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丘】陶瓷師:做陶瓷為了打開泥土下的香港歷史書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慢活

【土丘】陶瓷師:做陶瓷為了打開泥土下的香港歷史書

來自土地的陶瓷,盛載天上的雲,是天地的饋贈。 (圖片由土丘提供)

土丘創立之初是由陶土班開始的。

廿六歲的沈詠翹(細沈)加入土丘源於對泥土的好奇。她是藝術設計的畢業生,一直喜歡造陶瓷。「平時買回來的泥都是處理好的陶瓷黏土,我很好奇這裏的泥土會是怎樣的?」

細沈指着一個半球狀的自製泥土橫切面說:「從外到內,由最淺的泥到最深一米八的泥土。外面的一層有草、大粒度石頭夾雜,愈往裏面愈少沙、愈幼滑呈現橙紅色的,是氧化了的鐵質⋯⋯」

細沈發現,每一塊田掘出來的泥土顏色都不一樣,同一塊田不同深淺的泥,顏色也不同,燒出來也會有差別。土丘有很多陶瓷片樣本,記錄溫度、泥土來源和深度帶來的差異,像做實驗一樣。

「搓泥要細心感覺,多一些水,少一些水,厚一點,薄一點。有時候臨燒前裂開了,原來搓得不夠。下功夫搓走多餘空氣,畢竟它沉睡在地下上千年,要做熱身運動。等到泥土休息夠了,穩定了,就可用了,前期花很多時間,長達一個禮拜到以年來計。」

孕育萬物的土壤是經過日月星辰、風霜雪雨的千錘百鍊方始形成的大地精華。在正常條件下,大自然要花將近五百年才能養成2.5厘米(1英吋)表土。

從一些荒廢的田裏挖泥,細沈為之嘆息。

看到農夫的田被倒過泥頭,「含沙太多了」。在荒廢的田裏挖泥,她挖過碎石碎磚,甚至電腦板。那樣的田種薯仔,脷底變了紫色。

土丘成員細沈。
土丘成員細沈。
來自土地的陶瓷,盛載天上的雲,是天地的饋贈。 (圖片由土丘提供)
來自土地的陶瓷,盛載天上的雲,是天地的饋贈。 (圖片由土丘提供)

埋藏在一米下的歷史

「挖到地下一米八,是另外一個世界,單純而乾淨的泥土。好像掘開一條時光隧道,看到原來很多年前,人這樣和土地相處。 掘開一層一層泥土,好像是打開一本書,每一層都有歷史。」

我們現在對土地所做的,將來會成為什麼歷史呢?

細沈說話輕聲細語,像是耳語——剛剛能夠聽見。但是吐字清晰又堅定。「土丘是我的療養院。」她過去一度血與氣相失,面青唇白,像個夢遊者,神不守舍。大家都說她身體好「虧」,白天幾乎無法運作。「以前我吃雪糕都會頭暈。完全不認識自己的身體,過着日夜顛倒的生活。

「我不想坐在冷氣房、長期對住電腦工作。外面很多工作不合適身體狀況。能夠曬太陽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情。」她來土丘已近兩年,身心愈來愈健康。

「最初我只是來造陶瓷,並不想煮飯。」她一臉無奈地笑說,土丘開了木工班,總要有人做飯。所以她開始煮飯,慢慢進入角色。問她為何屈服做「妹仔」?

「大家始終朝着同一個太陽,有同一份對土地的珍惜。」她認真地說。

「寒涼的菜式,我們用大火或酒來中和。」細沈很熟悉每種菜的屬性。她說自己原本廚藝一般,煮過不少類似橙煮雞蛋這樣的「地獄料理」。在照顧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她學會了照顧別人。「學習照顧好自己,才能令身邊的人生活好一些。對我來說,土丘是第二個家。我們像一個示範單位給人家看。有些人想去耕田、想做木工或陶瓷,但是不知如何開始。來到這裏我們只可以給很少的建議,或者不斷分享我們失敗的經驗。」

她說,有一天如果要離開土丘,最深刻的是茅草,它的根很強,割了上面,很快又生出來,可以用來堆肥。

在土丘田種了一年的黃薑,捧在手裏,感受到土地的 溫暖。(圖片由土丘提供)
在土丘田種了一年的黃薑,捧在手裏,感受到土地的 溫暖。(圖片由土丘提供)
陶瓷和作物,都是土地的禮物。
陶瓷和作物,都是土地的禮物。
用田的泥土造陶瓷,盛載田長出的菜。
用田的泥土造陶瓷,盛載田長出的菜。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慢活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