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50後廣播人 朱雪梅X陳慕賢X李錦X何文光 追憶廣播劇黃金歲月 為播音奉獻一生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天變地變 聲音不變 ⋯⋯ 十八樓C座 與香港人同聲五十五年

30、40、50後廣播人 朱雪梅X陳慕賢X李錦X何文光 追憶廣播劇黃金歲月 為播音奉獻一生

30.10.2023
譚志榮、受訪者提供圖片
%e6%9c%aa%e5%91%bd%e5%90%8d%e8%a8%ad%e8%a8%88-14

《十八樓C座》是香港瑰寶,不只因其見證時代變遷,更因當中每一把熟悉的聲線,多年來與港人建構一份共同的情感關係,成為我城無可取替的一幅拼圖。「周記」上下每一角色的聲音生動得像活生生的人,像從收音機裏跳出來,陪伴聽眾一個又一個十年。

朱雪梅、陳慕賢、李錦和何文光,幾個相對陌生的名字,陌生的人,正是我們無比熟悉的祥嫂、三姑、鐸叔和的士高。維妙維肖的人物形象,全賴隱身於咪高峰背後的這班前輩。他們在不同年代入行,個個獨當一面;眨眼之間,已在電台留了大半輩子,更成為「周記」的中流砥柱。聽他們口述其人生小傳,除感受到昔日廣播業的精采與魅力,更深感受,是他們對自己工作的激情與感恩。

朱雪梅(祥嫂):未做過第二行

祥嫂一角於八十年代中開始在劇中出現,於戲裏被周老闆叫了「懵婆」三十多年的正是人稱梅姐的朱雪梅。梅姐在戲劇世界做盡各行各業,但現實是:「我未做過第二行,哈哈。」他和飾演周老闆的金剛同樣是商台最資深的播音員,自五九年開台效力至今六十四年。八十有餘的她憶述自己讀書年代已熱衷話劇表演,亦有機會參與廣播劇裏的龍套角色,「唔做茄喱啡就唔入得嚟咁滯,因為細路仔乜都唔識,有角色隊俾你,梗係做啦。」

朱雪梅(祥嫂)
朱雪梅(祥嫂)

童年時的梅姐,除了喜歡參演話劇,放學回家的指定動作,就是打開那台「小木箱」 麗的呼聲有線收音機:「一放學就攬住佢乜都唔理㗎喇,或者係自己嘅愛好啦。」中學年代,透過青年會的話劇活動認識到一位廣播界的前輩,獲對方邀請,以自由身形式加盟開台不久的商台。

「都係做散(工),逐場計幾多錢。好開心啦,有得俾你玩。」後來電台希望改簽長約,她即決定放棄學業,毅然投身廣播業。「返去同爸爸媽媽講,佢哋話嗰行好多壞人,你保證你自己唔會壞先啦,我就猛話唔會唔會,我會聽晒你哋話,哈哈。」由玩票性質至擔任正式藝人,梅姐一直沒有離開過她心愛的廣播業。

朱雪梅與金剛同為商台年資最高的員工;照片為九十年代二人在商台留影。
朱雪梅與金剛同為商台年資最高的員工;照片為九十年代二人在商台留影。

陳慕賢(無牙三姑): 爭贏六千人加入商台

「我最感謝父母俾到自己一把好嘅聲線。」在「周記」打躉近二十年的「無牙三姑」一角由陳慕賢Bowling姐飾演,基本上是每集出現的「鐵腳」。她說,其實自己飾演的 另一角色,內地新移民女子紅姐比三姑歷史更悠久;原來,三姑角色本源自其他婆婆級雜角:「有時七姑有時又八姑,我話不如定咗佢做個冇牙嘅三姑吖。」她因而多了「三姑」這一為人熟悉的形象。

陳慕賢(無牙三姑)
陳慕賢(無牙三姑)

Bowling姐亦是商台年資較高的藝員之一,在一九六七年循商業第二期訓練班加入。她表示,在六十年代加入電台是一件難過登天的事,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又要和六千多人同時競爭:「每三個月篩一批,之後會有一個監製考你,得咗之後,又三個月後就六個監製考你,你成功入到嚟,又要上訓練班。」當時Bowling姐和另外九名學員成功獲聘,「十個人考入嚟,依家得返我一個(仍在商台工作)。」她亦成為同學之間第一個開咪的人,就是跟梅姐合演一齣《擄劫疑魂》。

