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Stories】攀樹師JASON 守護城市樹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路邊植物誌

【Plant Stories】攀樹師JASON 守護城市樹

11.06.2021
李浩賢、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e6%b2%99%e7%94%b0%e6%96%b0%e5%9f%8e%e5%b8%82%e5%bb%a3%e5%a0%b4%e6%a8%b9%e4%b8%8aimg_9202

五月尾某日,天文台預計當日氣溫最高三十四度,早上有幾陣驟雨。Jason和團隊,一行七人,早上七時半在牛池灣公園集合,準備開始當天的修樹工作。目標是兩棵公園入口的苦楝樹,約兩到三層樓高的大樹,樹根卻被石屎封住,只有幾米地方生長,加上兩棵樹位置相近,幾乎樹貼樹,各向左右傾側,有倒塌危機,尤其右邊那棵的樹枝,伸延到樹下建築物和電纜的上方,構成威脅。樹藝師決定把左邊的樹斬掉,只保留右邊那棵,並進行修剪。

負責操刀的是攀樹師。全男班的團隊,先用長剪把近地面的枯枝剪走,高處的位置就交由攀樹師上樹修剪。上樹前,Jason再細閱一次樹藝師的報告,圖文並茂地標示了cut line,哪根樹枝從哪個角度剪掉。然後,他在腰間繫上掛滿工具的安全帶,戴好頭盔、護目鏡、手套等裝備,預備上樹。先擲豆袋,固定好位置,再把身體往後傾,跟樹幹成直角,拉住繩子沿往上爬,不出一分鐘,便到達樹冠底部,枝葉生長的地方。在一些可以「食力」的樹枝,他用繩結固定,然後再往上爬,愈爬愈高,愈爬愈遠,他的身影時而被樹半掩,縮小得像隻猴子。剛好有位婆婆經過,忍不住驚嘆:「少啲膽都唔得,夠晒驚險!」

當樹上的人正在忙於修剪樹枝,樹下的同伴也要十分留神。Jason用手鋸或電鋸剪斷樹板,遇到粗大的樹枝,他會先綁好,鋸斷後的樹枝被繩索懸吊,在空中擺盪,再慢慢落地。有人為他調節繩子的鬆緊,運送工具,有人攔截欲過路的途人,有人接住掉下的樹枝,整個過程,沒有複雜的儀器,只靠簡單的工具如繩索、電鋸,以及七個人互相補位。

Jason在樹上鋸掉枯枝
Jason在樹上鋸掉枯枝
樹下的同伴幫助拉繩,接住樹枝,並確保行安全。
樹下的同伴幫助拉繩,接住樹枝,並確保行安全。

樹上看香港 好驚但好自由

大概工作一小時後,Jason從樹上回到地面,大汗淋漓,只完全了幾成工作。他邊「灌水」邊說:「現在開始是最辛苦的季節,雨落吓停吓,下完雨出太陽再把濕氣蒸發,像個蒸籠。有時在叢林工作,特別多蚊蟲。」

Jason是團隊中個子最瘦小的一個,但勝在身手矯健,而且熱愛樹木,至今從事攀樹工作已經十一年,是香港少數的雙料攀樹師,即同時擁有樹藝師和攀樹師專業資格,全港不出一百人。

第一次看他爬樹,是在YouTube上,畫面中他獨自一人在一棵高三十米的杉樹頂,航拍繞他一周,身後是山林,眼前是沙田市中心,而他在樹上……食飯,和讀報。「我好鍾意玩,我們一班同事都覺得既然工作辛苦,不如在工作中找樂趣,譬如在樹上開餐,拍片分享。」另一原因是,香港的樹木不可隨便攀爬,康樂攀樹只可到私人場地,因此他只好寓工作於娛樂。

這工作對於很多人而言是驚險多於享受,他直言,「其實我本身好驚高。但畏高可以訓練到愈來愈不怕,只要我覺得安全,就不會怕。我要相信自己的專業知識,相信工具,相信樹可以承受到我和樹枝的重量。」

