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建築】糅合國際風格 COLLECTIVE 立足本土放眼海外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她們的建築

【她們的建築】糅合國際風格 COLLECTIVE 立足本土放眼海外

16.08.2021
譚志榮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o_00

跟新一代的建築師談及建築界的性別平等議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說,在學習的環境中,男女比例其實很平均,甚至是女性比男性多,但在職場上,擔任公司管理層的,卻壓倒性地以男性為主。成立了六年的新進建築設計團隊COLLECTIVE 卻相反,四位總監之中,三位是女性。創辦人吳家瑩(Betty)指她並沒有刻意基於性別去尋找工作伙伴,她更重視的是個人的能力,並強調:「我們不是要主張由女性去take charge,而是想強調 balance。」

Betty自小的志願是成為外科醫生,開刀做手術,直到中七選科時因探望中大建築系的師姐,從而窺見建築的世界,「系裏每人有自己的工作檯,檯上放滿模型,彷彿想做什麼都可以,很自由,我被那學習氛圍吸引住。」Betty從小學畫畫,但讀書時卻是理科生,介乎藝術和科學之間的建築,正好讓她自由穿越兩者之間,「對我而言,科學和建築都是十分抽象的事,科學家也需要很有創意,設立假說(hypothesis),再引證,這過程和思考方式跟建築很相似。」

讀完中文大學建築系一年級後,她就轉校到美國,她形容那衝擊像「宇宙爆發」,建築的世界原來比想像中要大得多。美國求學的日子,她深刻記住了兩個受用至今的信念:敢於表達,擁抱交流,以及別害怕犯錯,不斷嘗試。

畢業後她先後於來自荷蘭的OMA建築事務所及來自瑞士的Herzog & de Meuron工作,因而認識了另外兩位拍檔林雪筠(Katja)和陳芷欣(Chi Yan)。Katja是中文大學建築系畢業生,畢業後即入職OMA,她笑言,雖然身在香港,卻感受到文化衝擊:「那時我們正在研究西九文化區的整體規劃設計,我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外國人,而我就好像香港代表一樣,解答同事的問題,並從中反思以往從未想過的問題,譬如,他們很好奇為什麼公園不可以放狗或者放風箏?這些問題促使我去反思自己一直生活的城市,雖然看似國際化,但仍有很多方面未能與外國接軌,同時令我更加好奇外國的城市和空間是怎樣的。」

至於Chi Yan與兩人的背景很不同,她於香港出生,在西非成長,再到美國讀書,加入COLLECTIVE之前,她在瑞士公司HdM工作了十年,期間負責大館的項目,除了負責新增的美術館JC Cube之外,也要處理建築羣內所有新增的建築元素,大至入口的架空天橋,小至地板的圖案、坑渠蓋、欄杆等都有參與。過程中她理解到香港建築的條例之嚴格以及安全標準之高,雖然有時候會因而限制了創意,以至設計傾向保守,但從建造的層面,香港則非常出色,「香港是一個實習如何起樓的好地方,由工程師到專業諮詢團隊,大家都十分專業。」

二◯一五年,Betty決定在香港開設公司,三位女生加上來自西班牙的Juan Minguez陸續「埋班」,各人來自截然不同的背景,卻志同道合,志在把不同國家和建築公司所學習到的理念和設計思維,糅合成屬於COLLECTIVE的獨特設計方式,Betty指:「HdM工作方式十分有條理,而OMA剛相反,是organized chaos,兩者碰撞在一起,那能量很強。OMA出身的人非常麻煩,因為我們很堅持概念與完成品必須一致,無論如何不會動搖,而HdM瑞士式井井有條的管理,令到計劃可以按部就班地實現出來。」

這集百家之大成的組合,希望把香港傾向保守的建築風氣,帶來新活力,Katja解釋:「當我們與其他持份者合作時,會提出很多問題,分享其他城市的經驗,不斷鼓勵大家嘗試習慣以外的方法,促成新的事情發生。」正如當他們接手室內設計項目時,會以建築角度分析空間的可能性,而非只着重表面裝飾,團隊早前為選物店Kapok把日街和進教圍的兩間分店合併成旗艦店時,就把空間分割成對等的兩邊,一邊是木材,另一邊是水泥和效果迷幻的金屬,兩種不同物料像藝術拼貼一樣把不同空間並置。

香港建築設計進軍海外

當談論建築設計,不少人立即聯想到特定風格,但三人很清楚她們的設計不是風格先行,而是方法(methodology)先行。「某程度上我們的設計方法是hyper-rational的,我們不會輕易畫個草圖便動手做,而是首先對場地、活動、預算等有充分理解,再去研究現有的同類型項目,並進一步思考可以如何做得不一樣。因此美學上,可以說我們並沒有刻意跟隨哪種風格,但基於以上的方法做設計,很自然地產生了某種特色。我們很喜歡減法(subtraction),我們不傾向裝飾性太強的設計,而是盡量用空間以及物料去調整相應的室內設計、家具、展覽空間等等。」

除了在香港的項目外,團隊國際化的背景也令公司獲得不少在外地的工作機會,如去年COLLECTIVE在美國建築師學會獲得兩個獎項,分別是為意大利品牌Valextra在夏威夷設計新店,以最少的物料打造鮮明強烈的空間體驗。團隊亦參加了美國紐約州運河的規劃設計比賽,建議把日益老化的運河一帶,變成文化旅遊區,結果團隊在全球一百四十五個提案中,入圍頭七名。

Betty指:「我們希望做到扎根香港,但可以做到外國項目的公司,這在香港比較少有。我曾接觸不少人會有種既定概念,認為香港沒有好設計,但其實現時很多外國客戶也很sophisticated,他們視我們為個人,而非從哪裏來的人。這發展對整個香港的行業生態都有好處,希望更多人一起帶香港設計出去,讓更多人見到香港也有人做好的建築設計。」

COLLECTIVE

一家從事建 築、室內設計、展覽和城市設計的國際建築工作室,於二◯一五年由吳家瑩(Betty)創辦,團隊來自國際背景,四位總監曾於Rem Koolhaas/OMA、Herzog & de Meuron等普立茲克獎獲獎工作室擔任重要職位,主要作品包括「南行覓跡: M+藏品中的東南亞」展覽設計、Kapok室內設計、TATLER ASIA香港總部室內設計等。

譚志榮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她們的建築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