加人播音行列,除了講興趣,更講緣份。「我覺得一個人嘅經歷係有晒安排。」Bowling姐提到,中學畢業遇上商台訓練班招生,報考前卻遭逢變故,父親突然過身,考入商台那天是父親出殯翌日,「本想話唔考咯,因為冇心情,我阿妹就話,家姐你咁鍾意呢個行業,唔好失咗呢個機會。」她在妹妹陪同下應考,身上還戴着一朵白花,「如果我爸爸係遲一日出殯,我就入唔到嚟,所以我相信乜嘢都係有晒安排,但係你要去做。結果就做咗咁多年。」

Bowling這洋名稱呼取自陳慕賢的師傅李我叔,因她本名為陳寶玲而得名。
Bowling這洋名稱呼取自陳慕賢的師傅李我叔,因她本名為陳寶玲而得名。

李錦 (阮南安) : 曾被前輩扔劇本 自強不息勤偷師

在梅姐和Bowling姐面前,飾演孤寒鐸、大編輯及阮南安三角的李錦和演的士高的何文光都是後輩,但七十年代加入電台的兩人,早已成為前輩級人馬。

現為賽馬節目高級監製的李錦屬紅褲仔出身,於一九七五年循第三期訓練班加入商台,由劇務做起;茄喱啡、報新聞、風暴消息、主持、operator,各式各樣的崗位他都曾做過。他回憶道,當年電台已有一段長時間未有公開招募藝員,適逢七三年佳藝電視剛開播,商台一時間流失大量播音員,需吸納新血以維持正常運作。當時,李錦本已投身社會一段時間,但心裏一直喜歡戲劇工作,「我覺得一個人最難得嘅係你嘅工作係你鍾意嘅嘢。」他在幾千考生中被選中入讀,經歷多重遴選,最後成功獲聘簽約的有他和昔日《十八樓C座》同事,演繹大隻標的甄錦華。

李錦 (阮南安)
李錦 (阮南安)

初來報到,李錦坦言經歷過一段艱苦歲月,甚至一度萌生去意。他說,錄音時面對一眾前輩讓他特別受壓,對那盞代表NG的紅燈望而生畏,因演員NG太多或做得不好,一些前輩會給他臉色看,甚至扔劇本:「你讀好啲先入嚟錄啦,跟住就走鬼咗去。我好hurt㗎,hurt得自己個心好痛。我究竟係咪適合呢一行呢?呢行好講自信心,人哋鼓勵都很重要,惟有勉勵自己去克服佢啦。」

擔任劇務的年代,他每天要聽不同聲帶,藉機「偷師」聽前輩演戲,從中學習吸收,即使獲分派當配角小角也能好好發揮。直至現時,他仍有重聽錄音帶的習慣,「咦,下次可以咁講會好啲喎。」他深信,即使自己做了 四十多年仍有進步空間。

李錦年輕時於商台辦公室留影
李錦年輕時於商台辦公室留影

何文光 (的士高): 「天才聽眾」 的獎品居然是……

何文光自九O年起擔任商業一台賽馬節目《一馬當先》主持人。後輩多認識他馬評家的身份,其實他心裏一直住着一個戲劇魂。他在求學階段同樣熱衷話劇,曾當過男主角;投身社會後,曾跟兄長經商,亦曾在麗的電視當配音員,一度視配音為終身事業,「後尾有位老行尊同我講,配音唔及得播音咁高技巧,你識得播音,配音係易如反掌,但識得配音走去播音,係兩回事。」

跟其他五十年代成長的孩子一樣,何文光童年娛樂只是踢波和聽收音機;因此,講波、講賽車、《西遊記》牛魔王牛聲等等傳遞自大氣電波的聲線,就是他的童年。碰巧父親當時買了一部錄音機給自己,如獲至寶的他即不斷學習別人的聲線,甚至在露台看着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和車「直播」旁述。他對播音的理想漸漸萌芽。

何文光 (的士高)
何文光 (的士高)

一九七八年,商台節目《空中俱樂部》舉辦「天才聽眾廣播劇」比賽,他二話不說寫信參加並奪冠,冠軍獎品竟然是一份播音藝人全職合約。「我入到嚟之後,我話無論如何遇到乜嘢風風雨雨都好啦,打死我都唔會走。」舉辦這類活動原因無他,正是為了應對成立不久的佳視挖角潮;怎料到何文光加入商台一個月後,佳視突然結業,舊人回巢商台。「如果唔係,我都唔會攝到入嚟,真係天意安排。」

現時與他共演《十八樓C座》的前輩,位位都是他的兒時偶像「呢個係一個夢工場。」亦因與前輩合作無間,入職後很快便已上手:「我一粒沙啫,佢哋成班鑽石,好似大熔爐咁熔住我,使乜訓練?」

