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三足四個轆:郭先生的生活就是郭太太的生活,中風之後可以走多遠?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中風突襲

二人三足四個轆:郭先生的生活就是郭太太的生活,中風之後可以走多遠?

郭先生曾在廁所跌倒,呆坐兩小時等太太回家,郭太太從此都盡可能貼身照顧。

星期一,早上11點,郭福松坐在電視機前已經四小時,新聞重複了不知第幾遍。好不容易,終於等到太太要出門買午餐,他才吐出今天的第一句說話。

「買—報—紙。」

「買什麼報?」太太明知故問,希望丈夫有機會多說片言隻語。

「專—業—馬—訊。」郭先生說得中氣十足,字正腔圓。

「你看,咬字多清楚。」

太太半開玩笑半投訴,郭先生只管眯眯笑,向太太舉起手指公,沒有再說一句話。

2644-stroke-048

吃是細心 吃是挑戰

「他現在活得似一個三歲小孩。」郭太太沒好氣地說。她走到廚房,打開平底鑊蓋,有十多件薯仔豬肉餅,煎得顏色金黃,是她最拿手的印尼家常菜,印尼話叫Begedel。郭太太取出幾件薯仔餅,還有外賣回來的皮蛋瘦肉粥,那就是郭先生的午餐。

郭太太在碗內放了兩個薯仔餅,用湯匙壓碎,再揀走粥內的皮蛋,還有太大條的瘦肉絲,才一匙一匙舀入碗。如此繁複,因為郭先生近日甩牙骹,張口不能太大,只能食粥,他卻討厭粥的水稀。胃口不佳的話,他有時只吃一小碗,太太費盡心思,只為了讓他盡量吃得多一點。

一碗粥,一碟薯仔餅,滿滿都是郭太太的心意。
一碗粥,一碟薯仔餅,滿滿都是郭太太的心意。

吃粥時,郭先生一直盯着電視畫面,因為未能戴上假牙,吃得嘴唇呶呶。吃完,回過頭來,望太太一眼,粥又自動送到口邊。「他喜歡吃肉鬆,我特地買來讓他送着粥吃。」郭太太突然想起什麼,問道:「你昨天是否偷食肉鬆?」郭先生偷笑,擰頭。「你以為我不知道?廚房有湯匙,地板有肉鬆碎,蓋子就在沙發附近!」郭先生愈笑愈得意,差點就要開口大笑。郭太太明明忍俊不禁,卻又要換個語氣提醒他:「小心,別張大口。」

吃過飯,郭先生就要好好研究馬經,看看如何花掉80元,下注幾隻心水馬仔。

吃薯條突然出事

郭先生本來做保安,五年前退休,主業變成接孫兒放學。那一天,爺孫喝着可樂,分享熱乎乎的薯條,你一條我一條,左一步右一步。然後,不知怎的,右腳突然怎樣也提不起來,只能致電太太求救。

二人踏着最慢的步伐回到家中,慢慢地,郭先生的腳又可以活動起來。女兒其後帶他去醫院做大腦掃描,連醫生也查不出所以然,只能說一句「中風不是這樣子」。無論如何,醫生也為他安排了為期半年的物理治療。隨着郭先生的情況穩定下來,治療師評估過後,讓他改在家裏運動。

「可是他在家不肯做運動!」郭太太投訴得激動又無奈。女兒送來單車機,朋友送來腳踏機,通通淪為客廳一角的擺設。2017年初,郭先生因為痛風發作再度入院,醫生再度為他安排半年物理治療,再度叮囑他「最重要是做運動」。然而,不久之後,郭先生已經因為腳痛要常坐輪椅。最近半年,更要用四方架輔助才能站立和步行。

因病久坐,缺乏活動,郭先生需要使用助行器才可以站起來。家門與走廊,就是他的「健步徑」。
因病久坐,缺乏活動,郭先生需要使用助行器才可以站起來。家門與走廊,就是他的「健步徑」。

