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衞劇目傳承熱度 年輕是心境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在劇場 學習觀照自己

前衞劇目傳承熱度 年輕是心境

26.07.2019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m190714-ken-103

二十四個演員,六間房,兩個劇作家,可以訴說怎樣的故事?不斷奔跑,汗流如雨,詰問何謂真實、何謂劇場、何謂光明;四張椅子,時而呢喃,時而咆哮,思考藝術對人類的意義。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致力推動戲劇教育,其中「先鋒青年計劃」集合年輕人探索戲劇與文化。今年已是第五屆,學員6月底完成《渴求海鷗》展演,題目是俄國表演理論家史坦尼夫拉斯基,演出取材自兩個經典劇作:契訶夫的《海鷗》及 Sarah Kane 的《渴求》。

在香港,推行戲劇教育甚為艱難,面對經費不足、學制框架等實際問題,更根深蒂固的,是價值觀。

《渴求海鷗》以「房間」劃分演出片段,一房間一故事,由導演及學員共同創作。
《渴求海鷗》以「房間」劃分演出片段,一房間一故事,由導演及學員共同創作。

契訶夫碰上AKB48

雖說是針對「青年」的計劃,但在兩位劇團總監陳恆輝和陳瑞如眼中,心境年輕就是「青年」。陳瑞如笑言,「我好年輕,其實大家都可以好年輕,界線愈來愈模糊……所以只要你有熱情和想追尋戲劇的心,都可以參加遴選。」計劃每年命題不一,當中有卡繆、有意像劇場,也有村上春樹,然而,當中卻不乏對流行文化的回應,在《渴求海鷗》之中,就加入了日本少女偶像AKB48的歌曲和舞蹈。

可能你會問,藝術與流行文化不是很兩極嗎?

年少時的陳恆輝也以為藝術是高高在上,但事實是所謂「高深」與流行文化其實不必然是對立。他回憶自己成長的年代,藝術與文學就是流行時尚,「我和陳瑞如都是70後,80成長。那時接收文化資訊的方式跟現在很不一樣,以前只能依靠書本,還有現在幾近絕迹的雜誌。」他從背後書櫃拿出已停刊的音樂雜誌《助聽器》,接續解釋,「這些雜誌是一道橋樑,當時看見雜誌編輯引用卡夫卡名言,心想是卡夫芝士嗎?(笑)我就開始對這位作家產生興趣。」他希望自己的劇團同樣可以成為橋樑,讓年輕人透過課堂上的團體研習,思考這些過去的人物、思想與現代的關係。借陳恆輝的說法,是「緣份」讓他過去遇上那些藝術、文化,他不希望年輕人因時代變遷就此錯過。

這種交流是雙向的,非為把上一代文化加諸下一代身上,而是讓雙方交換想法。陳瑞如示意記者環顧辦公室四周,「不止是經典作品,流行文化、動漫,我們也很喜歡……我們總不能夠太『老古板』,都要了解時下發生的事。」陳恆輝眼裏閃過一絲童真,雀躍地拿起桌上一個公仔,「我也很喜歡 Iron Man(笑)。」

戲劇教育從不應限於戲劇,傳承的,是一份追尋藝術的熱情,也是一份對世界的好奇。

陳得永是「先鋒青年計劃」的學員,在《海鷗》選段中飾演青年作家特列普列夫。
陳得永是「先鋒青年計劃」的學員,在《海鷗》選段中飾演青年作家特列普列夫。

戲劇教育路迂迴

然而,在香港實際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除了青年劇場,愛麗絲亦有在中小學推動戲劇教育,尤其是互動形式的教育劇場,箇中經驗讓陳瑞如相當難忘,「(教育劇場)短短兩小時,學生全神貫注,分享的時候竟然邊哭邊說。我是一個外人,這麼短的時間,竟然可以如此相信我們?」課堂上,學生缺乏被聆聽的機會,表達自己就等於干擾秩序;在戲劇中,學生卻能夠發揮小宇宙,流露一直壓抑的情感。「但其實啟發學生不難,最難反而是改變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想法。」陳瑞如指,家長很多時為子女設很多框架,期望很大,卻沒有聆聽他們的需要,「其實下一代創意無限,只是被壓下了。」

