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生活】筆尖有雅 流着文明的墨水:難以取締的鋼筆美學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審美生活】筆尖有雅 流着文明的墨水:難以取締的鋼筆美學

pen1

人為什麼書寫?是為了記憶,還是為了傳遞知識?在網絡的世界,寫字只要按幾個鍵盤就能完事。然而,只有拿起實實在在的一枝筆,逐筆描出文字,從腦袋、手腕至指尖的勞動,思想源源湧出,流瀉到那管子的末端,浮現出來的東西,才是完整而飽含質感的,是虛擬世界比不上的實在。

一枝鋼筆的背後,歷經上百年的改良精進,除了儲存墨水,提供可隨身攜帶書寫的功能,改變人們的書寫習慣,也糅合千錘百鍊的精湛工藝,是典雅的象徵,也折射文明演變,連結歷史。

鋼筆可謂淵遠縱深的文明結晶,而筆尖更是鋼筆的靈魂所在。

Parker Snake Pen 以純銀手工製作,蛇姿纏繞曲蜿,造型精美,加上筆尖也相應刻上蛇形圖案。
Parker Snake Pen 以純銀手工製作,蛇姿纏繞曲蜿,造型精美,加上筆尖也相應刻上蛇形圖案。

早於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們依賴羽毛筆為書寫工具,不斷沾墨水寫字,且不易攜帶,直至發明出能儲存墨水的筆桿,讓人書寫自如,便於攜帶,為人類生活帶來重大轉變。

然而,初期鋼筆設計面對供墨不順、漏墨的問題,其中Parker Pen的創辦人George Safford Parker就於一八九四年設計出Lucky Curve吸墨器,將多餘墨水送回筆中,提高耐用性,奠定了它的開創地位。

一枝筆的意涵

本地鋼筆旗艦店INK HOUSE的品牌經理Vincent指出,鋼筆每步的演變改良,都是一脈延續的嘗試。以鋼筆品牌Parker Pen的回顧展為例,鋼筆所蘊涵的溫雅瑰麗一覽無遺。Vincent說:「每個年代出產的鋼筆,都可以反映時代的文化演變。」例如正值經濟大蕭條,塑膠材質便於大量生產,切合需求,鋼筆採用塑膠生產也無一例外。

又如名流筆史的標誌性筆款Parker 51,被譽為「世界上最想要的鋼筆」, 於品牌五十一周年問世,其大膽的流線型筆身設計,源自Kenneth Parker對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鬥機想像創作,暗尖設計勾勒機艙線條。「你可以從一枝鋼筆的設計、材質挑選等不同方面,了解時代,從鋼筆理解過去,感受現在,思考未來。」Vincent續說。

鋼筆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例如Parker 51的流線型設計,靈感來自戰鬥機設計。
鋼筆反映當時的社會背景,例如Parker 51的流線型設計,靈感來自戰鬥機設計。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從筆尖、筆桿、筆夾等不同細節,能窺見鋼筆的工藝美學。「鋼筆的筆尖基本上是鋼筆的靈魂,賦予鋼筆生命。」利用細管作用,墨水從筆尖流出,筆尖的質感硬軟、造型,大小和弧位,處處影響整體美感、書寫,筆跡變化,於一撇一捺間,留下韻味。

凡外觀美感、功能性,大小,重量,握筆感等細節,都經過反覆精細計算,「即使只是筆蓋的入位、旋轉幾多圈都會影響書寫的體驗。」此種難以取替的書寫筆觸,以及獨有書寫經驗,令他深信,鋼筆能抵擋時代,不被淘汰。

筆尖的造型,大小和弧位等設計都影響整體美感和書寫體驗。
筆尖的造型,大小和弧位等設計都影響整體美感和書寫體驗。

藝術的昇華

Vincent認識不少鋼筆愛好者,有的享受書寫樂趣,有的追求墨水變化,有的是文化藝術迷,有的是鑑賞收藏家,「對鋼筆感興趣的人,都對書寫、歷史、藝術文化,有深厚興趣。」無論是賽璐珞的油潤光澤與斑駁紋理,青金石的湛藍深邃,浮雕刀刻的鬼斧神工,鋼筆往往糅合林林總總的工藝,成為文具的雋永經典。如蒔繪漆藝鋼筆,結合傳統日本漆藝,反覆上漆打磨,亮澤生輝,就似為鋼筆披上華衣,彰現獨特藻絢。

他認為,現代技術愈趨成熟,轉而在設計主題上愈見吸引,例如表達對一個地方的情懷,或是向偉大歷史人物、文豪和藝術家的致敬,「一直以來,鋼筆予人一種身份象徵,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具,所以會把人類文明,或崇高的致敬,和鋼筆融合。」

往時逢升學畢業,開業誌慶等時刻,長輩都喜孜孜地贈送鋼筆。提着鋼筆,恍如為人生的每一頁,寫下美好的註腳。Vincent和不少人一樣,都會在重要的日子挑選一枝鋼筆,作為紀念,「無論是高低起跌,都是人生重要的里程碑。那一枝鋼筆,就代表當時的我,一望就記得,是極有意義,勾起無數回憶。」他每次旅遊都會到訪當地的鋼筆店,在一次離別土耳其前夕,他買下一枝合成紅寶石的鋼筆,彷彿在那一點紅裏,攫取着他在異鄉風土遇見的熱情。

「文具來說,鋼筆是有這種等級,能夠代表到一個地方,一個歷史,甚至一個文明。」由衷感受到他對鋼筆的愛,只有同道者才能深切體會。

Vincent對鋼筆富有熱情,除了書寫時帶來心靈平靜,也欣賞鋼筆美學背後的文化意義。
Vincent對鋼筆富有熱情,除了書寫時帶來心靈平靜,也欣賞鋼筆美學背後的文化意義。

INK HOUSE SPACE

地點: 香港九龍灣宏開道15號九龍灣工業中心1009室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