在家反而失去練習動力

「我只是希望他走路可以好一點。」郭太太說。之前每一次入院,醫生都會安排物理治療。兩年前有一次,其中有三個月,每星期做兩次治療,有專車接送到醫院。早上8點上車,下午4點回家。「他在醫院好積極,活動時沒有停過。」郭太太再三強調。訓練種類多花樣,有拿起小物件訓練手腕手指,也有踏步、踩單車、上落梯級。

「如果他在家也肯這樣練習,應該可以有很大進步。」事實上,郭先生當時的情況的確有好轉。可惜的是,醫院其後就只安排他一星期做一次療程,每次一個半小時。「時間太短。」郭太太嘆氣。

回到家中,郭太太充當運動拍子機,在旁為丈夫數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可是每次郭太太停下,丈夫也就停下。她心知,丈夫不是做不來,只是不願做。之前二人要返印尼探親,郭先生擔心太太會留下他,每天早上都自發「加操」,家門走廊來回走。

在家就是病人的主場,郭太太投訴郭先生不肯做物理治療的訓練活動。
在家就是病人的主場,郭太太投訴郭先生不肯做物理治療的訓練活動。

「這半年,就連我叫他,他也不肯動,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着說着,郭太太開始眼泛淚光。「我不知道可以怎樣改變他,他現在活得有點得過且過。」

如果你是郭先生……

或者,假如我們嘗試代入郭先生的生活,可能也會失去積極的動力。疑似中風加上身體退化,右邊手腳乏力,活動不協調。女兒買來的智能電話,以前尚可靠手寫功能輸入信息,現在花五分鐘也只能在細小的手機畫面上,寫出「我不」兩個字,後面想寫「喜歡……」,也寫不出來。

因為說話能力受影響,錄音輸入也用不上。一直以來,早就習慣寡言。朋友來電,打個招呼就會將電話轉交太太。雖說與太太結婚已經四十四年,但是她再了解你也好,總不可能完全猜得中你那些只有幾個字的句子大意。講多兩次,太太還是聽不明白,倒不如省一口氣暖肚。

然後你發現,笑,是最好的回答。即使太太為你生悶氣,你只消傻笑,就連一句有沒有,要不要,是不是,都可以省下來。要不然,因此心情不佳而發自己和太太脾氣,不自覺給太太看面色,令她難受,然後太太又會令自己更難受。

重看十多年前拍下的一家兩口家庭照,郭先生的雙手將相框抓得緊緊。有那麼一刻,他的眼神透出一點感觸。
重看十多年前拍下的一家兩口家庭照,郭先生的雙手將相框抓得緊緊。有那麼一刻,他的眼神透出一點感觸。

沒有治療師鼓勵,你提不起勁做運動。面對太太,又可能感受到「為你好」的壓力。慢慢地,行動愈來愈不便,但是尚有太太照顧,生活漸漸變成起身食飯睇電視食飯午睡睇電視再次午睡晚飯睇電視睡覺。

復康聚會 高歌《上海灘》

曾幾何時,郭先生的活動能力尚算可以,郭太太有時都想帶上他參加朋友聚會,可是每一次郭先生都耍手擰頭。「女兒勸我別勉強,爸爸也有心理關口。」

為了鼓勵丈夫外出,郭太太嘗試尋找相關服務,偶然得悉復康會,才知道自家樓下就是復康會的分區中心。2017年5月,二人第一次參加復康會的活動,做合唱團觀眾。

唱歌之前,成員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開聲,而是拉筋。簡單地舉手抬腿,都是病友之間的最大鼓勵。眼看這麼多同路人可以大展歌喉,郭先生的生活似乎找回一點點目標。「如果要去復康會活動,他會一早換好衣服,將輪椅放在鐵閘前,坐在那邊等─催我落樓,是不是?」郭太太笑說。