價值觀以外,在校園推行戲劇教育亦牽涉政策問題。2000年,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動教育改革,鼓勵學校推行「全人教育」,在九年基礎教育之中,藝術教育是分類科目的八個學習領域之一。陳恆輝解釋,當時教育界希望將戲劇變成術科,但卻慢慢無疾而終,「問題是,應該由誰人去教?是學校老師還是外聘教師?外聘老師,戲劇出身的,沒有教育專業文憑;學校老師,有文憑,卻不懂戲劇。這是到現在也未能解決的問題。」學校方面,也有資源分配的問題,「最初推行得頗順暢,但學校漸漸將資源投放在其他領域,如科技設備,戲劇教育就慢慢式微。」他補充,戲劇老師在學校的話語權相當取決於校長取態,因此不同學校情況有異。

愛麗絲劇作予人感覺荒誕前衛,卻能與現今社會議題緊密連繫。圖為《莎士比亞 惡人傳記》劇照(張志偉攝)
愛麗絲劇作予人感覺荒誕前衛,卻能與現今社會議題緊密連繫。圖為《莎士比亞 惡人傳記》劇照(張志偉攝)

沒名氣就非「演員」?

對矢志成為演員的人來說,出路又怎麼樣?陳得永和張學良是「先鋒青年計劃」的學員,二人同樣希望任職專業演員。

陳得永不是演藝學院出身,學戲也是靠參加坊間林林總總的工作坊。然而,愛麗絲特別在學員參與創作的程度大很多,「以前參與的工作坊會教你做戲,但未必會鼓勵學員參與創作。」曾經,他有一腔熱血,卻不懂表達自己;現在,不論是在台上台下,他都有所成長。記者觀看了他在展演中《海鷗》選段的演出,他情感流露真摯,不遜專業演員。問到演員的難處,他思考良久,徐徐回應,「做演員不難,做好演員才難……需要思考的是,沒有學院的系統訓練,我需要轉化不同課堂的得着,就像是不同支流融聚成湖泊。」談及出路,他有一顆赤子之心,「我認定演員為終身職業,雖然未必大富大貴,但我接受了,自然可以走下去。是不是真的很難?我覺得不難。」

張學良認為愛麗絲提供一個空間讓人學習及探尋演員本質。(張志偉攝)
張學良認為愛麗絲提供一個空間讓人學習及探尋演員本質。(張志偉攝)

聽畢,坐在兩張椅以外的張學良沉吟半晌,笑道:「我覺得難。現實上是難的。」

二十四位學員中,張學良已不算是舞台初哥。他畢業於演藝學院舞蹈系,非表演系出身,卻鍾情戲劇,過往亦有參演多齣舞台劇。他是全職演員,很多人卻不視他為「演員」。「普遍來說,香港很多人……甚至一些文化人,對演員都不太尊重。他們會覺得,你是明星,我認識你,你才是演員。堅持信念很難,因為這不一定讓你成名。」他續指,香港的舞台圈子其實很窄,工作機會確實有限,「你會發現,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班底。」愛麗絲提供一個舒服的學習空間,抹去職場政治,回歸探索演員本質,「他們(導演)沒有太多批判,但不等於我們可以任意妄為。大家沒有高低之分……犯錯也可以被接受的環境,在香港很難得。」

那麼,還會做演員嗎?

張學良答得爽快,「會,因為受不住寫字樓。(笑)」

看着兩位演員的堅定眼神,我不期然想起浪漫的一句話,「你對戲劇真心,戲劇會帶你到天涯海角。」單是戲劇本身,就足以讓他們義無反顧,旁枝末節,又何懼之有?

 

愛麗絲戲場實驗室藝術總監陳恆輝(左)和行政總監陳瑞如(右)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藝術總監陳恆輝(左)和行政總監陳瑞如(右)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簡介

於2003年成立,致力製作具實驗性的戲劇演出,並與中小學合作推行戲劇教育,近期作品有 :《平庸的邪惡》、《香港三姊妹》、《十方一念》等。

編輯推薦
劉玉梅、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在劇場 學習觀照自己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