鋸斷樹枝前要先將之用繩索固定好,再慢慢吊落地面。
鋸斷樹枝前要先將之用繩索固定好,再慢慢吊落地面。
攀樹師兼樹藝師馬學銘(Jason)
攀樹師兼樹藝師馬學銘(Jason)

Jason是典型的好動外向男生,自小就喜歡上山下海,他從小在青衣三十樓的家,可以望到大片森林,每年夏天,山上鳳凰木開滿花,萬綠一點紅。他家附近也有一棵少人知道的古老樟樹,他經常去探望和欣賞它。他從小便想:「如果可以跟大自己一起工作和生活就好了。」

畢業後,他順理成章報讀短期樹藝課程,主要學習關於樹的知識,包括生物學、生長環境、土壤管理等等,他發覺,「樹原來唔簡單」。課程中只有幾日需要攀樹,但就在那幾天,他便認定了攀樹是他的dream job。後來他在小型私人公司工作,幾乎每日都有機會攀樹,公餘時間,他就向「YouTube老師」學習更多技巧。自此他行街見到樹,只心想着怎樣去攀。漸漸他發展出自己的技術和風格,也會拍片分享不同技巧,「我想讓人知道香港也有攀樹這行業,也有高水平的技術。」

攀樹工作對他而言最吸引的是可以在樹上看到地上看不到的景色,「有時爬十層樓望落嚟, 跟地面看的完全不同,雖然好驚,但感覺好自由……香港原來咁靚,城市中很多高樓大廈,同時有很多樹和其他植物包圍,我經常想,如果城市沒有樹會怎樣,應該會很悶,很辛苦。因此我會更加珍惜樹,以及保護現存的樹。」

樹上工作十一年,Jason見證樹的美好,也見證樹的脆弱……

「山竹」後有大樹壓住坪洲的石棉瓦屋,最終花了十四日才處理完畢。
「山竹」後有大樹壓住坪洲的石棉瓦屋,最終花了十四日才處理完畢。

「山竹」體會樹的脆弱

作家兼林務員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在《樹的秘密生命》一書曾寫到,樹木會透過不同機制溝通,在草原上,金合歡樹一旦被長頸鹿啃食,便會透過葉子發出毒素,氣味隨風飄揚,向旁邊的樹發出危機訊號,因此妣會見到長頸鹿啃食到一半,便會轉移到逆風方向(無法收到訊號)的樹進發。

樹有生命。Jason說,如果樹會說話,它們應有很多控訴。「以前我覺得樹很簡單,很普通,只要種下了自己就會自動生長。但其實它們可以很弱小,樹被我們壓迫到無空間生長,可能生在路上、渠上、石縫或鈄坡上,旁邊有燈柱、電線、大廈,樹要環抱住人造物來生長。它們總在搵自己的方法生存,極力爭取生存空間,同香港人很相似。」

近年香港樹面對最大的災難,莫過於二○一八年的颱風「山竹」,一夜之間,超過六萬五千棵樹倒塌。翌日,Jason如常上班,他駕車到清水灣道,原本四條行車線剩下一條,「好歎息,這是災難級的破壞,很多倒下的不是小樹,而是幾十年甚至過百年的大樹,有些是一直為人遮蔭的樹,有些是幾代人由細睇到大、生活上常見的樹。我們一直以為十分強壯,如何風吹雨打都不會倒下的樹,也一一倒下。那刻才意識到,原來樹的生命可以好脆弱,而大自然威力就是如此,強大得人類也控制不到。」

他一直希望教育大眾如何愛惜樹木,想不到令入覺醒的是一次巨大的破壞。「當幾萬棵樹一下子消失,很多地方忽然變了空位,人們才先發覺,原來平時那裏有棵樹。當時很多人都很可惜,當樹消失了,才懂得樹的重要。」