開始唱歌之前,不是開聲,而是拉筋。
開始唱歌之前,不是開聲,而是拉筋。

「他現在懂得唱好多歌,《上海灘》、《奮鬥》……」郭太太轉頭問丈夫:「你還記得《甜蜜蜜》怎樣唱嗎?來,甜蜜蜜……」郭先生像一個好學生,立即開金口:「你笑得甜蜜蜜。」去年,郭先生還參與了「樂隨風合唱團」的公開演出。

眼見丈夫如此喜歡復康會的活動,郭太太視之為救星。以後每逢看見適合活動,就會帶同郭先生參加。最近二人參加言語治療課,由大學教授負責,有時一對一,有時小組學習。剛才學過的歌,誰是主唱?「汪明荃!」郭先生搶答成功。「他上課時有問必答,小組學習還會搶答。」郭太認為,小組治療可以互相支持,是病友復康的最大推動力。

參加合唱團的時候,郭先生不時展露笑容。
參加合唱團的時候,郭先生不時展露笑容。
郭先生的說話能力受損,舉起手指公是他最能夠表達開心的方法。
郭先生的說話能力受損,舉起手指公是他最能夠表達開心的方法。

照顧者郭太太也是超人

過去五年,隨着郭先生的身體漸漸退化,郭太太的照顧責任也漸漸變重。有一次,剛好郭太太外出,郭先生用助行器步往洗手間,卻用錯大門借力而跌倒。就這樣,他呆坐在浴缸旁邊兩小時,直至郭太太回家。女兒曾建議聘請外傭,郭太太擔心外人照顧不周,寧願親力親為。

從此以後,郭先生的生活就是郭太太的生活。

郭先生曾在廁所跌倒,呆坐兩小時等太太回家,郭太太從此都盡可能貼身照顧。
郭先生曾在廁所跌倒,呆坐兩小時等太太回家,郭太太從此都盡可能貼身照顧。

「每個人都會叮囑我要多休息,其實我不覺得辛苦。」郭太太說得理所當然。唯獨一件事,叫她一直耿耿於懷。郭先生的牙骹天生容易移位,醫生曾要求他戴頭套睡覺。戴頭套自然不舒服,郭先生總會借故抓掉。近月他多次因為甩牙骹要入院,食不好睡不好,每日要戴着頭套固定牙骹,整個人變得憔悴,老態畢現。「這件事令我相當自責,也是第一次覺得他是一個病人,我覺得自己太鬆懈,沒有做好照顧的責任。」

話雖如此,郭太太有時又會覺得,每當自己在丈夫身旁,他就覺得有所依賴,能力反而不及他獨處之時。拍攝當日,記者終於明白郭太太的意思。攝影師第一個要求,是要郭先生從輪椅站起來。只見他雙手用力得抖顫,重心左腳發力,帶動盆骨向上。發力,坐下,發力,又坐下,前後發力四次,郭先生才順利站起來。那一刻,他仍然不忘望向鏡頭,記者站在攝影師身後,看見他的眼神,像一個身負重任的超人。

只要能夠樂在其中,郭先生其實十分願意配合訓練活動。
只要能夠樂在其中,郭先生其實十分願意配合訓練活動。

從大門步行到走廊,一般人不過六七步距離,但是郭先生有一隻「拖右腳」,只能扶着助行器逐寸、逐寸、逐寸前進。難得郭先生願意活動,郭太太在他身邊打氣,為他數數。「抬腳、抬、抬、再抬。提起右腳,再來。」叻呀、犀利、好有力、眼神好好,我們不斷為他打氣,彷彿他的目標是100米的終點線。

拍攝過程差不多有半小時,也許是郭先生試過最另類的物理治療。

訪問到最後,記者問郭太太,你有沒有什麼需要?有什麼可以幫助到你?她沒有多想就回答:「我希望先生可以多活動,復康快一點,這就是我的希望。」記者聞言,心甜也心酸。二人三足的生活,可以走多遠?

郭先生的生活,就是郭太太的生活,二人三足四個轆,到底能走多遠?
郭先生的生活,就是郭太太的生活,二人三足四個轆,到底能走多遠?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中風突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