初入行的何文光,參與商業電台舉辦的戶外活動。
初入行的何文光,參與商業電台舉辦的戶外活動。

眾人回憶 電台歲月

李錦年輕時對播音的啟蒙,同樣來自一班鑽石級前輩,有李我叔,有陳森,有金貴,亦有楊廣培。「金貴演鐘樓駝俠,齋聽把聲已經似駝背佬;陳森、楊廣培講歐西文藝小說,好富電影感。」他覺得廣播劇就像盲人話劇,人人腦裏想像的畫面都不同。讀書年代,聽過一齣好戲,至今仍能牽動他的心,是唐寧編劇,梅姐和金貴合演,講黃昏戀的《晚春》,「嘩,點解兩個老人家講感情嘢,都咁有張力,兩個人咋喎。」那一年,梅姐其實還是青春少艾,卻已成功演繹令人印象深刻的老角。

梅姐笑言,凡是在商台演過話劇的播音藝員都做過她的兒女,都算是職業生涯裏一大 成就,可她卻曾為此感到失落。眼見跟自己同期入行,年紀相若的尹芳玲一直擔演女主角,自己卻演阿媽、阿嬸:「可能我把聲線粗,做親都係做人阿媽嘅。我十幾歲咋喎,做阿媽喎。」有前輩見她鬱鬱寡歡,曾提點她一句 — 鮮花要綠葉襯托,她的角色正是戲劇裏的甘草,「佢仲話唔好唔記得,人係會老㗎,個個老咗之後,你仲喺度呀。」

陳慕賢(後排右起)跟同台藝員黃嘉汶、甄惠儀和莫佩雯參與參與政府獎券攪珠活動。
陳慕賢(後排右起)跟同台藝員黃嘉汶、甄惠儀和莫佩雯參與參與政府獎券攪珠活動。

自此,她便更用心琢磨演技,參照電影中的老角是怎樣演,有甚麼嘴臉和架勢,或回家觀察母親的一舉一動。一次,梅姐參加電台舉辦的旅行活動,與聽眾同遊;遊覽車上,她偶然聽到坐在後排的聽眾正在談論自己:「『唔係吖嘛,咁後生細路女,點解會做到婆婆㗎?』我由聽到人哋咁樣讚之後,我就更用心落去做。」

七十年代,梅姐曾在某劇飾演一位從越南逃港的母親。劇集播出不久,她竟收到一位聽眾來信,信中她被稱呼為媽媽。「佢話佢聽完之後,已經當咗你係我媽媽。」原來寫信的人也是越南船民,聽梅姐的演出讓他感受至深;即使這位聽眾現已移居法國,仍會寫信、寄聖誕卡給梅姐,仍叫她媽媽,縱然彼此素未謀面。

聽收音機聽到喊

在商台演過無數角色的何文光,當然不例外演過梅姐的兒子;他說,自己還因梅姐以往演過的一個角色而對廣播劇產生興趣。「有一日下晝,聽到梅姐同楊廣培做《基度山恩仇記》,只係兩母子嘅對話,我媽定咗神喺度聽,聽到佢成面眼淚流晒出嚟。嘩,原來聲音可以勁到咁緊要嘅,如果第日俾我做到呢把聲就好喇。」

那場戲描述飾演梅姐兒子的楊廣培出獄後回家,梅姐講了一句「我留咗隻雞脾你食」,他媽媽頓時哭成淚人。「我阿媽點解會喊呢,除咗佢哋做得好之外,嗰個處境係好代入;我阿媽係好掛住我喺大陸勞改嘅阿哥,日日裝香拜神都係求早日見到我阿哥返嚟。做廣播劇個力量真係好大,可以感動到好多人。」

九◯年開始主持賽馬節目的何文光,早在八十年代已對馬匹甚有研究。
九◯年開始主持賽馬節目的何文光,早在八十年代已對馬匹甚有研究。

李錦在入行後領會到聲音的力量,同時亦覺得,演員若要發揮這種威力,比其他戲劇形式更難:「做廣播劇係聲音嘅表達同演繹,唔同做舞台劇,可以化妝著衫塑造造型。廣播劇係靠聲線去演活一個角色,要靠日積月累嘅經驗,學吓啲前輩點樣去表達,用心去揣摩。」

加入電台前在社會打滾的日子,讓李錦累積到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生活經驗,正好能運用在戲劇表演上。李錦家族經營成藥生意,有段時間他在南昌街賣藥,留意到街上出沒的道友之神態與談吐,他便將這些特點演化成《十八樓C座》裏「施施縮縮」又「縮骨」的孤寒鐸。在《十八樓C座》,他同時演繹另一角色越南人阮南安;他說,自己家附近有個難民營,他不時站在街上觀察圍網內船民們的舉動,「原來佢哋啲口音係咁㗎喎,就學返嚟擺喺劇入面。」