颱風過後,他自發和因工作關係四出清理樹木。最深刻的是位於坪洲的一棵大樹,壓住一間很脆弱的石棉瓦頂屋,消防隊也無從入手,Jason和團隊先要把樹固定以防完全倒塌,又在屋上搭建鐵架,再逐段鋸走,花了整整十四日才完成。

Jason形容「山竹」的破壞力是災難級,也令他體會到樹原來可以很脆弱。
Jason形容「山竹」的破壞力是災難級,也令他體會到樹原來可以很脆弱。

香港樹木愈來愈少

與樹一起工作十一年,Jason發覺香港市區愈來愈少樹。政府早年為了市區發展,防止水土流失,增加行道樹等,種下一批又一批「先鋒樹」,都是生長速度快,卻較為短壽的樹種,如常見品種台灣相思,經過五、六十年的生命,已成老者,政府於是急於將之取締,斬掉多棵「老相思」。「樹會老,需要照顧,但香港資源不夠,所以近年常聽到塌樹的新聞,總是到樹倒了才發現問題。」

Jason指,這不只政府責任,市民都應「幫吓眼」,關心身邊的樹木,留意樹木的健康狀況。六年前,他曾到澳洲工作假期,期間在四間不同的樹藝公司當攀樹師,他發覺兩地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樹木的認識和尊重都有很大差別。

「外國的客人、市民、政府和從業員,都更尊重樹。當地有法例監管樹木修剪的粗度,剪得過多可能會被罰錢和停牌,變相令行業的專業性更高,也提升市民對樹木的知識。」他接觸過的客人都很保護家中的樹,視為寶物,他們總是鄭重地叫修樹師不要修剪太多,多剪了就好像剪掉了他們的頭髮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只修剪枯枝,剪完跟之前沒大分別,但客人已經很開心感激我們。」

在香港,卻是另一個故事,「在香港,市民跟樹要共同生活,換句話說是要爭地方,樹生長得太長,生過自己屋企的位置,就要剪掉,最好斬掉。也有人因為果實落在車位而投訴,或因木棉花絮要打掃,又想斬掉。」愛樹的他工作卻要斬樹,難免掙扎。每次遇上只希望用金錢解決問題的客人,他都盡量解釋,建議人樹更好的做法,「例如有些樹不一定斬掉,簡單修剪就可以,就如剪頭髮一樣,間中修剪一下,keep返個型,更加好看,不一定要剷清光。」

對Jason而言,樹木對於城市是必需品,樹木像城市的中和劑,中調節氣候、帶來視覺享受、提供樹蔭、淨化空氣、隔開馬路上的灰塵、園林治療……可以數下去的還有很多很多,「樹可以冇咗人,但人唔可以冇咗樹。」

Jason家外的風景
Jason家外的風景

香港市區樹政策

• 香港有幾多棵樹?
根據數字顯示,二○二○年政府管理的樹木約165萬棵。

• 香港樹由誰管理?
香港市區樹由九個部門管理,管理的樹木多寡順序如下:康文署、路政署、建築署、水務署、房屋署、漁護署(只負責郊野公園範圍樹木),及土木工程拓展署。每個部門各自管理其管轄範圍內的樹。

二○一○年政府成立樹木管理辦事處(樹木辦),負責督導樹木管理政策及協調各部門的樹木管理工作,但各部門一直政出多門,二○一四年審計報告就曾指,康文署及樹木辦就劃分管理樹木的範圍各有不同理解。而樹木辦也被指只能發出不同指引,卻沒有實權執行指引。

近年政府提倡「城市林務」概念,於一七年成立城市林務諮詢小組,取代過往的「樹木管理專家小組」。二○一八年,發展局轄下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才發出《街道選樹指南》,建議了八十種其他樹種,回應香港市區樹種一直只集中二十種常見品種。然而,近十年,香港塌樹事件頻生,甚至有人命傷亡。而坊間一直提倡成立《樹木法》,亦遙遙無期。

編輯推薦
李浩賢、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路邊植物誌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