。近年,圓玄學院成拜太歲熱點,元辰殿內供奉着六十太歲和斗姥元君。

這六十尊太歲像代表不同年份所屬的太歲。斗姥是眾太歲之首,坐在中央。祭祀的步驟也頗繁複,廟宇職員續說,「準備就緒後,首先到元辰殿外的香爐上香,拜過斗姥元君後,才向當年太歲參拜,並祈福許願,口講吉利說話,今年流年本命犯煞星,你就向太歲仙師誠心祈求,保佑衰氣災劫盡去,化險為夷,年年行好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財運亨通……」繼而再向出生年所屬的太歲參拜,最後把太歲衣焚化,「攝太歲」的儀式便告成,

「但切記年尾一定要回來還神,酬謝神恩保佑。」春節時,來攝太歲的善信很多,令太歲殿擠不進人。「如果善信不來拜太歲,心裏會感到很不安樂。」但是什麼原因,令太歲由民間風俗中的凶神,變為年頭年尾人人爭相祭祀的神祇?

凶星惹不得

「人們祈福,不僅指向天神,也指向凶神,因為凶神同樣也可以致福,通過保護福祉和避免災禍。不過,凶神畢竟是凶神,不容易讓人親近,所以人們也沒有創造出許多凶神出來。香港民間崇拜的神祇,有佛教的、道教的、儒家的,民間自創或由內地帶到香港的,多達200多個,較為人熟悉的有十數個。傳統中的凶神則較籠統,只有太歲比較著名。」民俗學家周樹佳說。

他說,太歲是一個由中國天文學觀念演化出來的民間俗神,其神格是兇惡小器,為免得罪祂帶來噩運,所以要供奉。但查實太歲是一顆想像出來的星星,其產生與九大行星之一的木星(即歲星)很有關係,是戰國時(公元前403 —前221年)術數家創作出來的天文計算工具。古時人們以歲星(木星)運動來計算時間,以歲星運動一次為一年。但歲星運行的方向是自東向西,跟自西向東依次把黃道分為十二支的方向正好相反,為避免這種不方便,人們又創造出一個和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的太歲,和歲星相對。人們這樣設定:歲星在天上運行,太歲則無可捉摸,是在地下與天上的歲星相對運動的。「發展到後來,它竟成了一個主宰每年人間吉凶的神祇。迷信的人如果頭頭碰着黑,便認為極有可能是冒犯了太歲,必須向祂求情避禍云云。」

因拜太歲風氣盛行,於1847年建成的上環列聖宮內,亦加設太歲殿。
因拜太歲風氣盛行,於1847年建成的上環列聖宮內,亦加設太歲殿。

人的神化

太歲本來只是一個無名神靈,周樹佳查考《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得知,最遲於明萬曆年間,太歲已搖身一變成為紂王的兒子殷郊。相傳他的原型為殷紂王的兒子,叫殷郊,出生時裹在一個肉球裏,被父親遺棄,母親也慘遭殺戮。後被真人救出養育成人後,便幫助周武王討伐紂王,為母報仇,進而以孝義之恩而被封為元帥。宋代的《夷堅志》則記載,當時常州東岳廟所供的太歲已經人神化了。至於「攝太歲」的風俗,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患了一場急病,吃藥不靈,唯有寄託神靈,向她的本命太歲「丁卯年耿章大將軍」祈福,果然不藥而癒。章宗為了報答神恩,遂下令建廟供奉六十位太歲,而「攝太歲」這個習俗,亦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

打從西漢開始,人們便以假當真,認為虛擬出來的太歲神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所以生活中諸事例如:搬屋、結婚、動土等,都必須小心配合,否則會招來災禍。早期「攝太歲」的程序相當簡易,善信多於春節前後,以紅、黃色紙書上「本年太歲星君到此」或「本年太歲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歲星君」之類字樣,貼在家中,晨昏焚香禮禱。年底送神日時,祭拜一番,將太歲紙條撕下,與紙錢、紙馬一同焚化,「送神上天」。時日漸久後,儀式卻日漸變得繁複,簡便的紙條也演變出各種專門的太歲符咒、牌位甚至神像。

每一份太歲衣,內有祝禱文、轉運寶袋、百解、圓祿馬和長祿馬。
每一份太歲衣,內有祝禱文、轉運寶袋、百解、圓祿馬和長祿馬。

攝太歲變商機

周樹佳多年來踏遍全港近500間大小寺廟, 哪裏有節慶、廟會、清醮……他都拿着相機和筆記,在古廟舊村中搜集民間風俗故事,實地調查 。他說,香港一些歷史悠久的廟宇,如錦田水頭村洪聖宮、大澳關帝古廟、元朗舊墟大王廟廟內的太歲神像,都只是一個手持搖鈴的童子,擺出一副報時模樣。但近年由於拜太歲的風氣盛行,不少廟宇如秀茂坪觀音廟、樂富天后廟等,都加添了這個神祇,以吸引善信的光臨。

「隨着社會形態變遷,這個相傳能助人轉運的民間信仰,亦日漸成為商業活動。每年農曆年初,電視、網絡、報紙上都有玄學家和風水師預言各生肖的運程,甚至呼籲大家拜/攝太歲,以趨吉避凶,助長運程。」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周樹佳認為,透過這些活動,也令攝太歲這種傳統風俗得以流傳下去。據他統計,香港當下可攝太歲的地點有十七個,香港區有上環水月宮、灣仔洪聖古廟、灣仔玉虛宮、荷李活道文武廟、銅鑼灣蓮花宮、筲箕灣天后廟、鴨脷洲洪聖廟,共七間廟;九龍區有紅磡觀音廟、黃大仙祠、深水埗天后廟、旺角水月宮、油麻地天后廟,共五間;新界區則有粉嶺蓬瀛仙館、屯門青松觀、荃灣圓玄學院,共三間;離島區則有大澳關帝廟和長洲玉虛宮,共兩間。

BOX:誰是本土神?

攝太歲,不只是本地民間習俗。在國內和台灣也攝太歲,又稱為「安太歲」,而安太歲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中國北方民俗在本命年會穿著紅內褲,繫紅腰帶去攝太歲;南方人則選擇正月的初一或十五,在家中或是廟裏壓太歲,一般是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寫在金紙上,然後壓在神像下。也有人到廟裏點平安燈等等。

香港大約有200個神祇,但大部分都由外地傳入,只有幾個是「本土出產」。周樹佳說:「有廟宇曾供奉一名據說很靈驗的問米婆,廟內更有她的雕像,主要是她的徒弟去拜她,都幾神秘;我亦見過一間廟供奉一名去世的禪師。另外曾拍《黃飛鴻》電影的關德興,死後被兒子指已升仙,做護法大將軍,亦於坪洲金花廟供奉。」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