《石粟開花》戲魂附體 假戲真哭

即使阮南安、鐸叔、大編輯三個角色同時出現於同一集,他亦覺得不會難到自己;就像前輩李我與蕭湘的單人講述,一人分飾多角,語氣、語調、聲線的轉換全在一秒之間,全屬經驗之談。一個人,只要用心演,也可以用聲音創造出一部部奇妙的小說。

李錦坐上佳藝電視的工程車。商台曾為佳視股東,不少商台藝人都曾過檔效力佳視。
李錦坐上佳藝電視的工程車。商台曾為佳視股東,不少商台藝人都曾過檔效力佳視。

何文光說,比起電影、舞台劇,最吸引自己的還是廣播劇,正因廣播劇給予自己很大的幻想空間,「廣播劇就係靠把聲,靠同對方嗰個交流。」他從演以來最深印象是跟前輩翠碧合演《石粟花開》,劇情講述他是一名年輕畫家,暗戀上了年紀的少婦翠碧。雖然劇本交代不多,只能透過台詞與對手交流,但兩人都演得相當投入,甚至因入戲太深而被角色動容。「翠碧姐佢自己都喊到暈,我自己都忍得好辛苦。」他直言,自己從未在其他劇本有過如此深刻體驗,即使當年工作忙錄,仍會抽空回想這齣劇的劇情。

「有時好似忘咗我咁,入咗個角色,你唔會覺得嗰個係自己嚟,廣播劇就係咁玄妙嘅一樣嘢。」李錦說,跟對手擦出火花很是「過癮」,亦是演戲過程中最開心、最享受的部分:「一有阮南安同阿紅對戲,嘩,嗰日就享受囉。」

歲月如飛 每次都是第一次和 最後一次

今天,廣播劇已不是主流娛樂,然而《十八樓C座》依舊長青,四位前輩仍有機會「過戲癮」。李錦說,《十八樓C座》裏的人物像聽眾身邊的人,建立這份親切感並不是三朝兩日的事,「有好多乜台物台仿效我哋,唔得㗎,因為我哋角色已深入咗每一個家庭嘅人腦海入面。佢(聽眾)唔會記得朱雪梅,唔會記得陳慕賢,只會記得祥嫂、無牙三姑。」

演了廿多年「的士高」的何文光,雖然角色十年如一日,但天天拿着不同劇本還是大有發揮,「我覺得每一次都係第一次,每一次都係最後一次,因為你唔知道聽日仲有冇你份,今日所做嘅同尋日係唔係一樣。」他續說,作為演員不能抱見日做日、流水作業的心態,否則不能吸引聽眾亦打動不到自己,需要給予力量,保持創作精神。

何文光(右)參與電台康樂組活動舊照
何文光(右)參與電台康樂組活動舊照

「好在我做呢行,生活好似多彩多姿啲。」梅姐慶幸自己選擇入這一行,即使年輕時工作忙碌仍不覺辛苦,若「一念之差」選擇打寫字樓工,坐在辦公室反而是件苦差。

「因為你鍾意呢行吖嘛!」李錦回道。他接着又提起一件事;九十年代初,港督衛奕信曾到訪商台參觀,電台特別邀請周潤發錄製一集《紅星劇場》。與劇組閒談中,港督忽然問Bowling姐在商台工作多久了,她答三十多年,港督聽罷答案後一臉愕然,更反問她怎能做三十年。

Bowling姐笑指,由入行第一天開始,都從沒想過自己會在今天這樣的年紀仍能在咪前「踢前鋒」。「而我仲喺好鍾意呢個行業,好鍾意我嘅同事,好鍾意我嘅工作。」她對工作的熱愛,從每年的休假次數可見一班;年尾清假,她的休假日期只是亂寫,照常工作也。「我唔鍾意放假,因為返工可以俾我發揮,同埋可以俾我夢想成真,就係咁簡單。」

港督衛奕信(右二)曾參觀商台,並與陳慕賢(右一)、周潤發(中)等合演《紅星劇場》。
港督衛奕信(右二)曾參觀商台,並與陳慕賢(右一)、周潤發(中)等合演《紅星劇場》。

李錦感慨,他們能將興趣變為生活是很難得,亦不是人人都得,「而且邊有一個行業,啲工人個個都七、八十歲,都仲喺度做緊㗎?仲要做得開心喎?幾十年都係打何家(商台)工,何家養大我成竇仔女。」

朱雪梅、陳慕賢、李錦和何文光,即使在不同年代加入商台,回顧這個夢工場,細數昔日於錄音室流淌過的汗與淚……感恩有廣播劇。

譚志榮、受訪者提供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天變地變 聲音不變 ⋯⋯ 十八樓C座 與香港人同聲五十五年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